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中一座陕北小村庄的30年变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6 07:24 1

摘要:30年来,摄影师黑明一直关注拍摄陕北一座小村庄——新窑子村,从春耕秋收到婚丧嫁娶,见证这座村庄在悲欢离合中一步步走向温饱、富裕。今年4月至6月,摄影师不远千里再次来到陕北,追寻从这里走出的年轻一代,拍摄他们最新的生活状态和工作状况,通过童年时代和如今长大成人后

编者按:30年来,摄影师黑明一直关注拍摄陕北一座小村庄——新窑子村,从春耕秋收到婚丧嫁娶,见证这座村庄在悲欢离合中一步步走向温饱、富裕。今年4月至6月,摄影师不远千里再次来到陕北,追寻从这里走出的年轻一代,拍摄他们最新的生活状态和工作状况,通过童年时代和如今长大成人后的照片对比,反映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30年来,村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时人均年收入一两百元,现在人均年收入两万元,有的人年收入已经变成了几万、几十万元;当时全村只有3个中专生,现在早已增长到数十名中专生和大学生……”今年夏天,摄影师黑明在其出版的新书里这样写道。

1996年的夏天,32岁的黑明走进位于陕西省延安市西南郊的新窑子村,开启了对这个村子的记录。从春耕秋收到婚丧嫁娶,新窑子村在悲欢离合中一步步走向温饱、富裕。穿越30年的快门声,无数中国普通农民的一生,被串联在这一张张勤劳朴实、渴望改变命运的面孔中。

2025年4月30日,陕西延安新窑子村,高阳(上,1988年10月29日出生)、高旭(中,1990年6月3日出生)、高强(左,1990年2月4日出生)、高刚(右,1992年8月11日出生)四人在村里合影。高阳目前是新窑子村村委会主任。黑明/摄

2000年,陕西延安新窑子村,(左起)高强、高旭、高阳、高刚在村里合影。其中高旭、高阳兄弟俩和高强、高刚兄弟俩是叔侄关系。黑明/摄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一切似乎都在飞速地变化着,然而在中国内陆的一个偏远山村里,这种变化实际上是非常微妙而微小的。刚到村里的时候,展现在黑明面前的是这样一幅景象:全村58户人家大概只有五六户住在石窑,其他的全是土窑,在山上挖个土窑洞,全家五六个人住同一盘炕上;因为山地能种植的农作物有限,人们吃的主要是粗粮,想看到白面馒头很难。

一开始,村民对这个留着半长头发、拿着相机挨家挨户串门的外来者很是防备,黑明只要一端起相机,大人就跑没影了,小孩在地上一边打滚,一边嘴里嚷着“照相吸血”。第一次造访,黑明只待了一个星期。那年秋天,他把几个月前拍的照片洗了出来,带去村里发给村民,想和大家走得近一点儿。慢慢地,在朝夕相处中,他走入了村民的生活,也走进了村民的心里。

2025年4月29日,陕西延安宝塔区人民检察院,白维兵(1996年5月6日出生)在工作单位。他目前是当地检察院的通讯员。黑明/摄

2002年,陕西延安新窑子村,白维兵扛着木头和二伯白有清、二伯母马秀芳一起去干活儿。黑明/摄

在新窑子村,村民每天务农,早晨天不亮就去种地,晚上七八点再回家,黑明也跟着一起去。他镜头里的人往往是充满动感的:头上围着“信天游”里唱的白羊肚头巾、躺在玉米地里小憩的老人,小院里拽着驴打滚儿的中年人,给羊羔喂奶、碾米的妇女,带着一对儿女赶着驴车在地里春播的夫妇……一幕幕劳动和生活中的瞬间被黑明的镜头精准捕捉,还原出当地农村真实的面貌。

除了拍照,他还以照片作为切入点,反映诸如计划生育等当时农村的社会现象。他每天睡在土窑洞里,睡醒了就去拍照,村民是什么样子就怎么拍,没有约束。待的时间长了,有时甚至会忘了自己是个“照相的”,出门忘了拿相机,便跟大家一起种地。

1996年,陕西延安新窑子村,高晶(左一,1991年3月13日出生)跟着父母高志平、王延梅,一起走在挑水回家的路上。黑明/摄

2025年5月31日,陕西延安一家眼镜店,高晶在工作岗位。她目前是眼镜店营业员。黑明/摄

30年来,黑明去了当地近百次,他与村民一直保持着联系,从最初的书信、座机电话、手机、QQ,到今天的微信。村民们有什么事都习惯找黑明,谁家的儿子要迎媳妇、哪家要出嫁女儿的消息,曾经会从电话那头传来,过了几年,又从手机屏幕上的对话框弹出,悄无声息地诉说着村庄多年来的变化。

过去穿布衣的村民,如今穿着时尚的皮夹克、精致的运动鞋;他们戴着墨镜和各种饰品,用智能手机刷着抖音和快手,翻着小红书;有人还不断地向各种平台发送自编、自演的短视频,有唱歌的、有跳舞的、有分享陕北面食制作方法的,有的粉丝成千上万,关注度颇高。

1998年,陕西延安新窑子村,屈文慧(1997年3月15日出生)在母亲杨小琴怀抱里,与父亲屈军一起合影。黑明/摄

2025年4月23日,陕西延安,屈文慧在位于市区的家中。她现在在当地的一所小学当老师。黑明/摄

今年4月至6月,黑明又回到新窑子村,用档案式的手法,拍摄了60多位当地出生的年轻一代的环境肖像。他们大都在附近的延安市区上班,有做编程的、当老师的、做美容的、送快递的,还有不少创业的……那些曾经住在土窑洞里的村民,好多也跟随子女在城里买房定居,如今常住在村子里的只剩下不到40人。

今年38岁的白莲花,是土生土长的新窑子村人,2006年毕业于延安师范学校,后来当过美术教师,现在已经搬到了延安市区居住。1998年黑明为他们全家拍过一张照片,当时就在老家的窑洞里,她正蹲在地上吃饭。“初识黑明时,我还是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如今我的女儿已经13岁。”白莲花说,“小时候尽管粗茶淡饭,穷得叮当响,可大伙儿依然在马不停蹄地奔波着,坚强地与苦难进行斗争。在我看来,这段苦中作乐的日子竟是我最美好的童年。”

2025年4月22日,陕西延安,白莲花(1987年1月4日出生)在位于市区的家中。她2006年毕业于延安师范学校,后来当过美术教师,现在为自由职业者。黑明/摄

1998年,陕西延安新窑子村,白莲花(前)与父母白整风、郭为生及哥哥白小龙一起在吃饭。黑明/摄

在很多村庄已经从地图上消失的今天,黑明有时也会担心以后“没得拍了”。但他也发现,村里新当选的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都很年轻,正在用各种方法吸引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重新回到新窑子村。而随着城市的扩张,新窑子村已经紧挨在城市的边缘,充满发展的可能性。黑明认为,这正是如今持续记录新窑子村新一代村民的意义。“一个人的生活,就算写得再好,它也只是故事。如果你拍了100个人,它就不只是故事,它就是一段历史。”

2025年4月24日,陕西延安,王帅(1987年10月13日出生)。他现在是游戏GS运营商。黑明/摄

1996年,陕西延安新窑子村,王帅(右一)和父母王宁刚、房志珍及妹妹王佳丽一起,在自家地里春播。黑明/摄

1998年,陕西延安新窑子村,房园(1993年2月26日出生)害怕照相,躺在地上大哭不止。黑明/摄

2025年4月21日,陕西延安,房园在位于市区的家中。他目前的职业是室内装修师。黑明/摄

来源:中青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