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耕”守沃土,“女播”链云端 合川三庙镇激活党员干部“一专多能”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5 18:54 1

摘要:“这些农田经过整治后已实现连片,耕种方便,但不少村民年纪大了,找私人耕地价格高,自己又没劳力耕地,陷入两难。”何波说,放眼全镇,三庙已完成4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但镇内常住人口约1.8万人,其中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不足一半。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周传勇

除草、犁地、挖水沟……近日上午,合川区三庙镇玉观村,戴花村党支部书记何波熟练地操作着旋耕机,3亩多稻田不到半天就完成翻土,即将种上油菜。

“这些农田经过整治后已实现连片,耕种方便,但不少村民年纪大了,找私人耕地价格高,自己又没劳力耕地,陷入两难。”何波说,放眼全镇,三庙已完成4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但镇内常住人口约1.8万人,其中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不足一半。

合川三庙镇的农田实现连片发展。受访者供图

合川是我市的产粮大区,三庙作为合川唯一一个全域开展高标准农田整治的镇,找到破局方法对带动其他乡镇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缺人’是制约全镇农业发展的首因,从镇外大量招人不切实际,镇内村民老龄化严重,也无法培养。”三庙镇组织委员陈志力说,他们另辟蹊径,在全镇筛选了一批适龄的党员、村干部、本土人才,通过“武装”他们来尝试打破僵局。

“男耕”:线下培训农技提升生产能力

“人、田地、机器,是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陈志力说,高标准农田整治为农业发展开辟了空间,为提升机械化水平,三庙投资近600万元购买了自走履带式旋耕机、自走式撒肥车、高速乘坐式插秧机等52台设备,但谁来操作是问题。

起初,三庙镇想从镇外招聘专业人才来操作设备,但成本过高,难以承担。他们不了解村情,也无法保证扎根镇内,很难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经过摸底,我们发现全镇有很多适龄的党员、村干部、本土人才,也有意愿接受农技培训。”陈志力说,他们熟悉本地情况,服务群众本就是日常工作,是最佳培养对象。

农机团队正在为村民耕地。记者 周传勇 摄

于是,结合镇内需求,三庙镇推出农机培训、特色蔬菜种植培训等学习内容,党员干部结合自身兴趣选择。

“耕种比较辛苦,对身体素质要求相对较高,所以主要由男同志担任。”陈志力说,每年三庙都会组织农业农村实用技能农机培训,系统学习理论知识,还专门聘请农机操作熟手,到田间一对一教学,目前共颁发了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驾驶证书25个,组建起农机团队。

何波就是首批拿到驾驶证的村干部。戴花村有800亩耕地,其中400亩由村民自己耕种。全村常住人口800多人,以“一老一小”为主,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有300多人,劳动力严重不足。

“以往村民耕地都需要到镇上找农机手,用的是小型手扶式旋耕机,一天只能耕两三亩地,150元耕一亩,还要管饭,成本高。”何波说,如今镇上统一买了大型旋耕机,他也会操作,一天就能耕10亩地,仅需80元一亩,如有需要,还能提供“种、管、收”服务。

随着机械化水平和党员干部的能力提升,一些村民还扩大了种粮规模。近两年来,63岁的玉观村村民陈德富的农田种植面积就从5亩扩大至120亩。

“年纪大了,外出打工也没工厂愿意招,只能在家种田。”陈德富说,看见村里有不少农田闲置,很可惜,如今有了农机团队服务,种田更简单,他才决定扩大规模。

去年以来,为助力陈德富种粮,农机团体免费为其提供了耕种服务。今年,尽管受天气影响,粮食收成不好,但陈德富还是有4万多元收入。

“设备、技术员都是我们自己的,成本可控,能最大限度为农民节约成本,推动农业发展。”陈志力说,去年农机团队为5000多亩农田提供了服务,今年预计超万亩,农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女播”:线上打开农产品销售新大门

前端种植水平的提升为后端销售带来了更大挑战:每年三庙镇能产上万吨大米,还有大量水产、蔬菜、菜籽油等农产品,传统销售模式的利润低,急需开辟新渠道。

几年前,其实就有一些村干部探索线上销售,安塘村村干部孙储霞就是其中之一。

每年,安塘村大约有两万斤枇杷、六七千斤花生、若干鸡蛋需要卖,“低价、滞销”是常态。为此,孙储霞尝试拍短视频在朋友圈传播,帮大家卖货。

由于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拍摄的视频质量一般,仅是在朋友之间传播,有的村民还觉得这是不务正业。即便如此,销售依然很可观,以干花生为例,村民凌晨两三点就得拉到镇上去卖,仅四五元一斤,但经过短视频推介后能卖到7元一斤,大家省时省心还多赚了钱。

党员干部正在给农田除草。记者 周传勇 摄

“线上销售是可行的。”陈志力说,三庙镇又在全镇筛选了一批表达能力强、爱表演的女性党员干部外出进行电商直播培训,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并通过本土网红一对一教学,提升实战经验。

今年,三庙镇还提出本土人才电商百团计划,向全社会招募有志于从事农产品电商销售的人才,传播乡村文化,提高乡村发展知名度,目前已经招募了40名电商直播人才。

上半年,青庙村村民王金平就享受到了线上销售的红利。他在村里种了400多亩花椒,花椒上市前夕,三庙镇专门组织直播人才到花椒园直播预热,全面介绍花椒品质、特色。

“之前都是通过线下批发售卖,干花椒20多块钱一斤,除去成本,赚不了多少钱。去年我也尝试过线上直播,但没有经验,只卖出去几十斤,价格也不高。”王金平说,今年在镇内的电商团队的帮助下,干花椒的线上销售价格达三四十元,共卖了五六万元,尽管量不大,但直播这条路让他看到了希望。

“如今每到收获季节,都会有一群人穿梭在田间地头,把全镇的好货通过‘云端’销往全国各地。”陈志力说。

展望:打造一专多能的“男耕女播”队伍

“今年,在农机团队的帮助下,我们共回收了20吨稻谷、约10吨大米、4000斤菜籽油,目前通过电商直播团队仅卖出5000斤大米、1600斤油。”三庙镇供销社董事长秦爽说,由于直播刚起步,粉丝量有限,预计大米要用一年时间才能卖完。

尽管目前三庙镇已有三四十名主播,但由于实践经验不足,大多数人仍无法从容面对镜头。“一方面是自身的知识积累不足,另一方面不熟悉直播话术,有时直播时说着说着就不知道该找什么话题吸引网友。”孙储霞说,尤其是在策划拍摄短视频时,对内容的提炼很重要,要兼顾趣味性、专业性,这对个人综合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筛选出能较好适应直播环境的党员干部,继续加强理论培训,同时邀请更多网红现场教学,打造个人IP,让少数人先火起来。”陈志力说,同时通过“以老带新”,在全镇形成比学赶超的氛围,提升队伍能力。

线下农机驾驶技能培训同样如此。三庙镇将引进5名农机驾驶员,一方面对农机团队成员进行一对一教学,另一方面,对有意愿学习的农机驾驶技能的村民进行培训,为农业长远发展打基础。此外,结合全镇需求,三庙还将投入200多万元购买收割机、烘干机等设备,进一步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男耕女播’是全镇农业发展的趋势,未来我们将全力打造一支一专多能的队伍,让农业发展走得更远、更稳。”陈志力信心满满。

来源:新重庆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