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啥有的国家老人担心养老金不够花,有的国家公务员和农民退休后收入差好几倍?但新加坡却用一套制度把俩问题都解了,它既不让年轻人养老人,还能让不同职业的人退休后有一样的生活底线,这里面藏着啥门道?
为啥有的国家老人担心养老金不够花,有的国家公务员和农民退休后收入差好几倍?但新加坡却用一套制度把俩问题都解了,它既不让年轻人养老人,还能让不同职业的人退休后有一样的生活底线,这里面藏着啥门道?
现在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搞养老金制度都绕不开俩麻烦,简直像悬在头顶的两把剑,稍不注意就容易让老百姓焦虑,一个是“代际养老”搞出来的可持续问题,另一个是“职业不一样待遇差太多”的公平问题。
先说说“代际养老”有多难,像咱们国家、日本、韩国,一直用的是“现收现付”的法子,现在上班的人缴的养老金,直接给当下退休的人发。
这种方式在人口结构稳定、生孩子的人多的时候还行,可现在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干活的人越来越少,“缴钱的少、拿钱的多”这矛盾就越来越明显了。
日本65岁以上的人都占了29%还多,养老金缺口一直扩大;咱们国家也一样,2023年退休的人数比2010年少了4000多万,更关键的是,“现收现付”本质上是“现在的人花下一代的钱”,不光在道理上说不太通,这制度能不能一直走下去也说不准。
再看“职业差距”的争议,好多国家的养老金待遇跟你以前干啥工作绑得特别紧,公务员、事业单位的人退休拿的钱,普遍比普通企业职工、农民多不少。
这种差距是因为以前搞“双轨制”或者“多轨制”,虽然当时适应了社会情况,但时间长了就有问题——既不符合“干一样的活拿一样的钱、缴一样的费享一样的待遇”的公平原则,还容易让老百姓不满意。
比如有些地方,企业职工一个月养老金还不到3000块,可少数体制内的人能拿好几倍,这差距不光让社会分层更明显,还让大家对养老金制度的信任度打折扣。
就是在这种全球都头疼的背景下,新加坡的养老金制度显得特别不一样,它既没掉“代际养老”的坑里,还打破了“职业不一样待遇就不一样”的壁垒,给解决这俩难题提供了个参考样本。那新加坡到底是咋做到的?它背后的逻辑能不能用到其他地方呢?
新加坡没走“现收现付”的老路,而是搞了个以“中央公积金(CPF)”为核心的“自我积累”体系,再配上“分级保障”的机制,搞出一套能兼顾公平和效率的方案,这套设计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精准对着全球养老金的俩痛点,一个个找解决办法。
“自我积累”是新加坡躲开“代际养老”的关键,跟“现收现付”不一样,CPF要求每个干活的人在上班的时候,跟老板一起按比例往自己的公积金账户里存钱。具体缴多少还跟年龄有关:55岁以下的员工,自己缴20%,老板缴17%;就算是70岁以上还在上班的人,也得按规定比例缴。
这笔钱不是政府统一分配,而是归自己所有,退休后直接当养老金用,还能拿到政府帮忙管理的投资收益,这种“自己养自己”的方式,彻底切断了“养老金跟人口结构”的强联系,不用靠下一代缴钱,也就不用怕生孩子的人少、干活的人少会有影响。
日本、韩国要是想学这招,虽然得面对“制度转型要花钱”的问题,但至少给解决养老金缺口指了条新路子。
而“分级保障”是新加坡打破“职业身份壁垒”的关键,新加坡的养老金待遇分“基础部分”和“额外部分”:基础部分对所有职业都一样,只要工龄相同、退休年龄一样,不管你是医生、公务员,还是农民、扫大街的,基础养老金数额完全没差别。
额外部分就看你CPF账户里存了多少钱,分基础退休存款(BRS,2025年是10.65万新元)、全额退休存款(FRS,21.3万新元)、超额退休存款(ERS,42.6万新元)三级,最高和最低能差4倍。
这套设计妙就妙在,把“公平”和“效率”捏到了一块儿:基础部分守住“民生底线”,保证每个人退休后都能有基本生活保障,不会因为以前干的活不一样就过不下去。
额外部分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鼓励大家好好干活、多缴钱,农民要是收入高、愿意多存,退休后也能拿超额养老金;公务员要是缴的钱只够基础线,也只能拿基础待遇。
这种“不管你以前干啥,就看你存了多少”的规则,既消除了“职业歧视”,还让大家更愿意缴养老金,毕竟缴得多以后能拿得多,晚年生活能更好。
当然,新加坡这模式也不是完美的。CPF账户里的钱得靠政府投资增值,要是国际经济不行、股市债市不好,收益就会下降,最后拿到的养老金也会受影响,这跟美国的401K计划、中国香港的强积金面临的“市场风险”一样。
但新加坡有办法控制风险,比如“稳健投资”(低风险资产占比超过70%)和“保底收益”(保证最低年化收益不低于2.5%),把风险控制在能接受的范围里,尤其是给低收入群体的养老金安全加了双保险,这点确实值得其他国家学。
新加坡的养老金制度虽然好,但它是“小国模式”,没法直接照搬到咱们这样的人口大国。咱们国家有14亿多人,各地发展不一样,城乡、行业收入差距也大,养老金改革必须立足自己的情况,在学新加坡核心逻辑的基础上,找适合咱们的路子。
第一,得强化“基础养老金的保底作用”,缩小“退休后过日子的差距”,新加坡的核心经验之一,就是用基础养老金保证所有人的基本生活,咱们可以参考这个思路,重点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基础待遇。
现在咱们国家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每人每月143块,有些中西部地区甚至比这还低,根本不够花;而且每次涨养老金,大多是“按比例涨”,比如统一涨2%,月养老金5000块的人能多拿100块,可月养老金1000块的人只能多拿20块,差距反而越来越大。
以后可以改成“比例调整+绝对值补贴”:按缴费基数比例涨的同时,给月养老金低于2000块的人,额外发50到100块的固定补贴,让低收入的人真真切切感受到涨了钱,慢慢缩小“退休后过日子的差距”。
第二,得把“个人积累账户”激活,减轻“统筹账户的压力”。咱们现在的养老金体系是“统筹账户+个人账户”结合,但个人账户长期“空账运行”,没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新加坡CPF“自己积累”的逻辑提醒咱们,可以进一步强化个人账户的“归属权”和“增值能力”:允许大家在法定缴费基数之外,自愿多缴公积金,多缴的部分能享受税收减免(比如每年最多抵扣1.2万元个税),同时把个人账户的记账利率提高点(现在是2.75%,可以适当涨到3%左右)。
另外,还能拓宽个人账户的投资渠道,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允许投资低风险债券、货币基金这些,让账户里的钱能“保值还能增值”,这样既能鼓励大家“多缴多得”,还能分流统筹账户的压力,让制度更能持续下去。
第三,得兼顾“统一性和灵活性”,别搞“一刀切”的改革,新加坡才590万人,推政策成本低;咱们国家不一样,得面对各地的差异,在“全国统一框架”下给地方留些弹性。
比如基础养老金可以设个“全国最低标准”(比如每人每月200块),各省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水平往上调,东部发达省份能涨到300块,中西部地区由中央财政补贴达到最低标准。
缴费比例方面,针对外卖员、网约车司机这些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允许他们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60%到300%”自己选缴费基数,别因为“固定基数太高”导致他们缴不起。这种“全国有保底、地方能调整”的模式,既能保证制度公平,还能适应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
说到底,养老金制度的最终目标是“让每个人退休后都能体面过日子”。新加坡的经验告诉我们,“公平”不是“大家都拿一样多”,而是“底线一样+机会均等”;“能持续”不是“一直不变”,而是“符合国情+动态调整”。
咱们国家的养老金改革不用追求“一步到位”,但得朝着“基础有保障、多缴能多拿、差距合理”的方向慢慢推进。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为社会付出过的人,老了之后都能有尊严、有安全感,这既是民生保障的核心,也是社会发展该有的温度。
来源:珠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