摘要:俗话说:"水有源,树有根。"今年盛夏八月,我踏上了天水的土地。走在伏羲城的青石板路上,看着两旁古色古香的建筑,恍惚间仿佛穿越了时空。当我驻足在伏羲庙前,望着那苍劲的"开天明道"匾额,一个困扰已久的问题浮上心头:我们口口相传的伏羲、炎帝、黄帝,他们之间究竟有着怎
俗话说:"水有源,树有根。"今年盛夏八月,我踏上了天水的土地。走在伏羲城的青石板路上,看着两旁古色古香的建筑,恍惚间仿佛穿越了时空。当我驻足在伏羲庙前,望着那苍劲的"开天明道"匾额,一个困扰已久的问题浮上心头:我们口口相传的伏羲、炎帝、黄帝,他们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
难道真如传说所言是血脉相承的祖孙三代,还是说这其中蕴含着更深层的文明密码?怀着这份好奇,我决定循着先祖的足迹,开启一场穿越五千年的对话。
跨入伏羲庙的门槛,一股肃穆之气扑面而来。院中古柏参天,据说最老的一棵已有八百年树龄,依然枝繁叶茂。正殿内,伏羲的塑像威严肃穆,手中持着规,象征天圆地方。
最令我着迷的是墙上描绘的十二大功绩图:从结网捕鱼到驯养家畜,从创制历法到发明医药,每一幅图都在诉说着先民从蒙昧走向文明的艰辛历程。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那幅"一画开天"图,传说伏羲观察天地万物,画出八卦,开创了中华哲学的源头。站在这些图画前,我忽然意识到,这些看似神话的传说,其实正是我们先祖在新石器时代生存智慧的真实写照。距今约八千年前,当大部分人类还在原始森林中徘徊时,我们的祖先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点亮了文明的曙光。
告别天水,我来到宝鸡的炎帝陵。这里的景致与伏羲庙迥然不同:广袤的田野环绕四周,处处透着农耕文明的气息。在炎帝陵的展馆里,一件件古朴的农具静静陈列,诉说着"神农氏"的传奇。
传说炎帝发明了耒耜,教民耕种;亲尝百草,创立医药。最打动我的是一尊炎帝尝草的雕塑:他手执药草,神情专注,仿佛在用自己的生命为族人探索治病良方。
据史料记载,炎帝时代距今约六千年,这个时期正是人类从渔猎生活转向农耕文明的关键阶段。望着展柜中出土的炭化粟粒,我仿佛看到了先民们在渭河平原上开垦播种的身影,听到了他们收获时的欢歌。
最后一站是陕北的黄帝陵。还未走近,就被其恢宏的气势所震撼:数万株古柏森然耸立,其中最著名的"黄帝手植柏"据说已有五千余年历史,七人合抱尚不能围。陵前的祭亭内,"人文初祖"的金字匾额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黄帝的功绩更侧重于社会制度的创建:他统一部落、设立官职、创制文字、制定历法。在轩辕庙内,我听到一个有趣的传说:黄帝的元妃嫘祖教会人们养蚕织布,从此先民告别了衣不蔽体的岁月。这些创举看似不如发明农耕那般惊天动地,却是文明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据《史记》记载,黄帝时代距今约五千年,正是华夏民族形成的关键时期。
走完这三处圣地,我心中的谜团渐渐解开。伏羲、炎帝、黄帝并非简单的血脉传承,而是代表着中华文明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伏羲开创文明曙光,炎帝奠基农耕文明,黄帝构建社会制度。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像是文明演进的三部曲。有趣的是,在返程途中,我还在蓝田参观了华胥陵,了解到华胥是伏羲和女娲的母亲的传说。这些看似神话的故事,其实都折射出先民对文明起源的朴素认知。
这趟特殊的旅程,让我对"传承"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文明的发展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就像一棵参天大树:伏羲时代是深扎的根系,汲取着智慧的养分;炎帝时代是茁壮的主干,支撑起文明的框架;黄帝时代是繁茂的树冠,绽放出文明的花朵。今天我们自称"炎黄子孙",其实更应明白,我们的文明血脉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伏羲时代。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棵文明之树的新芽。当我们继承先祖的创新精神,在自己的领域勇于突破时,就是在续写这部跨越八千年的文明史诗。让我们铭记:昨天的创造成就了今天的我们,而今天的奋斗,必将铸就明天的辉煌。这,或许就是对先祖最好的告慰。
来源:博览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