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刷短视频,有人把知味观新出的“西湖十景”绿豆糕掰开,绿芯里夹着碎茶叶,评论区瞬间炸锅:老字号也开始搞“剧本杀”?
“绿豆糕里吃出龙井味,还是断桥残雪那款,你信?
”
上周刷短视频,有人把知味观新出的“西湖十景”绿豆糕掰开,绿芯里夹着碎茶叶,评论区瞬间炸锅:老字号也开始搞“剧本杀”?
别急着笑,数据更离谱——2023年上半年,传统糕点整体销售额飙了23%,把西式点心按在地上摩擦。
看来,大家的嘴,集体“叛变”了。
先说杭州。
知味观把龙井新芽和薄荷捣成碎末,塞进绿豆糕,取名“断桥残雪”。
一口下去,先凉后涩,再回甘,像把西湖的妖风吞进喉咙。
更鸡贼的是,他们做了低糖版,热量直接砍半,健身党也能假装没破功。
有人吐槽“茶味像隔夜凉茶”,可线下门店每天排号还是拍到马路对面,代购加价二十照样秒空。
山西太谷饼那边,画风更“土味”。
非遗工坊里,师傅光着膀子抡铁锤,砸出的饼比脸大,表面芝麻被烤得微微发苦,咬一口却像咬开一包麦芽糖,甜得低调。
今年评上国家级优秀案例后,当地干脆把清代商帮的“干粮袋”复刻出来,油纸+麻绳,拍照发圈自带“晋商滤镜”。
朋友带回一袋,我在高铁上干掉三块,渣子掉了一键盘,边心疼边舔手指,真香。
云南鲜花饼的升级,直接写进“团标”:玫瑰花瓣不得低于35%,低于就是耍流氓。
昆明一家小厂,把花田坐标打在包装上,扫码能查到哪天几点采的花、哪位阿姨摘的,连她当天发的朋友圈都挂出来。
有人嫌矫情,可姑娘们就吃这套——“花是我看着开的,饼才放心进嘴”。
讲真,嚼着一嘴玫瑰,再瞄一眼手机里的花田视频,仪式感直接拉满,谁还在意多掏十块钱。
山东八珍糕更“养生朋克”。
老方子里的茯苓、薏米还在,新品却撒了一把奇亚籽,泡过水的小黑点像微型蝌蚪,嚼起来咯吱咯吱,蛋白质暴涨20%。
济南“鲁味斋”把它压成一口一个的小方块,混合装里还塞了张“今日运势签”,抽中“忌熬夜”的社畜,当场被同事拍照发群,流量白捡。
月销十万盒,听起来像吹牛,可我去仓库瞄过,打包阿姨的手速堪比双十一。
温州桂花糕最“心机”。
传统蒸制只能放七天,老师傅们急白头。
去年有人引进低温冻干,直接把保质期干到90天,桂花颗粒锁在糕体里,泡水三秒就能复活,香气像刚摘的。
非遗中心顺势搞“老师傅带徒”直播,弹幕清一色“爷爷好帅”,大爷咧着缺牙笑,手里桂花糖渍飞得到处都是,屏幕瞬间糊满“想给我奶买”。
看完一圈,你会发现,这些老家伙不是“翻红”,是“回春”。
年轻人买它们,一半为嘴,一半为拍照。
文创款溢价三成,照样被抢到断货;短视频话题播放量50亿次,相当于全国每人刷三遍。
数据冷冰冰,可背后的小心思热乎:谁不想在工位上啃一口“断桥残雪”,假装自己在西湖边发呆?
下次路过景区,别急着吐槽“又是智商税”。
花三十块买块饼,扫码看看花田,再跟非遗大爷合个影,一张票钱,买到三次快乐,比喝杯网红奶茶值。
至于哪一款最好吃?
我的排序:太谷饼第一口惊艳,鲜花饼第二口回魂,绿豆糕第三口上头。
剩下的,留给你们在评论区吵架。
来源:料理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