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健《人民日报》发文痛斥某顶流演员排场很大!自带“编剧团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5 17:17 1

摘要:“自带编剧”这四个字,像一把钝刀子,把观众对国产剧最后一点耐心慢慢割光——林永健在《人民日报》上把遮羞布扯下来那天,很多人才惊觉:原来屏幕里那些让人出戏的离谱桥段,不是编剧不会写,而是被“现场加戏”硬拗成这样的。

“自带编剧”这四个字,像一把钝刀子,把观众对国产剧最后一点耐心慢慢割光——林永健在《人民日报》上把遮羞布扯下来那天,很多人才惊觉:原来屏幕里那些让人出戏的离谱桥段,不是编剧不会写,而是被“现场加戏”硬拗成这样的。

改剧本不是新鲜事。

老片场里,演员叼着笔改词,导演蹲旁边点头,顶多算“艺术创作碰撞”。

现在不一样,流量演员进组像搬家:一张合同背后跟着三四个“御用写手”,电脑一开,原剧本被拆成乐高,人物动机随热搜变,高光必须留给自家艺人,逻辑顺不顺无所谓,粉丝截图能出九宫格就行。

林永健点破的就是这套“搬家式创作”——戏还没拍,先被切成私人秀。

观众最直观的痛,是故事“断气”。

前脚女主还在哭杀父之仇,后脚突然跟仇人赏花赏月,台词甜得发腻;男主上一集重伤吐血,下一集骑马蹦迪。

弹幕齐刷“人设崩了”,其实那是“编剧团队”连夜把虐粉改成糖粉,方便冲热度。

剧情像被手风琴拉来拉去,观众的情感投资一次次清零,最后干脆不投,遥控器一按,换台。

更闷的痛在底下:真正写剧本的人,连名字都不敢争。

一位入行八年的编剧私下说,合同里早埋好“甲方有权根据拍摄需要调整”——所谓调整,就是全部推翻。

交完稿,制片拉群,演员写手进场,原编剧被“礼貌请出”。

等剧播出,观众骂“编剧”,他只能背锅。

创作尊严被碾成粉,还要被粉丝私信“你欠哥哥一个道歉”。

林永健那句“演员不是导演不是编剧”,就是替这群沉默的人吼了一嗓子。

有人觉得,市场认流量,流量自带“魔改权”,你奈他何?

但市场也会用脚投票。

去年三部S+古偶,全是“带编剧进组”的标配,豆瓣开分没过5,广告商中途撤档,平台连夜剪短集数止损。

粉丝刷到超话第十集就肝不下去,路人更直接:预告即巅峰,正片皆诈骗。

热度像烟花,一瞬上天,灰头土脸落地。

片方把原因推给“观众口味刁”,却不敢提那堆被改得连亲妈都认不出的剧本。

老戏骨的戏为什么耐看?

陈道明拍《楚汉传奇》,为一句“陛下”的停顿,把史料翻三遍,最后原词不动;李雪健演《少帅》,张作霖一句“妈了个巴子”他练了二百多种语气,最后用的还是剧本第一稿。

他们不是没有想法,而是明白:戏是整体,角色活在人物关系里,不是单人写真。

尊重剧本,其实是尊重对手、尊重观众、尊重那口“故事气”。

一旦人人抢戏,戏就散了,只剩PPT式高光,观众当然出戏。

“带编剧”背后,是流量经济最吊诡的一环:数据把演员推向神坛,神坛上的艺人却最怕失去热度。

于是剧本成了积木,随时可拆可补,只求下一波话题。

可热度是条饥饿的蛇,今天要吃糖,明天要吃刀,后天就要吃人设反转,永无止境。

团队越改越慌,观众越看越累,最后连粉丝也吐槽“剧情像坐过山车,只想下车”。

林永健的批评,不过是把这条饥饿蛇拎到阳光下:再喂下去,先崩的是演员自己的口碑。

怎么办?

其实路就两条。

平台先把“最终剧本锁定”写进合同,开机后任何改动需编剧、导演、制片三方签字,演员意见可以提,但不能直接带写手进场;观众再把分打准点,烂就是烂,别因“哥哥好帅”就五星,让市场知道“魔改=掉价”。

听起来慢,但市场规律从不缺席:当魔改剧连续扑街,投资人会先坐不住——钱最诚实。

说到底,演员的安全感该来自演技,而不是“现场加戏”。

好角色像一棵树,剧本是根,导演是干,演员是花;根被刨了,花再艳也活不过一季。

林永健那篇文章,不过是提醒:别把片场当秀场,别把剧本当草稿。

观众想看的,是一个故事,不是一场秀。

来源:杭州音浪量贩KTV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