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口“神仙美味”,只有东莞人才懂!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3 10:40 1

摘要:”刷到这句话,心里咯噔一下——小时候蹲在岸边看人一耙一耙把蚬子甩上船的画面,原来快成绝版。

“东莞人吃黄沙蚬,只剩最后20个老头会捞。

”刷到这句话,心里咯噔一下——小时候蹲在岸边看人一耙一耙把蚬子甩上船的画面,原来快成绝版。

道滘的谭伯今年68,身份证写着“渔民”,实际身份是“非遗007”。

全镇只发20张特许捕捞证,他那张编号001,背面印着“有效期至本人放弃”。

听起来像终身成就奖,其实是政府怕黄沙蚬被捞绝种,干脆给老人发“免死金牌”:只许他们扒,年轻人想体验?

先交50块门票去济川广场的假沙池里扒塑料蚬,旁边还有小姐姐递塑料碗,拍完照发小红书,完事。

真河涌早被保护起来。

去年水务局往水里倒了500万粒蚬苗,密度还是20年前的三成。

谭伯说,现在扒一耙下去,叮当响的没几个,空壳倒是一大堆——像极了他那帮老伙计,壳还在,肉早没了。

年轻人更绝,宁愿进厂拧螺丝,也不愿凌晨三点泡在水里喂蚊子。

谭伯的徒弟里最年轻的那位,45岁,腰椎间盘已经突出到可以当支架,干完今年也准备跑路。

眼看手艺要断档,镇里干脆把扒蚬升级成“沉浸式演出”。

端午那天,谭伯在济川广场支一口大铁锅,现捞现炒蚬肉饭,2000游客围着拍视频,抖音话题冲了800万播放。

饭卖38一份,有人吐槽“比猪肉饭还贵”,谭伯翻个白眼:“猪肉能申遗吗?

”一句话把对方噎回去,转头偷偷把价格降到35,还附赠一张“非遗体验证书”,纸是热敏的,揣兜里十分钟字迹就消失,像这段快看不见的手艺。

别以为老人只会守旧。

谭伯的手机里装着“蚬群雷达”——后生仔搞的APP,水下摄像头绑在耙头上,手机实时显示河床哪里有“蚬墙”,一耙下去命中率提高三成。

去年这套玩意拿了东莞“非遗创新奖”,奖金两万,谭伯全换成蚬苗倒进河里,说“就当给它们发工资”。

有人笑他傻,他耸肩:“反正钱带不进棺材,蚬能。

更魔幻的是,现在连蚬子都有“周边”。

镇里新开的合作社把蚬肉拆出来做成即食酱,拌面拌饭都行,一瓶卖28,月销三万瓶,40%订单来自北京朝阳区的白领——他们连道滘在哪都不知道,却愿意为一瓶“可以吃的非遗”买单。

谭伯尝过一口,辣得直咧嘴:“这味儿要是被老祖宗尝到,估计连夜把我带走。

”可他还是让儿媳妇去合作社上班,一个月四千五,比扒蚬轻松,还不用晒成酱油色。

最离谱的是,道滘中学今年把扒蚬列进劳动课。

九月开学,谭伯要去给初一娃上示范课。

想到那群连韭菜麦苗都分不清的小屁孩,他提前三天失眠——怕他们一脚踩进淤泥哭爹喊娘,更怕他们问“爷爷,为什么不吃海底捞要下水捞这个”。

答案他早就想好:“因为海底捞捞不到爷爷的童年。

”说完这句,他打算把耙子递过去,谁爱接谁接,反正他68了,水凉点也不怕,就怕没人再记得这条河曾经叮当响过。

来源:安逸暖阳P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