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茂在最后关头,以首相身份警告全体日本人,避免历史悲剧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4 21:56 1

摘要:接下来的那篇长文不是通过内阁通告,也没有以“首相谈话”的正式形式播出,他就是把整整一份材料以个人名义交给媒体。结果很快在自民党里炸开了锅——高市早苗当面表示反对,党内保守派忙着降温,请求把矛头收回。这出发声发生在交接前的最后24小时,把一场原本想低调交接的权力

石破茂在卸任前一天发表了一份约6000字、占七页A4的“个人见解”

接下来的那篇长文不是通过内阁通告,也没有以“首相谈话”的正式形式播出,他就是把整整一份材料以个人名义交给媒体。结果很快在自民党里炸开了锅——高市早苗当面表示反对,党内保守派忙着降温,请求把矛头收回。这出发声发生在交接前的最后24小时,把一场原本想低调交接的权力交替,生生推到台前让大家看个仔细。

这事儿之所以让人心慌,不只是他说了什么,更在于他怎么发的。那篇文里开门见山,把一个敏感问题摆在最前头:历任首相在战后几十年里几乎没人认真问过一个问题——为什么没能阻止那场战争?石破的语气并不绕弯,他把这种“没问”看成一次重大失误,认为错失了深刻反思的机会。他接着把责任放回制度层面,说是宪法设计、政府运作、议会监督、军队与媒体等环节同时出了问题,才让事情一步步失控。他用了“失控的列车”来比喻那个时代,画面直白,意思是方向不对,刹车又失灵,最终掉进火坑。

要追溯这份警告的根源,就得回到八十年前的那些节点。石破在文中列出几段关键史实:大日本帝国宪法没有把文官对军队的统帅权写明白,统帅权被解释为不受文官干涉的独立权力;一些老牌元老还能靠威望去压一压军方,但他们一走,非正式的制衡就消失了。到了1930年代,军方对“统帅权”的解读越来越膨胀,政府和议会想干预,常常被挡在门外。1935年美浓部达吉与“天皇机关说”的争论被拿来攻击政府,冈田启介内阁本想与之保持距离,但最后对外释放了两次国体明徴的声明,等于是被推着走,自中央对军队的掌控就此松动。

议会监督也不够有力,这里他特别点了1940年斋藤隆夫在众议院的那次发言——他当众质问战争目的,结果遭到陆军强烈反弹,国会以296票对7票把他排除在外。石破在文里把这组数字反复提起,用来说明当时民意和议会监督被怎样压制掉了。媒体方面也没能保持独立声音:从1920年代开始的批判立场,慢慢被战争报道的商业性和煽动性吞噬,舆论最终也被推上了战事的列车。

把这些史料搬到今天来看,声音有点刺耳。他不只是回顾,而是在给当下敲警钟。现在日本的现实是,防卫开支持续上升,2025财年预算已经突破8.6万亿日元,政府关于“专守防卫”的描述也在变化,明确要求拥有更远程的打击能力。石破把当年制度失灵的模式和现在的军事化趋势并列,意思很清楚:如果没有更健全的制衡体系,军事力量再强,也可能带来危险。说白了,他是在提醒:历史的坑别再踩第二次。

为什么挑在卸任前一天说?这也牵涉到石破这个人的政治路径。他出身政治家庭,父亲曾是地方要员,但他并不太会按着党派套路走。年轻时就进国会,后面在派系里来回,1993年离开自民党一度加入小泽一郎的新生党,1997年又回到自民党。多年折腾让他在派系林立的自民党里不算是那种能左右全局的重量级人物。五次角逐党总裁,前四次失利,这些经历让他更像个有话直说的政策派,而不是靠派系运作的权力玩家。没人压着他,反倒给了他卸任前把话说清楚的空间——没人要他顾忌太多,自然说得更直白。

文章里他也提到世代记忆在消退这个问题。NHK的民调显示,40岁以下对二战细节了解不足的比例很高,超过七成的人对当时来龙去脉并不清楚。有人把战争说成“被逼的”,这类认知的分布说明历史教育或社会记忆在慢慢风化。石破写得很直:记忆一旦被风化,反思能力跟着走下坡,国家就容易迷失方向。听着不像政客的口号,更像对未来人的一次诚恳提醒。

他还拿德国当对照。德国那套对历史的深刻反思,经过几十年累积,带来了国际间的信任资本。勃兰特在华沙下跪成了一个象征性动作,代表着负罪意识和坦白态度,时间久了,外界对此有所信赖。石破用这类例子暗示:含糊其辞、回避反思,会在国际与国内都留下隐患。

这篇材料发了出来后,党内立刻出现两股声音。有人觉得这是卸任前必须扔出的清醒剂,把一个道德负担留给接任者;有人则认为现在不是翻旧账的时机,过去已有许多首相谈话,不需要再加一篇。高市早苗等新一代保守派态度很明确:不要再提那些过去的事,官方已经有足够的表态。双方在公开场合把立场拉开,但看起来都是口水战,并没马上引出更大的程序性变化。

关于石破的性格,媒体也有不少描写:喜欢铁路、能认列车型号、爱做咖喱,这些小爱好让他在公众眼里不那么高冷。他处理政策很钻研,习惯把问题拆开来研究,这是优点也是短板。优点是政策上有见地,缺点是在人际结盟、权力运作上不占便宜。正因为这样,他在没有选举压力、没有派系压制时,才敢把一些话放到媒体上,像是把手刹拉一拉再走一段路。

发稿后,他走出首相公署,没有做太多停留。手里那一叠纸,就是他在任期结束前留给外界的最后东西。

来源:灾难看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