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开枪当鞭炮”!烈士家书曝光,35年后父母为桥揭牌泪洒现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5 19:37 1

摘要:沈国良1962年出生在江苏丹徒。那是个青砖黛瓦的水乡,他骨子里就带着江南水土养出的韧劲。村里人提起他,总说这孩子"做事一根筋",还"见不得别人吃亏"。那些长满青苔的石板桥记得,这个穿着打补丁布鞋的少年,是如何在水乡的晨雾与暮色里,一步步长成乡亲们眼里"靠得住的

沈国良1962年出生在江苏丹徒。那是个青砖黛瓦的水乡,他骨子里就带着江南水土养出的韧劲。村里人提起他,总说这孩子"做事一根筋",还"见不得别人吃亏"。那些长满青苔的石板桥记得,这个穿着打补丁布鞋的少年,是如何在水乡的晨雾与暮色里,一步步长成乡亲们眼里"靠得住的娃"。

1978年的夏天,一场瓢泼大雨突如其来。五保户李奶奶家的麦子眼看要烂在地里,正在田埂上帮自家干活的沈国良扔下镰刀就往李家地里跑。雨水混着泥浆灌进鞋里,他却像不知累似的。一个人扛起半人高的麦捆往屋檐下运,直到把最后一把麦子收进仓。这时候他才发现,自己的肩膀已经磨出了血泡。"当时他才16岁啊,浑身湿透像只落汤鸡,却咧着嘴说'麦子没坏就好'。"多年后,村里老人回忆起这一幕,眼里还会泛起泪光。

当上民兵队长后,沈国良的"一根筋"更是出了名。那时村里组织排雷训练,老式探雷器又重又不好用。他看着队友们累得直不起腰,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几天后,他抱着一捆竹筒、铁丝和废旧零件找到民兵连长。"队长,我琢磨着这玩意儿能轻便点!"原来他用竹筒做手柄,铁丝弯成探测钩,硬是捣鼓出简易排雷工具。重量减了一半,准确率也提高了不少。"他就是这样,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队友们后来总说。

1980年入伍前夜,丰城村的那盏煤油灯亮到了深夜。作为家中唯一的儿子,沈国良跪在父母面前磕了三个头。他把一本磨得卷边的《雷锋日记》塞进背包。"爸,妈,你们放心,我到了部队一定好好干。"母亲红着眼眶往他包里塞煮鸡蛋,他却把鸡蛋放回碗里。"留给你们补身体,我有这个就够了。"他拍拍那本《雷锋日记》,扉页上"为人民服务"五个字被他用红笔描了又描。

这本被他视若珍宝的《雷锋日记》,后来在战场上被鲜血染红了半本。那些少年时在水乡田埂上、石板桥上刻下的印记——善良、执着、不服输的劲头,最终陪着他走向了祖国的边疆,也走向了永恒的荣光。

"我跟你说,工兵的活儿可不是闹着玩的。"老班长拍着沈国良的肩膀时,实爆训练场的硝烟还没散尽。1981年9月入伍的沈国良,在新兵连第一次实爆训练中就遇上了棘手的哑弹。导火索燃尽,炸药包却纹丝不动。其他新兵还在掩体后紧张观望,这个刚穿上军装三个月的年轻人突然站了出来。"报告,请求排除哑弹!"

他匍匐前进到炸药包前,按教材要求保持30度角插入探雷针。手指感受着土壤下金属弹簧的细微震动。"爆破筒分解要多少秒?探雷针插入角度多少度?"这些白天刚背熟的参数,此刻成了生死攸关的标尺。成功拆除引信返回时,迷彩服已被冷汗浸透。这一天,他在日记里写下:"军人的字典里,没有'怕'字。"

1983年汛期,淮河大堤突然出现管涌险情。浑浊的洪水正从堤坝内侧的裂缝中喷涌,沈国良带着两名战士跃入齐腰深的水中。"快!叠成人墙!"他大吼着用身体堵住缺口,战友们迅速在他身后堆叠沙袋。泥水灌满了他的军靴,碎石划破了手掌,他却死死顶住沙袋,直到凌晨三点险情解除。

这次抗洪让他在同年10月荣立三等功。入党申请书上"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在洪水中淬炼成钢。战友后来回忆:"危险的活儿他总留给自己。训练时排诡雷他先上,架桥时最外侧的桩他也抢着打。"

开赴老山前线前夜,沈国良在煤油灯下给父母写信。信纸被山风吹得沙沙作响,他写下:"爸妈勿念,儿子在战场上开枪当鞭炮。你们过年时听到炮声,就当是我在给家里报平安。"信末特意画了个歪歪扭扭的笑脸,却掩不住字里行间的决绝。

这时候的他已从舟桥连骨干转型为工兵尖兵。为掌握越军挂在树枝、埋在树根的绊发雷排爆技术,他曾顶着40度高温在训练场研究雷区构造。晚上打着手电筒啃完《工兵专业教材》。1985年,这个入伍10个月就当班长、一年多成为同龄人中首个党员的年轻人,正式担任工兵代理排长,带领全排向"1073"高地发起冲锋。

成长轨迹上的军功章

时间荣誉1982年获评"优秀战士""学雷锋积极份子"198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10月荣立三等功(抗洪救灾)1984年任工兵班班长,执行老山前线排雷任务1985年升任代理排长,率部参加"1073"高地攻坚战

从靶场到战场,从新兵到代理排长,沈国良用四年时间走完了别人需要六年的成长路。那些在训练场上磨破的迷彩服、抗洪时浸透的军靴、家书里的"鞭炮"隐喻,最终都化作1985年那个黎明,他带领工兵排冲向雷区时,胸前闪耀的党徽光芒。

1985年3月2日中午11点55分,云南老山前线的红土地上,暴雨刚过的湿气混杂着硝烟味在空气中弥漫。1073高地前沿,30余名突击队员的钢盔上还挂着水珠。他们潜伏在掩体后,等待着总攻信号的响起。时任代理排长的沈国良正用望远镜观察前方阵地,突然,他的视线凝固在一片看似平整的焦土上。那是越军精心布设的混合雷场,密密麻麻的地雷如同死神的獠牙,横亘在突击队与目标高地之间。

这时候,距离预定进攻时间仅剩5分钟。按照工兵战术常识,手工排雷在复杂地形下每分钟仅能推进0.5米。眼前这片雷场长度超过50米,常规排雷至少需要100分钟。这意味着整个进攻计划将彻底泡汤。"让我来!"沈国良突然低喝一声,右手猛地向前一挥,做出"撤下"的手势。他果断命令两名战友退后,自己则抄起身边的爆破筒和探雷针,猫着腰冲进了雷场。

雷场中,沈国良的动作精准又迅速。他跪在泥泞里,左手持探雷针轻戳地面。右手握着工兵铲,小心翼翼地拨开浮土。每前进一米,都要排除至少3颗不同类型的地雷。连续成功排掉第39颗地雷时,他已经在雷场中开辟出一条近13米的通路。就在准备处理第40颗地雷时,脚下突然传来一声沉闷的爆响。他触碰到了一颗伪装成石块的压发雷。

剧烈的爆炸声中,四颗连环地雷被相继引爆。沈国良的身体像断线的风筝般被炸飞,重重摔进一个雷坑里。距离他仅8米远的卫生员李彬冒着二次触雷的风险冲了过去。他看见沈国良双腿已被炸断,胸部有一个碗口大的伤口。鲜血喷涌而出,瞬间浸透了李彬的急救包。

"沈排长!沈排长!"李彬嘶吼着为他扎上止血带,试图封堵胸部的创口。就在包扎头部时,沈国良突然短暂苏醒。他用尚能活动的左手猛地推开李彬,扯掉刚缠好的急救包。另一只被炸断手指的右手还保持着握爆破筒的姿势,拼命扒着雷坑边缘想要继续向前爬。李彬死死按住他,沈国良的眼睛紧紧盯住战友,嘴唇剧烈蠕动着,似乎想交代什么,却最终没能发出声音。几秒钟后,他的头无力地歪向一边,壮烈牺牲在李彬的怀中。

沈国良用生命为部队开辟的通路,最终让突击队成功收复1073高地。战后,原总政治部批准其为革命烈士,追记一等功。那个暴雨后的中午,红土地上定格的不仅是一位烈士的最后姿态,更是一个民族在危难时刻永不弯曲的脊梁。

2018年9月26日,镇江市丹徒区湖滨路的阳光穿过云层,恰好落在"国良桥"畔青铜雕像揭幕的红绸上。沈国良烈士的父母颤抖着揭开覆盖物。阳光为雕像镀上金边,也照亮了老两口眼角的泪光。这是儿子牺牲33年后,家乡以最质朴的方式为他立起的丰碑。

时光倒回1996年的那个春日,扬州妇幼保健院医生李彬带着8岁的儿子,辗转找到镇江丹徒区上党镇斗城村的石头房。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他看见沈妈妈正将一件橄榄绿军装在床铺上反复摩挲,叠成棱角分明的"豆腐块",仿佛儿子只是出了趟早操。"国良牺牲前说,最放心不下您二老。"李彬蹲在两位老人面前,身后100多公里的跨江路程,从此成了他二十多年来雷打不动的"探亲路"。清明祭扫、端午送粽、中秋赏月,连沈爸爸85岁肠道手术时,都是他在手术同意书上签下"家属"名字。

2021年清明节的晨雾中,第72集团军某防空旅的00后新兵们列队站在"国良桥"雕像前。列兵王宇轩的军礼标准得像用尺子量过,钢枪在他掌心沁出冷汗。这是他第一次知道,36年前那个和自己同龄的班长,是如何用肉身滚过雷区为部队开辟通路。在连队荣誉室里,那张泛黄的"生死承诺书"仍清晰可辨:"活下来的人负责照顾牺牲战友的家人",84个签名中,沈国良的名字紧挨着李彬。

如今的"国良桥"已成为当地的"网红打卡地"。桥栏上深浅不一的划痕,是孩子们小手反复抚摸雕像基座时留下的印记。石阶缝隙里偶尔会发现画着五角星的粉笔涂鸦,那是小学生们自发的祭奠。2023年国庆假期,有市民在社交媒体晒出照片:一位白发老人牵着孙辈的手,指着雕像基座的文字逐字念:"沈国良,1965年生,1985年牺牲...",孩子奶声奶气地问:"爷爷,他现在变成桥了吗?"

从李彬跨江尽孝的背影,到00后新兵的军礼,再到孩童掌心的温度,35年光阴在这座桥上凝结成具象的传承。就像桥栏上那些被抚摸得发亮的划痕,无需刻意铭记,却早已刻进日常。你走过的桥会记得,那些关于忠诚与承诺的故事,从来不需要口号来证明。

沈国良烈士用生命在时空坐标系中刻下的精神印记,历经三十余载依然清晰如初。空间坐标上,江苏镇江丹徒区丰城村的老宅与云南老山烈士陵园遥相呼应。一方是他成长的故土,一方是他长眠的英雄山岗。两点之间跨越的不仅是地理距离,更是从平凡到不朽的生命轨迹。桥头矗立的1∶1半身塑像纪念碑,底座详实记载着他1985年在老山自卫反击战中,为开辟步兵冲锋道路,以身体引爆地雷的壮烈历程,成为连接两地的精神图腾。

时间坐标上,从1985年牺牲到2024年,39个春秋的流转并未冲淡记忆。2018年9月26日,当"国良桥"命名牌在湖滨路揭幕时,沈国良的父亲轻抚塑像低语"儿啊,你给咱沈家长脸了"。这一幕将历史与当下紧紧相连。如今,丹徒区8座以英烈命名的桥梁中,"国良桥"已成为最鲜活的时间刻度。它见证着退役军人李彬向实验学校学生讲述烈士事迹,也记录着每年清明自发前来凭吊的市民足迹,让英雄故事在代际传递中永葆温度。

精神坐标上,"国良桥比网红桥更酷"的小学生作文,道出了最质朴的价值认知。当地孩子上学路过桥梁时,都会被告知"这是个工兵用命换来的"。手机导航里"国良桥"三个字,更成为用生命刻下的现代路标。这种认知通过"国良中队"主题教育、新兵入伍前的缅怀仪式等载体不断强化,使"亏了我一人,幸福十亿人"的老山精神,转化为新时代青少年心中的精神标杆。正如沈妈妈所言:"全家为他忠诚履行军人职责而骄傲",这份骄傲已超越家庭范畴,成为整个社会共同珍视的红色遗产。

从物理空间到数字导航,从历史档案到课堂讲述,"国良桥"已超越交通设施的属性。当丹徒区新兵在雕像前系好军旅人生第一粒纽扣,当市场监管局"老兵新传"服务队为烈属送去慰问品,这座桥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烈士已流血,决不能让烈属再流泪"的承诺落地生根。英雄精神就这样成了我们心里的坐标,从来不会偏移。

来源:聪明熊猫X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