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镜头先给老艺人阿依夏木,她手边那碗没吃完的抓饭还冒热气,下一帧直接切到织机——经线像肉汤一样浓稠,纬线像胡萝卜丝跳进去,颜色咕嘟咕嘟翻滚。
“看宣传片也能把人看饿?
”
有人半夜刷到宇辉新放出的艾德莱斯绸短片,弹幕里清一色在问:绸子怎么能拍出“抓饭味”?
镜头先给老艺人阿依夏木,她手边那碗没吃完的抓饭还冒热气,下一帧直接切到织机——经线像肉汤一样浓稠,纬线像胡萝卜丝跳进去,颜色咕嘟咕嘟翻滚。
8K显微镜头下,连桑蚕丝的绒毛都根根分明,有人截图当壁纸,结果手机自动识别成“美食滤镜”,笑死。
更离谱的是数据。
片子上线三天,淘宝搜“艾德莱斯”的人翻了快五倍,和田客服集体打字到手抖:亲,现在下单,明年三月收快递。
有买家留言:我不做衣服,就想挂墙上,每天看颜色解馋。
官方也跟着“不务正业”。
新疆航空把视频剪成三分钟版,准备在11月航班上循环播放,还顺手把飞机餐改成“艾德莱斯云霞”——其实就是番茄炖牛肉加黄萝卜,取个名字,乘客照样拍照打卡。
天猫国际更夸张,要把绸面纹样印在耳机壳上,限量五千份,评论区已经有人喊“抢到就挂闲鱼翻倍”。
团队里那个被说“幸福肥”的宣彤,索性录了个跟宇辉学抓饭的日常。
她边切洋葱边吐槽:再拍下去,非遗没传完,我先胖成非遗。
结果这条视频比正片点赞还高,二十三万新人顺着饭香点关注,愣把文化账号养成美食号。
别小看这波“不正经”。
中央美院已经打电话来,要把片子收进明年《视觉人类学》案例库,理由简单粗暴:学生爱看,下饭。
中国艺术研究院那位平时板着脸的主任,也破天荒说了句人话:教科书就该长这样,谁规定非遗不能香?
最开心的是阿依夏木。
11月非遗工坊开张,她拿到聘书,工资条上多了一项“镜头指导费”。
老太太不会说场面话,只给宇辉团队回礼——两米亲手织的绸子,颜色像刚出锅的抓饭,油亮亮。
有人担心:热闹过去,绸子会不会再落灰?
其实订单已经排到明年春天,17位传承人的手机响到半夜,连平时最佛系的徒弟都开始招学徒。
一条视频喂饱的不只是眼睛,还有手艺人的饭碗。
下次刷到类似的短片,别急着滑走。
点进去看看,说不定就能让某个偏远作坊多一盏夜班灯。
实在馋了,就下单一块布,挂墙上,饿了盯两眼——
解馋,也救命。
来源:娱乐大番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