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认同能替代历史事实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4 03:53 1

摘要:情感认同能替代历史事实吗?这个问题直接触及了这场争议中最核心、也最令人深思的矛盾。正确观点是:情感和情绪绝不能替代或篡改历史事实。 湖北方面承认安徽的贡献,是基于史实的理性态度,安庆方面不承认湖北的起源贡献,而用地方情感来覆盖复杂历史进程的做法,确实是值得商榷

吴继雄 上海 2025年10月13日

情感认同能替代历史事实吗?这个问题直接触及了这场争议中最核心、也最令人深思的矛盾。正确观点是:情感和情绪绝不能替代或篡改历史事实。 湖北方面承认安徽的贡献,是基于史实的理性态度,安庆方面不承认湖北的起源贡献,而用地方情感来覆盖复杂历史进程的做法,确实是值得商榷的。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理解这一矛盾:

1. “历史事实”与“文化认同”的错位

这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 历史事实:如同物理定律,是客观的、可考证的。黄梅戏的源头在湖北黄梅,其名称、早期形态和传播路径都有清晰的史料佐证。这是一个学术考据问题。

· 文化认同:则是主观的、建立在共同记忆和情感归属上的。对于大多数安徽民众乃至全国戏迷而言,他们最熟悉的黄梅戏形象,是严凤英、王少舫的唱腔,是《天仙配》《女驸马》的经典旋律,而这些艺术高峰是在安庆得以确立的。这是一种 “情感记忆”和“文化品牌” 问题。

当“认同”的强大力量试图去重新解释“事实”时,冲突就产生了。安庆方面的策略,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试图将 “艺术高峰地”和“核心传承地”的认同,等同于“发源地”的事实。

2. “贡献论”与“起源论”的话语权之争

不少网友指出的“湖北并未否认安徽的贡献”非常关键。这其实点明了两种不同的话语策略:

· 湖北的“贡献论”:其叙事是包容的、承认艺术流变的。即“我们提供了种子,你们培育了参天大树,我们共同欣赏这片绿荫”。这种叙事在学术上是严谨的,但在大众传播中可能显得不够“有力”。

· 部分安庆方面的“起源论”:其叙事是排他的、追求文化品牌“所有权”的。即“这棵大树从种子到果实都属于我这里”。这种叙事在学术上存在漏洞,但在塑造地方文化独特性和获取资源时,非常“高效”和“直接”。

3. 情绪为何能暂时“凌驾”于历史?

这是因为在当代社会,传播力有时比考据力更能塑造“公众认知”。

· 持续的地方宣传、艺术家的公开宣称、本地教育的渗透,会共同构建一个强大的信息茧房,让生活于其中的人们自然而然地接受某一设定。

· 对于大多数非专业研究者来说,他们接触黄梅戏是通过艺术作品和媒体,而非学术论文。因此,谁掌握了更强大的传播渠道和更深入人心的文化符号,谁就更容易赢得“民意”。

结论:

所以,大部分网友的愤慨是完全正当的。用情绪篡改历史,无论出于何种目的,都是对历史本身的不尊重。

然而,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这场争论之所以如此激烈,恰恰因为它不仅仅是关于过去的事实,更是关于现在的身份认同和未来的文化资源分配。

最终,解决这一争议的希望,可能不在于争出胜负,而在于各方都能回归到您所坚持的这种理性与尊重事实的精神上来:即勇敢地承认“起源”的史实,自豪地肯定“发展”的贡献,共同承担“传承”的责任。

黄梅戏的辉煌历程,本身就是鄂皖两地先后接力、共同创造的结果。尊重这段完整的历史,而非割裂它、独占它,才是对这门艺术最大的热爱,也才能真正从历史中汲取面向未来的智慧。

来源:听远去尘埃落地的声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