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排哥们陷困局!底层小人物咋接住泼天流量?能赚多少钱?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5 21:43 1

摘要:咱先聊聊那些被流量砸中的草根们,说真的,谁能想到平日里在街头巷尾为了几毛钱生计奔波的小人物,突然就能站在全网关注的聚光灯下呢?

咱先聊聊那些被流量砸中的草根们,说真的,谁能想到平日里在街头巷尾为了几毛钱生计奔波的小人物,突然就能站在全网关注的聚光灯下呢?

就拿鸡排哥李俊永来说,这大哥可不是一夜爆红那么简单,早年间从技校毕业去学厨师,三年下来工资少得可怜,根本撑不起日子。

1996年就推着小摊开始摆摊,一摆就是二十多年,土家酱香饼、鸡蛋饼、烧烤串,啥能赚钱就卖啥,风里来雨里去的,手上的老茧、脸上的风霜,都是实打实的生活印记。

还有河南的郭有才,这小伙子命更苦,10岁没了妈,爹再婚后续就寄人篱下,13岁干脆辍学出来打工,修车、卖小商品、在洗浴中心当前台。

大冬天在路边摆摊卖东西,手指冻得发青都舍不得收摊,晚上还要抱着300块钱买的二手吉他,在街头直播唱歌,唱到动情处,还得提防着城管过来赶人,那日子过得叫一个憋屈。

像他们这样的人还有不少,粥饼伦守着鸡蛋灌饼摊,于文亮没工作到处晃悠,晓华在理发店里给人剪头发,一个个都在底层苦苦挣扎,谁也没指望能有啥大出息。

可短视频平台就像开了个玩笑,突然就把流量的闸门给他们打开了——鸡排哥那口“英式中文”逗乐了全网,互动量从11.4万一下子飙到1127.9万;郭有才直播唱歌,观看人次直接破了百万;晓华更夸张,一天就涨了50万粉。

我当时刷到这些视频的时候都觉得神奇,你说这流量咋就这么玄乎?

明明前一天还在为房租发愁的人,第二天就成了全网讨论的对象,郭有才说“像做梦一样,轻飘飘的”,这话我特能理解。

对他们来说,这哪是爆红啊,简直就是命运突然递过来的一张彩票,只是那时候没人知道,这张彩票背后,藏着是惊喜还是麻烦。

咱们就得说说,这流量砸过来之后,这些草根们到底有多难了。

你可能觉得,火了不就有钱有资源了吗?

可实际上,他们面对的困境,比没火的时候还头疼。

首先就是那该死的流量窗口期,《工人日报》都报道了,多数草根网红的热度就维持3到6个月,跟昙花一现似的,你还没反应过来呢,流量就跑了。

晓华后来接受采访的时候调侃,说“就是一阵风吹过了”,这话听着轻松,里头全是无奈——刚尝到点甜头,就眼看着热度往下掉,换谁能不急啊?

更让人闹心的是MCN公司的那些套路。

火了之后,总有一堆MCN找上门,说要给你做规划、接商务,听着挺美,可合同里全是坑。

粥饼伦刚火的时候,河北有家MCN找他,给3000块底薪让他直播带货,可他小学都没读完多少书,那些密密麻麻的合同条款,他看都看不懂,每天拿着那3000块钱,心里慌得不行,生怕哪句话说错、哪件事做错,就掉进人家里设好的陷阱里,最后干了一个月就赶紧跑了。

我特理解他这种害怕,你想啊,他之前摆摊卖灌饼,赚的每一分钱都是自己诈出来的,突然面对这么复杂的合同和陌生的行业,能不心虚吗?

还有些人栽在自己的“老路子”上,就说黄子诚吧,靠模仿黄子韬火了之后,就一门心思扎在模仿里。

直播的时候有人让他唱首歌,他一开口就跑调,问他有没有原创作品,他说“我在学黄子韬”,人家一看这没新意的样子,扭头就走了。

可他还没意识到问题,居然把自己所有的积蓄,连接儿子上下学的车都卖了,全投进互联网创业里,最后赔得一干二净,还说“感觉被资本做局了”。

其实我觉得吧,他不是被资本做局,是被自己的“路径依赖”给坑了——观众看模仿图个新鲜,可新鲜劲过了,你没点自己的东西,谁还愿意看啊?

流量这东西,就像手里的沙子,你攥得越紧,漏得越快,这话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就来聊聊,这些草根们到底咋才能接住那泼天的流量,有人栽了跟头,可也有人找到了自己的路,看他们的故事,其实能明白不少道理。

先说鹿哈吧,他之前也是ESO组合里的,靠模仿明星火的,可人家脑子清楚,火了之后立马改回自己的本名凌达乐,把所有模仿的视频都删了,一点不拖泥带水。

后来做直播带货,也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别人都在装修精致的直播间里卖货,他直接蹲在仓库里啃馒头,卖橘子就开着三轮车去果园,裤脚沾着泥也不在乎,就为了让大家看见橘子新鲜;卖火鸡面、无骨鸡爪的时候,自己吃得狼吞虎咽,有人劝他慢点吃伤胃,他说“没关系,这是我的工作”。

我特别佩服他这股实在劲儿,草根网红最值钱的不就是“真实”吗?

之前黄子诚丢了真实,所以破产了,而鹿哈守住了,反而圈住了一批真心喜欢他的粉丝。

你看他直播间里,粉丝都跟他聊家常,觉得他不是什么大网红,就是身边一个努力干活的小伙子,这种亲切感,比那些包装出来的人设管用多了。

还有疯狂小杨哥,人家更厉害,火了之后不满足于接广告、做直播,反而自己搞起了供应链,做自主品牌,还开了公司当“网红孵化器”。

我觉得他这步棋走得太对了,流量这东西不稳定,今天火明天可能就凉了,可自己手里有供应链、有品牌,那才是实打实的底气,就算以后流量少了,靠着这些家底,也能稳稳站住脚。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成鹿哈和小杨哥那样,也有人选择了更稳妥的路,比如粥饼伦。

他之前试过跟MCN合作,也想过做线上运营,可发现自己确实不是这块料,干脆就退了一步,把精力放回自己的老本行——鸡蛋灌饼上。

他把之前的小摊改成了正经店铺,环境好了,生意也比以前好;同时还搞了个“全国巡饼”,走到哪个城市就在当地摆个摊,跟粉丝互动互动,地方文旅有时候还会帮他宣传,线上热度虽然不如以前,但能把线上的粉丝变成线下的顾客,日子过得比以前滋润多了。

我觉得粥饼伦的选择也挺聪明的,不是所有人都能驾驭得了大流量,有时候认清自己的能力,守住自己的老本行,反而能把流量的价值用得更长久。

说到底,流量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雨,有的人没带伞,淋得浑身湿透;有的人找对了避雨的地方,甚至还能用雨水浇浇自己的“庄稼”。

图片来源免费图库

这些草根网红的故事,其实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管是面对流量还是生活里的机会,真诚和自知永远是最靠谱的武器,别贪心,别装假,踏踏实实干自己该干的事,才能走得远。

以后肯定还会有更多像鸡排哥、郭有才这样的小人物被流量选中,希望他们能从这些前辈的故事里学到点东西,别再走那些冤枉路,真正把流量变成改变生活的底气。

来源:自然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