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江评论:“荆州简”何时能比肩“清华简”?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6 00:38 1

摘要:荆州新闻网评论(特约评论员 张卫平)简牍载文史,墨书溯楚源。10月14日,“荆州区域新发现战国秦汉简牍与中华历史文明”学术会议在荆州召开,再次将全国学界的目光聚焦于这片承载着楚文化基因的热土。然而,当我们自豪于荆州楚简数量占全国近三分之一和湖北省六成的“家底”

荆州新闻网评论(特约评论员 张卫平)简牍载文史,墨书溯楚源。10月14日,“荆州区域新发现战国秦汉简牍与中华历史文明”学术会议在荆州召开,再次将全国学界的目光聚焦于这片承载着楚文化基因的热土。然而,当我们自豪于荆州楚简数量占全国近三分之一和湖北省六成的“家底”时,不得不正视一个现实之问:坐拥如此文化瑰宝,“荆州简”何时才能像“清华简”一样,成为一张响彻全国、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

“荆州简”的学术价值毋庸置疑,但究其影响力,仍然只局限于博物馆系统。与早已声名远播的“清华简”“上博简”“安大简”相比,“荆州简”这一概念,尚未真正形成广泛的文化认同。究其原因,主要是荆州尚未打通从学术资源到文化品牌的转化路径。如何让冷门的简牍“热”起来,让晦涩的文字“活”起来,是当前必须破解的课题。

“荆州简”所缺,不在分量,而在品牌塑造。从学术价值看,荆州出土的楚简内容包罗万象,涵盖先秦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堪称研究中华文明的“百科全书”。其历史价值与“清华简”相比毫不逊色。然而,“清华简”自入藏伊始,便通过系统的学术成果发布、高规格的国际研讨和持续的媒体曝光,成功构建了清晰的品牌形象。反观“荆州简”,虽多年来持续出土、数量惊人,但研究成果发布平台不够高、相对零散,缺乏整体性的品牌战略规划,致使其巨大价值缺乏深入挖掘,很多只停留在博物馆圈内,未能转化为强大的文化影响力。

“荆州简”所缺,不在资源,而在整合转化。荆州拥有长江大学、荆州博物馆、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等本地机构,也与国内多所顶尖院校开展合作。但与“清华简”背靠清华大学强大的跨学科研究平台、稳定的经费支持和成熟的国际化传播渠道相比,荆州在资源整合的力度、深度与广度上,仍存有非常明显的差距。将战国秦汉简牍从“文物”转化为“文化”,还需要考古、历史、古文字和文物保护乃至传播学等多学科的协同作战,更需要一套强有力的主导机制,贯通研究、阐释、转化、传播的全链条。目前,这种“握指成拳”的合力尚未形成。

“荆州简”所缺,不在关注,而在创新表达。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清华简”的推广,伴随着精心策划的出版物、高端的学术讲座和面向公众的科普解读,形成了多层次传播体系。而“荆州简”的叙事方式,仍有待突破圈层壁垒。如何运用数字化技术,让古老的简牍在屏幕上“动”起来?如何设计富有创意的文创产品,让楚文字“潮”起来?如何将简牍内容融入城市公共空间和文旅场景,让历史“近”起来?这些都是“荆州简”跃升为知名文化IP必须回答的命题。

因此,实现“荆州简”与“清华简”的并驾齐驱,不能仅满足于出土的数量及其中国之最,更需一场从观念到实践的系统性升级。这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推动资源整合,构建起由国家级学术力量引领、本地机构深度参与的研究共同体;必须以更活的思路,推动创新表达,将专业内容转化为大众愿听、爱看、能懂的文化产品;必须以更强的文化自信,主动设置议题,打造以“荆州简”为核心标识的学术会议、展览和论坛体系,掌握话语权。

“荆州简”与“清华简”的对话,在本质上,是地下遗存与当代智慧的接力。我们手握先人留下的文明密码,便肩负着让其重现光华的时代责任。当每一片简牍都能被透彻解读,每一个历史片段都能被生动讲述,“荆州简”成为与“清华简”交相辉映的文化品牌,便不再是遥远的期待。

来源:荆州新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