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活水润乡野——山西以文明实践与特色产业擘画振兴图景观察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4 16:51 1

摘要:在三晋大地广袤的乡野间,一场以文明实践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深刻变革正悄然发生。从乡风文明入手,直抵产业兴旺的核心,重塑着乡村的肌理与灵魂,奏响了一曲曲“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动人乐章。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在三晋大地广袤的乡野间,一场以文明实践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深刻变革正悄然发生。从乡风文明入手,直抵产业兴旺的核心,重塑着乡村的肌理与灵魂,奏响了一曲曲“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动人乐章。

国庆前夕,记者深入太原、大同、长治三地农村,倾听乡村振兴和文明实践的故事。

太原刘家堡之变:

从“外在颜值”到“内在气质”的文明跃迁

走入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村,迎面的墙绘就让人不禁掏出手机打卡拍照。

这里的墙会说话,或是“千里江山”的青绿,或是牡丹芍药图的花开富贵,或是卡通动漫世界的炫酷呆萌,或是踢键子、跳方格的复古怀旧……不止墙上,电线杆上、井盖上,无一不是高颜值的图画,处处在宣告,这里不是一个普通的村落,而是一个拒绝平庸、用心诠释美、展示美的诗意栖居之地,是一个将艺术深度融入肌理、充满文化自信的“网红打卡地”。

刘家堡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乔武平介绍,刘家堡村因后汉高祖刘知远在此屯兵筑堡而得名,也是明代重臣王琼的故里。近年来,刘家堡村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盘活闲置土地打造西红柿产业园区、玉露香梨产业园、工艺葫芦种植园;建造了刘家堡图书馆、刘家堡演艺大厅、研学基地、农产品展销中心等。

最让他和村民骄傲的是,村里盘活了村内百余个闲置院落,打造了百院非遗文化街区,先后引入100多个非遗项目,开发了70余家非遗民俗展馆及传统手工作坊、60余项非遗文创产品、30种特色美食、10余家传统民宿、10余条专题旅游线路,形成了“一院一非遗一文化”格局。

在非遗街区里的“釉里陶艺术馆”,黑釉陶瓷传承人王志平向山西晚报·山河+记者介绍,自己是首批入驻非遗小院,因为古法陶艺工艺流程需要,在太原市区很难找到性价比高、面积大,交通还方便的场地,得知刘家堡村广散非遗英雄帖征非遗项目驻村,满心欢喜,当即就赶来探址选院。而今,在她近400平方米的展馆内,被分为泥坯、半成品、精品等多个展示区,从国家、省市各级领导到天南海北的普通游客,打卡艺术馆的人越来越多,黑釉陶器销量好,古法黑釉文化得以弘扬。王志平说特别感谢刘家堡村的规划建设,在这里兴业发展,她信心满满。

连片的“非遗小院”既是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也是市民观摩和学生研学的热门景区,刘家堡村村民的老院子通过流转,每年坐收万余元租金;每一个非遗项目平均提供两个就业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工资,这一举措,实现了多赢格局,每到节假日,尤其是春节、元宵节、端午等传统节日,刘家堡村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刘家堡村民眼界宽了,自觉维护村里与众不同又来之不易的战果。“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是工作的重要抓手,坚持多形式、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每月组织理论宣讲,将党的“好声音”精准送达。同时,通过开展“堡里有年味·回家过大年”“农民丰收节”等60余场活动,传播文明新风。

在为民服务上,刘家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做到精准对接、精细施策、精心服务。每周一次“靓丽星期五”,打造干净整洁的环境面貌;“星级文明户”,评选文明新风典型人物,树立身边榜样;红白喜事,移风易俗倡议深入人心。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将党群中心、图书馆、活动广场、演艺基地等串珠成链,将非遗院落连片打造成兼具理论宣讲、市民教育、文化活动、科普宣传、健身活动的文明实践点。

文明赋能,激活刘家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文明实践在这里完成了一场从“塑形”到“铸魂”的深刻跃迁。

大同唐家堡村:一朵黄花的全产业链“逆袭”

而大同市云州区唐家堡村的文明故事,则是依靠特色农业产业实现逆袭。

唐家堡地处雁北高寒地带,农业发展一度举步维艰。但贫瘠的土壤却是富锌富硒的宝地,为拥有600多年种植历史的“大同黄花”提供了绝佳的生长环境。然而,黄花娇贵,种植周期长达三年,易受灾害,曾是“高投入、低产出”的代名词,村民一度望而却步。

转机始于2011年,村“两委”乘着脱贫致富的东风,将发展重心坚定地聚焦在这朵黄花上。集约土地、硬化道路、改水改电、增设晾晒场,一系列硬件升级为规模化种植扫清了障碍。政府的奖补政策和配套的喷灌、测温等农业设备,则给农户吃下了“定心丸”,重燃了人们对这朵“祖传”之花的信心。

十多年的劳作,如今的黄花基地,是科技与农业融合,智能喷灌系统、智慧农业监测系统,让种植全程实现智能化、精准化。“以前种植全靠人,现在种植全靠机器,省事多了。”村民的感慨,道出了科技兴农的深刻变革。

唐家堡人没有止步于“卖原料”,筹资建起加工厂和冷库,当黄花采摘完毕,一部分黄花会进入冷库运送售卖,一部分黄花则会被送往加工厂进行二次精深加工,制成黄花酱、黄花饼,甚至是黄花护肤品等多元产品。

唐家堡村打造了主题公园,让农田变景区,黄花成为游客镜头下的“网红打卡点”,同时逐步完善黄花观光的配套设施。在黄花主题公园的基础上,扩建黄花小镇,有特色美食街、农家乐民宿,还有村史馆、美术馆等,以康养胜地为建设目标。

曾经一度废弃的黄花秸秆也派上了大用场,被研发成忘忧药枕、忘忧座垫等系列功能性产品。

这朵黄花的价值链被无限拉长,黄花产业遍及智慧种植、精深加工、旅游观光等多个方面,形成全面化、立体化、体系化的全产业链,完成了从“土特产”到“金名片”的华丽转身,而唐家堡村也实现了从“单一农业”到“农旅融合”的跨越。

唐家堡村这一场关于“坚守”土地和耕作的逆袭表明,产业振兴不是蛮干,而是巧思。它根植于对气候环境的因地制宜,拥抱前沿的智慧农业技术,不断拓展产业的边界,农文旅融合发展,靠着这朵小小的黄花,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文明实践之路。

长治振兴村:文明实践解锁振兴密码

巍巍太行,深处藏珠。长治市上党区振兴村,别墅错落,绿意葱茏。今年,振兴村捧回“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的荣誉,这片土地的华丽蜕变,正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硕果。

在振兴村整洁的道路上,看着迎面的路牌以“仁、义、礼、智、信、贤、德、文、明”等命名,听着志愿者讲解村里的发展变化,山西晚报·山河+记者不禁感叹,文明实践在这个花园式的村庄并非抽象概念,而是可感可触的日常。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图书馆、健身房、科技室一应俱全;家风家训馆内,优良传承静静流淌。村里每年评选“好媳妇”“孝行典范”,村民成立了多支特色志愿服务队,精准对接生产生活需求,文艺队送戏上门,维修队免费上门,环卫队守护环境,导游队笑迎八方客……这些源自村民、服务村民的队伍,他们开设“田间课堂”,普及农技知识,面对面提升群众的致富本领,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志愿活力。

振兴村干部眼里,文明实践的最终落脚点是造福于民,村里探索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文兴业”的融合发展新路。村里打造出凸显文化魅力的乡村振兴景区。上党文化、传统民俗与美丽风景在此有机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夜经济体系,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还有民宿、红色文化广场、可容纳1000人同时培训住宿就餐的乡村振兴人才学院。文旅产业的兴旺,直接带动了餐饮、住宿、购物等业态发展,让村民的腰包实实在在地鼓了起来。

坐在村民贾志林家的小别墅漂亮的客厅里,她和丈夫向记者历数着村里的保障体制。教育免费,考上本科和研究生,村里发放奖助学金;养老保障,60岁以上老人有养老金;用水用电供暖补助;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有米面油等福利;在村里就能实现就业……

说话间,贾志林请记者吃茶几上的水果,是价格不菲的“金手指黑提”,记者摘一个放嘴里,好甜,笑问道:“平时也是吃这种高级水果吗?”贾志林和丈夫不好意思地回复:“这不就是很普通的葡萄嘛。”

贾志林一家的幸福生活在振兴村是普遍写照,其背后是村民们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甜在心头的好日子,正是文明实践扎根基层、造福于民所结出的最甜蜜回报。

振兴村村史馆“前言”中最后有一句话,山西晚报·山河+记者默默抄写在采访本上:“今日振兴建馆,一者忆苦思甜,坚定信念,推崇担当,永不忘本;二者传承使命,倡导实干,艰苦创业,永不懈怠;三者永学名村,永赶强村。为民造福,永不止步。”

“前言”旁边是“振兴情怀”——振兴村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是如此的亲切。生我养我的家乡,有幸参与其创新、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今生无憾!

从太原刘家堡的非遗院落,到大同唐家堡的黄花全产业链,再到长治振兴村的文旅融合与精神传承,三晋大地的乡村振兴实践画卷丰富多彩,千万户村民的幸福生活各有其美。

这些生动的范例,共同揭示了一条清晰的发展路径:“乡风文明”凝聚人心、淳化民风,为“产业兴旺”注入深厚的内生动力;产业的蓬勃发展,又为文明实践与民生改善提供坚实支撑。由此,文明与产业同频共振,发展与幸福相互滋养,终将“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绘就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图景。记者 赵晋燕

来源:志帅蜂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