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咖啡师凌晨四点起来磨豆,奶泡打得像云朵一样蓬松,可一装进外卖杯,骑手一颠,你等了二十分钟,到手的是一杯温吞的咖啡液。
你点了一杯Manner的外卖拿铁,打开盖子愣住了——奶泡呢?
不是说好“第三空间”的仪式感吗?
门店说,这是公司规定,外卖不打奶泡,怕路上晃没了。
你心里憋着火,可又说不出口:这不就是偷工减料吗?
可你真以为他们不想打?
咖啡师凌晨四点起来磨豆,奶泡打得像云朵一样蓬松,可一装进外卖杯,骑手一颠,你等了二十分钟,到手的是一杯温吞的咖啡液。
他们不是不想给你仪式感,是怕你收到时连“感觉”都没了。
别急着骂。
行业里七成的外卖咖啡都不打奶泡,不是Manner独一份。
星巴克用氮气封住奶泡,%Arabica干脆劝你去自提,Seesaw偷偷改了奶泡配方,让它们更抗颠。
你嫌贵?
他们用冷藏鲜奶做奶泡,成本涨了两成,但能稳住四倍时间——可全行业只有十三家敢这么干。
你以为你在较真奶泡,其实你是在较真“被尊重”。
你愿意多等五分钟,多花一块钱,就为了那一层薄薄的、会消散的泡沫,不是因为爱喝奶泡,是怕自己被当成“方便的订单”,而不是“真实的顾客”。
可你有没有发现,真正让你失望的,从来不是奶泡消失,而是你没被提前告知。
你点单时没看到“外卖拿铁无奶泡”那行小字,你以为自己买的和堂食一模一样。
这不是产品问题,是信任断了。
现在Manner终于在APP上加了选项:要不要奶泡?
取餐页也贴了说明。
不是他们突然开窍,是你和成千上万个你,用差评和投诉逼他们正视这件事。
你不是在要求完美。
你只是不想被当成数据。
你愿意接受外卖咖啡的妥协,但请别假装它和堂食一样。
你愿意为一杯温度刚好的咖啡买单,也愿意为一个诚实的说明点头。
现在,别再骂店员了。
他们只是执行者。
真正该改的,是系统里那条“外卖不打奶泡”的默认规则。
你点单时多备注一句“尽量保留奶泡”,比发一百条差评都管用。
选PP5杯的店,离你三公里内的,骑手快到你家门口再下单——这些小动作,才是你真正能握在手里的权力。
奶泡会散,但人的期待不会。
当品牌终于愿意告诉你“我们做不到完美”,而不是假装一切如常,那才是真正的进步。
你不需要一杯完美的外卖拿铁,你只需要一个不骗你的品牌。
来源:搞笑的鑫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