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年以来,全国上下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兰州市累计派出244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1566名驻村干部深入田间地头,用产业激活乡村经济,用人才点燃发展引擎,用文化唤醒乡土记忆,用生态守护绿水青山,用组织凝聚奋进力量。
七十余年前,兰州百姓背冰上山的脚步叩击着黄土高原的沟壑;如今,驻村工作队的身影活跃在黄河两岸的村庄山梁。
从铁锹与冰筐的原始劳作,到冷链车与电商直播间的现代图景,变的是帮扶方式,不变的是扎根乡土的初心。
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中,如何更好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
2021年以来,全国上下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兰州市累计派出244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1566名驻村干部深入田间地头,用产业激活乡村经济,用人才点燃发展引擎,用文化唤醒乡土记忆,用生态守护绿水青山,用组织凝聚奋进力量。
在五年过渡期,驻村工作队身影遍布山川河流,让红笋破土、玫瑰绽放,让墙绘斑斓、山林葱郁,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让每个村庄都焕发着勃勃生机。
一条红笋路一片故乡情
初秋的永登县,薄雾还没散尽,武胜驿镇奖俊埠村的红笋地里多了个弓着的身影。村民高文杰攥着竹铲刨开湿土,一株裹着淡紫笋衣的红笋露了头,沾着的露水在晨光里闪着亮。他把红笋往筐里一丢,抹了把额头的汗,眼角的皱纹堆成了笑:“这一亩顶过去十亩麦,我们村的红笋和娃娃菜品质好,直供粤港澳大湾区!”
谁能想到,这里曾是连片的瘦麦田。兰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金彦学刚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时,蹲在麦场边看着细弱的麦秆直揪心。老支书抽着烟叹:“祖祖辈辈种麦,换不来几个钱。”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通过走访调研,金彦学发现2300米以上的海拔正是红笋的“宝地”。随后,工作队请来省农科院的教授蹲在地头教技术,又拉着20多户村民去榆中看基地。红笋冒尖时,工作队争取到几十万元资金建起冷链库,并背着样品到兰州跑市场,签下50吨订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根本目的是让广大农民过上好日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这一论述为兰州指明了奋斗的方向,充分表明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重中之重。现阶段,兰州大力发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牛羊菜果薯药粮种”八大产业和“百玫瓜桃鱼梨面”七个地方特色产业持续壮大。
“一二一、老婆子煮洋芋,洋芋生着呢,气得老婆子哼着呢……”在榆中县中连川乡黄蒿湾村地头,村支书马周微给驻村工作队讲这首曾挂在娃娃嘴边的童谣。二十几年前,面对每亩产几十斤麦子、几百斤洋芋的黄土地,村里年轻人相继离开家乡,去外地讨生活。2019年,马周微回到村子,成立了合作社,流转了1180亩地,大力发展种植养殖。
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黄蒿湾村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明确要在种植业和养殖业两个方向再发力。为了减少土地撂荒,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上门动员有劳动能力群众复耕复种和发展养殖,同时协调帮扶单位代销农产品。
“现在村上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品质可观,市场认可度高,每年帮扶单位也代销农产品10万余元。”兰州日报社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祁宏彬说。目前,黄蒿湾村有10多户群众发展规模化种植养殖,2024年村上人均纯收入已经超过12000元。
据了解,2025年兰州按区域调整防止返贫监测范围的收入标准,三县、五区人均纯收入分别为8400元、8600元。按照村上发展,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金彦学、祁宏彬信心满满。
兰州市帮扶工作指导中心主任魏建栋介绍,过渡期以来,通过推行“三查三问”“四个捆绑”“五到位促振兴”等一系列创新管理机制,显著激发了驻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担当。截至目前,全市驻村工作队累计协调筹措帮扶资金4467万元,引进社会力量捐助资金1498万元,为帮扶村产业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夕阳西下,奖俊埠村的红笋地泛着红晕,黄蒿湾村的土豆丰收。两条蜿蜒在山间的路,都通向了村民心里的好日子。
用真本领啃下“硬难题”
晨露还沾在七里河区阿干镇深沟掌村的田埂草叶上,村民方治清的裤脚已裹满泥点。他朝着田埂那头的身影狂奔,声音里带着哭腔:“张书记,我老婆子又不见了!”
兰州市人大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张瑞铎刚蹲在麦田查看苗情,裤腿还沾着土。张瑞铎扶住直喘气的方治清,指尖能摸到老人发颤的胳膊:“别急,你去后山林子找,我让主任在微信群喊人,咱们分沟搜。”
话音未落,张瑞铎掏出手机拨给村委会,朝着最偏的西沟跑——方治清老伴患有精神疾病,前回走失就是在那儿找着的。
山间的风还带着春寒,张瑞铎的运动鞋踩过碎石路,裤脚被荆棘勾出小口子。他喊着“王春花”的名字,声音在山谷里打转。
村民的呼喊:“张书记,在这儿呢!”王春花缩在山洞里,张瑞铎脱下外套裹住她,又背着她往山下走,等把人送到方家,他才发现自己的袜子早被露水浸得湿透。
这样的日子,对张瑞铎来说不算特殊。2023年10月刚驻村时,他揣着本笔记本,挨家串户“认门”。赵永花大儿子脑瘫要照顾,二儿子读研究生,全家就靠丈夫打工,可工资总被拖欠。张瑞铎跟着赵永花丈夫去企业讨说法。
龚正勤老人的家,张瑞铎更是常去。老人儿子失业又患病,俩孙子还小,张瑞铎及时宣传政策和“一键申报”系统,协调村“两委”申报了低保,又给老人儿子找了活干。
如今再到深沟掌村,村民见了张瑞铎,总会拉着他往屋里让:“张书记,喝碗热茶再走!”秋收时,他坐在村民院子里,听着大家聊收成,笔记本上记着“李叔家玉米要找销路”“王婶家医保要帮着续”……张瑞铎摸着口袋里的“连心卡”,上面印着他的电话,背面还写着村民常问的医保政策。这张卡,他发出去两百多张。
兰州市农业农村局防返贫监测科科长朱红蓉介绍,近5年,全市驻村工作队宣传政策2万多次,解决群众急事难事1.3万次,进村入户4万次。全市1904户监测对象均制定完善了“一户一策”帮扶计划,享受产业帮扶1135户、就业帮扶961户、教育帮扶492户、健康帮扶1550户、享受综合保障性措施1398户、公益性岗位233户。
文化浸润乡土暖童心
走在皋兰县什川镇接官亭村的彩色步道上,65岁的村民魏直洲指尖抚过壁画墙上的山羊。“你看这羊,跟咱村养殖合作社的一模一样。”他转头对路过的孩童笑着,阳光把壁画上“乡村振兴”的标语照得格外鲜亮。
2024年初春,兰州画院张光宏作为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带着队员张云、魏晋忠驻村时,车刚进村就陷进了泥坑。张光宏的笔记本上,“修路、装灯”被画了红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修路,这道难题摆在了工作队的面前,怎么办?
为凑齐40万元帮扶资金,张光宏每周往返兰州三次。资金到位那天,村民们自发扛着铁锹来工地。路通了,张光宏又琢磨着“扮靓”村子。他盯着村里的山羊养殖合作社拍板:“就画山羊!”画家支起画板,把麦浪、窑洞、老槐树都收进画里。傍晚的接官亭村,张光宏站在壁画墙前,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与壁画上昂首的山羊叠在一起,像一幅正在生长的画。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要把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作为重大工程,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自信,提振精气神、增强凝聚力。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仄,辰宿列张……”每周三下午,皋兰县砂岗村小学的校园里总会响起诵读声,这是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马仲生心中最动听的旋律。
2024年,审计署驻兰州特派员办事处干部马仲生初到村小学走访,他便敏锐地察觉到问题:教学资源相对匮乏。“驻村工作不能只盯着产业发展,孩子的成长更是乡村的未来。”马仲生暗下决心。结合自身及驻村工作队队员李光的文学专业背景,还有杨雨山、罗哲坚赞的体育专长,一个“村校共育 每周一课”的计划在他心中逐渐成型。
在县农业农村和教育部门的支持下,“每周一课”迅速落地实施,从2024年启动至今,从未间断。马仲生和李光带来的经典诵读和书法课程让孩子们在书香中浸润心灵,杨雨山和罗哲坚赞的球类和体适能课程则让孩子们在奔跑中锤炼意志。“特色课程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要让陪伴贯穿孩子成长的点滴。”马仲生这样想。今年“五一”,“趣味运动促成长,领跑未来展风采”运动会热闹开赛:低年级的小朋友踮着脚尖打保龄球,高年级的学生在跳绳接力中奋勇争先。
甘肃省委党校副教授史如霞表示,在乡村振兴中,要深入挖掘本土风土人情、民间艺术等文化资源,大力传承乡村文明,让每个人感受到家乡发展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黄土梁上的新绿
春风掠过榆中县中连川乡的黄土梁时,高家渠村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娄勇站在村头。风里还带着沙砾的粗糙感,但视线所及处,新栽的软儿梨树苗已抽出嫩绿枝芽,这让他想起初到村里时的景象——连片土地因干旱龟裂,年均350毫米的降雨量抵不过1450毫米的蒸发量。
改变的契机,是兰州市启动的“村村万树·绿美乡村”行动,拿到《兰州市“村村万树·绿美乡村”三年行动方案》那天,常年在兰州市林政稽查大队工作的娄勇看到了希望,他和队员们及时在村委会商讨。
“生态建设和生计改善要拧成一股绳”,方案里的这句话,让工作队摸清了工作的方向。更让大家踏实的是,市里早已搭好了“市级统筹、区县主责、乡镇落实、村社包干”的推进框架,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路径。
要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种树,选苗是第一道坎。娄勇带着队员们对接市林草资源调查中心和园林科学研究所的专家,田埂上扒开干土,反复比对土壤数据:软儿梨耐旱性强,挂果后经济价值也高,最适合这里。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
这个结论让驻村工作队悬着的心落了地。树苗运到村里那天,村委会大院热闹得像过节。村民高大哥捧着树苗凑过来:“以前院子里只种菜,现在种果树!”娄勇笑着摆手:“是政策选对了路,树苗选对了地。”
为了让树苗扎根成活,驻村工作队跟着技术人员逐户上门。谁家院子光照足,该种在东侧;谁家土壤偏碱,要先改良基质,他们都一一记在本子上。市林草局送来的《适生树种名录》和《绿化技术手册》,队员们和村民们翻得卷了边。
据了解,近几年来,兰州市全力激活黄河流域发展动能,筑牢流域生态屏障。“十四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营造林97万亩,完成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20.55万亩;林地面积由“十三五”末的219.72万亩增加到283.9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十三五”末的8.35%提高到9.68%,“黄河之滨也很美”的城市名片愈发亮丽。
如今再站在村头,风里已有了草木的清香。娄勇和队员们种的第一批软儿梨树苗,在黄土梁上扎了根、发了芽。从高家渠村的庭院果园,到兰州27条乡村振兴示范带的郁郁葱葱,这支驻村工作队的付出,正是全国乡村振兴大潮中生态与生计同频共振的生动注脚。
一个组织一个堡垒
“仓立哥,快开门!”暴雨夜的榆中县新营镇八门寺村,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金正乾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沉寂。门内传来赵仓立惊恐地询问,门外的金正乾不停跺脚,声音里满是急切:“我是金队,有急事,快开门!”
进门后,包村领导严金芳直奔主题:“谈镇要求立即劝导隐患点群众撤离,指令早下发了!”赵仓立却漫不经心:“住得好好的,多少年都安全,没必要。”监委会主任白存库急得抢话:“就剩你和富立两家了,别人都撤了!”
“仓立哥,我在榆中三电水管调度室干了4年防汛,从没见过这么急的预警!20分钟从黄色跳成红色,必须马上走!”金正乾扯着赵仓立的胳膊,话语斩钉截铁。这句话彻底打消了赵仓立的侥幸,他立刻喊上家人,跟着工作队一起劝离了张富立一家。
次日天刚亮,望着满河沟的滚石和淤泥,赵仓立后怕不已。“昨晚3个干部救了我们6口人的命啊!”这场“8·7”山洪灾害中,八门寺村实现零伤亡。2025年3月和6月,八门寺村组织了两次防汛应急演练,让群众熟悉流程,14次预警信息通过微信、大喇叭、铜锣等多渠道精准传递,“敲门行动”更是确保不漏一人。
“驻村第一书记的第一任务是建强党组织,打造永不走的工作队。”金正乾的话掷地有声。他刚驻村时,八门寺村党组织还是后进党组织。他带着2名队员开启“夜谈模式”,有时和村民聊到凌晨,用3个月遍访497户1800多位群众,摸清了村情民意。他率先推动“一肩挑”改革,带头学理论、建制度,着力破解党组织弱化问题,把“软班子”打造成“硬堡垒”。
市委组织部组织一科科长燕龙龙介绍,近年来,兰州市坚持把选派工作同干部队伍建设结合起来,持续做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选派管理,因村选人、科学组队,发挥选派力量最大效能,加强管理监督和激励保障,推动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用脚步丈量民情,在乡村一线摸爬滚打、砥砺成长,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系2025年度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调研项目“‘十五五’时期甘肃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问题与对策研究”(2025GHSWWDY03)阶段性研究成果
□谯喜龙 史如霞 胡康宁 陈亚琼 蔡吉林
来源:养蜂人飞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