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2月广东抽检,120批不锈钢餐具18批重金属迁移爆表,15批是电商热卖的“304”——镍、铬直接超标两三倍。
家里那口天天往嘴里送的勺子,可能正把镍、铬往你身体里灌。
12月广东抽检,120批不锈钢餐具18批重金属迁移爆表,15批是电商热卖的“304”——镍、铬直接超标两三倍。
我盯着报告脑子嗡的一声:我们天天用“食品级”三个字安慰自己,结果锅碗瓢盆在偷偷下毒?
先说最扎心的。
央视2月刚曝光,直播间吹上天的“钛钢”餐具,实锤就是201不锈钢冒牌,锰超标12倍。
锰吃多不是小事,神经系统慢慢罢工,手麻、失眠、情绪崩,最后连字都写不利索。
主播还在屏幕里喊“宝宝放心用”,弹幕刷“已拍”,我看得后背发凉。
划痕是隐形杀手。
清华11月的新实验,把有划痕的旧餐具扔进pH<3的酸液里,重金属析出量直接飙5到8倍。
家里用了两年的饭勺,雾蒙蒙那几道白痕,其实就是给金属开了口。
我还傻乎乎拿它拌番茄、淋醋,等于亲手把酸液灌进伤口。
盐也是帮凶。
最新研究提醒,含盐量5%以上的咸菜、酱料,在不锈钢里别放超过4小时。
高盐会啃表面钝化膜,时间越久,啃得越深。
我妈爱把腌黄瓜连汤带盆塞进冰箱,一存就是两天,看来得赶紧拦。
有人问我,到底怎么挑?
今年1月起,国家给不锈钢餐具加了“FSA”小标,必须通过72小时酸泡测试才给发证。
首批过关的名单不长:苏泊尔、爱仕达……一共12家。
买之前先看碗底,激光微刻13位追溯码,GB 4809.6+FSA,两个都得有,少一个都别掏钱。
再拿家用磁铁蹭一下,304、316几乎不带磁,要是“啪”一下吸得牢,基本可以判定掺了便宜铁素体,放下走人。
电商页面吹得再狠,只要没贴检测报告,一律默认耍流氓。
12315平台去年不锈钢餐具投诉涨45%,维权成功率82%,真出事别忍,上去填单,市监爸爸现在下手挺狠。
总局2024专项整治已经砍掉137家瞎标“304”的店,平台也怕事,投诉一准给退。
旧餐具别心疼钱。
表面出现彩虹纹、雾状白斑,就是钝化膜被腐蚀的信号,立刻停用。
常用勺叉建议18到24个月整批换,儿童那套更要勤,娃的体重轻,耐受量更低。
说到底,不锈钢不是金刚不坏,它只是“耐”锈。
天天酸、盐、划痕轮番伺候,再贵的钢也会叛变。
认准双认证、定期换新、别用旧勺拌酸辣汤,才能把吃进嘴里的那部分风险压到最低。
碗底没FSA,再便宜也是假货;
身体若出了毛病,再贵的锅也救不回来。
来源:小龚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