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把多肉当娃带,15岁到现在,她靠‘慢’赚了87亿赛道里最稳的钱。
“把多肉当娃带,15岁到现在,她靠‘慢’赚了87亿赛道里最稳的钱。
”
刷到这条旧物花墙视频,先别急着点赞收藏。
真正扎心的是评论区一水儿“我养啥死啥”。
别人把多肉养成摇钱树,咱家窗台那盆却永远活不过三个月——差距不在手残,在思路。
她咋做的?
一句话:把“网红”俩字直接拉黑。
2017年第一波花墙爆火,网友催她直播带货,她转身钻进大棚调湿度。
别人追流量,她追“微气候”。
自制陶罐+旧窗框,成本不到20块,缝隙里塞的是传感器,手机一震就知道哪块区域缺水,比老公都懂自己。
这套土味“黑科技”今年3月刚公示专利,评论区还在问链接,人家早把技术护城河挖好了。
更狠的是变现路径。
你以为她靠卖盆盆罐罐?
错。
去年开始,三甲医院康复科找她合作“园艺疗愈”,800块一节的情绪按摩课,名额一放秒空。
医生一句话点破:病人捏的不是土,是掌控感。
原来“治愈经济”才是真暴利,多肉只是药引子。
家里人也离谱地给力。
老爸负责扛砖,老妈给旧轮胎刷漆,老公下班就蹲大棚里数叶片。
换别人家早吵翻天,他们倒好,把家庭会议开成“植物诊疗会”,连娃的奶粉钱都能换算成“能买几棵冬云”。
网友酸“家里有矿”,其实首批花墙材料是拆迁工地捡的——真正的0成本启动。
政策红利说来就来。
住建部2025城市微更新新规,垂直绿化直接写进KPI,她的旧物花墙被政府拉去做示范,连联合国环境署都转发。
最年轻“园艺大师”证书到手那天,她正在大棚里剪枯叶,拍照都没空,甩一句“头衔又不能当水浇”。
所以别再问“现在进场晚不晚”。
市场87亿,年增15%,可真正缺的是把植物当人看的耐心。
她赢就赢在“慢”——别人一年换仨赛道,她十年就死磕一片叶。
真想学?
先把阳台那盆“尸体”翻出来,掐一枝重新扦插。
活不了?
没事,死着死着就悟了:
多肉不是被养死的,是被“着急”吓死的。
来源:家居设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