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市场经济和商业竞争的领域里,大家常看到一个现象:市场上的老大和老二厮杀,结果把其他竞争对手直接挤兑出局。
(本文不含任何AI创作和自动生成内容)
#秋日生活打卡季#
西方国家,再一次用行动表明,所谓的文明世界,只不过是在他们占据主导地位时候的伪装和谎言而已。
当优势没了,脸都可以不要的。
在市场经济和商业竞争的领域里,大家常看到一个现象:市场上的老大和老二厮杀,结果把其他竞争对手直接挤兑出局。
那些爱出风头、没有真本事的玩家,往往死得更快。
国家之间的竞争也有类似逻辑。当前中美竞争是全球博弈的主轴,但总有些跳脚的小丑会提前跳出来,想抢风头。
这一次的主角,是欧洲的荷兰。
荷兰政府在 9 月 30 日下达指令,要求对闻泰科技控股的子公司安世半导体的资产、知识产权等进行调整,并采取为期一年的相关限制措施。
几天后,荷兰企业商会在 2025 年 10 月 7 日举行紧急听证,初步认定有充分理由怀疑 Nexperia(安世)在前首席执行官张学政领导下的治理存在问题,并裁定作为紧急措施暂停其董事职务,由此张学政不再担任 Nexperia 首席执行官。
原因是:其可能对“荷兰及欧洲的经济安全构成风险”。
哦,知道明抢太不体面,总归要找点理由,是这么个意思吧?
荷兰选择当下这个节点,在半导体领域,对中国企业和资本出手,这事儿,是很有看头和门道的。
这篇文章,就和大家聊一聊这个不体面,但是信号意义非凡的事件。
阅读提示: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这事情,比较突然,也比较复杂,这里为不了解情况的朋友们进行一个逻辑清晰的梳理:
安世半导体本来是飞利浦旗下的产业,主要的产品是标准器件 / 逻辑 IC / 通用器件,后来飞利浦想把半导体的业务单独提出来。
就成了一个家独立的公司叫恩智浦(NXP)。
结果独立之后,恩智浦经营的一塌糊涂都快要倒闭了,既然反正要倒闭了,于是就在前几年想要不要卖一个好价钱。
闻泰科技很多人知道是一家做手机代工的公司,代工毛利通常较低。于是很多中国代工企业都在想办法转型。
闻泰科技也是一样,给自己定的方向是半导体,于是在这个时机点上,闻泰科技斥资约340亿元完成收购。
2018-2019年(并购阶段)
闻泰科技以332亿元收购荷兰安世半导体,完成“蛇吞象”并购,安世成为全球车规半导体龙头。
可以说在关键时刻,闻泰科技挽救了安世半导体。
闻泰收购之后,积极的把中国的大市场全部导给安世半导体,同时让安世半导体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很快安世半导体就开始赚钱了,2024 年收入规模约 147 亿人民币。
闻泰一直在加大芯片领域的投资,会从安世半导体集团抽调一部分技术骨干,研发新的芯片项目。
也会从国内派遣一部分芯片工程师,去参与安世半导体的研发工作,最重要的是一些外籍高管的岗位也要调整。
原本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好生意,但是老话说的好,亏钱亲兄弟,赚钱动刀子。
2020年开始,中美博弈围绕半导体开始加剧,中企海外收购的半导体企业,也开始陆续出现幺蛾子事件。
2021年7月,安世收购英国晶圆厂遭强制剥离,这个时候,就算埋下了伏笔。
紧接着,荷兰出台外资审查法案,美国将闻泰列入实体清单。
闻泰科技于2024年12月2日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实体清单,这也意味着安世半导体作为其全资子公司也将受到美国最新的出口管制政策的影响。
最新的,就是2025年这一次了:
10月12日,闻泰科技发布公告称,荷兰当地时间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对安世下达部长令,要求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及其下属所有子公司、分公司、办事处等全球30个主体对其资产、知识产权、业务及人员等不得进行任何调整,有效期为一年。
随后在荷兰时间2025年10月7日下午,荷兰企业法庭裁决,(1) 暂停张学政在安世半导体控股的非执行董事和安世半导体的执行董事职务;(2) 任命一位独立于安世的企业法庭指派的外籍人士担任安世半导体控股及安世半导体的非执行董事,拥有决定性投票权;同时裁定,该董事有权独立代表安世半导体控股及安世半导体;(3) 将安世半导体的所有股份(减去一股)出于管理目的托管给稍后指定并公布的人员。
至此,闻泰科技在安世中方管理人员职务被暂停,闻泰科技在安世的投票权和股权均被冻结,闻泰科技彻底失去了对于安世的控制权。
对于此次荷兰政府突然冻结闻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导体资产的原因,闻泰科技并未在公告当中进行说明。
但是,从已经披露的信息来看,这是一场由安世半导体荷兰总部高管发起的政变。
荷兰当地的一些高管以“防止技术泄露”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针对闻泰科技发起法律程序。
大家要知道,闻泰几乎拥有安世半导体 100% 的股权,相当于员工起诉老板违规,然后荷兰政府随便给一个理由说封就封了。
不得不说,荷兰政府的这一套操作可谓是行云流水。
安世科技的中方股东——闻泰科技以及数年前就远赴荷兰强势出任安世半导体董事长的张学政不知道是不是还在蒙圈当中,自己花真金白银收购后并培育了多年的资产,转眼就不受自己控制了。
然后从国家的角度,新一轮的博弈,就正式开始了,不用看具体说什么就看具体做什么就行:
虽然2025年10月12日公众才逐渐知晓此事,但早在10月4日,中国商务部便发布出口管制通知,禁止Nexperia 中国公司及其分包商出口“在中国境内生产的特定成品元器件及组件”,意味着中国政府早已知悉此事,且已在想方设法应对。
中国也对安世半导体进行出口管制了,现在里外不是人。
安世半导体是IDM模式,而IDM最后一个环节是封测,目前安世半导体的80%的产能在东莞工厂。
目前国家要求中国的封测工厂不允许出货到海外,相当于扣押了货物,增加谈判的筹码。
安世半导体也在官网更新了情况,特地去官网看了一下新闻,而且管理团队已经更换了。
简单的一句话总结:安世半导体被美国列入制裁清单,也被中国列入管制清单了。
为什么安世半导体被美国列入制裁清单?是因为闻泰科技被列入,导致子公司安世半导体牵连被列入。这也是荷兰明抢的原因,理由是要保证欧洲半导体的供应。
为什么也被中国列入管制清单了?因为荷兰相当于明抢了闻泰科技的资产,我们要保护在中国的这些资产,要不然最后一毛都不剩了。
当然也是为了牵制荷兰政府,增加谈判的筹码。如果大家都不松手,最后安世半导体就残废了。
事情,就是这么一个事情,客观来说,非常不体面。
荷兰政府这次下手这么积极,几天就搞完了所有抢劫流程,说明这件事它们自己本来就想做,只是顺着美国的东风来干这件事而已。
什么西方的契约精神,没有任何预警,通过行政命令,一个国家直接干预一个商业公司的经营,这跟抢劫有啥区别?
海盗就是海盗,就算披上了文明的外套,那套卑劣粗鲁的掠夺基因,还是不会变的。
毫无疑问,也没有什么争议,直击本质的来看,此次荷兰针对闻泰科技旗下海外主体安世半导体的发难被视为具有地缘属性的“黑天鹅”事件,其背后是中美欧博弈的映射。
荷兰方面在对外披露该事件情况时并未明晰具体原因,仅表示收到关于安世半导体内部存在严重治理缺陷的线索以及该缺陷对公司的运营连续性构成紧迫且严重的威胁,进而可能危及荷兰及欧洲关键技术知识的留存,以及生产与研发能力的维持。
进一步看,这里的缺陷是指将生产能力、资金及知识产权转移至CEO所有且与Nexperia无关的境外实体,可能会对欧洲汽车、消费电子及国防等行业产生重要影响。据此可认为,荷兰发难安世半导体的直接原因是其认为安世半导体的CEO张学政可能在将安世半导体的技术、资金、知识产权等核心要素转移至荷兰以外。
请注意,这里的用词为“可能”,即荷兰当局认为上述转移存在可能且对荷兰及欧洲的国家安全产生影响(如特定情况下会导致半导体供应链中断等),这显然也是基于国家安全的地缘考虑。
贼喊捉贼,这就是最现实的表现。
除上述原因外,还有两个不易被关注到的事件表明荷兰此次发难具有深层次的地缘考虑。
1、美国施压荷兰要求安世半导体只有更换中国背景的管理层才能豁免制裁
2025年9月29日,美国工业和安全局(BIS,United States Bureau of Industry and Security)发布一项规则,将美国出口管制限制范围扩大至“由一家或多家美国实体清单(Entity List)内实体持有至少 50% 股权的实体”,考虑到闻泰科技已于2024年12月被纳入上述清单且安世半导体为其100%全资间接持股的公司,故安世半导体亦会受到影响。
实际上据香港《南华早报》于10月14日的报道,就在今年6月,美国便通知荷兰官员其将要扩大“实体清单”范围,即安世半导体只有更换中国背景的领导层才能获得豁免。
2、欧盟27个成员国签署《半导体联盟声明》与荷兰此次发难之间不谋而合
2025年9月29日,欧盟27个成员国签署《半导体联盟声明》,提出修订并制订一份具有前瞻性的《欧盟芯片法案2.0版》(EU Chips Act 2.0)的迫切性,以期强化并拓展欧洲在半导体价值链中的领先地位,满足人工智能、汽车、能源及国防领域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该声明亦提出“与理念相近的全球合作伙伴开展协作,同时维护欧洲的战略自主性”,荷兰作为欧洲半导体的前沿阵地,此声明与荷兰对安世半导体发难事件之间不谋而合。
这意味着,安世半导体事件并不仅仅是中美之间的博弈,欧盟自身亦有此意,作为半导体行业的受益者,荷兰在此次事件上具有十足动力。
表面上的理由可以现编,但是内地里的利益和掠夺,才是本质。
不用把问题搞复杂了,就是这么回事。
可以说,安世半导体在被中资收购后营收和净利润能够快速增长,主要受益于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高速增长,而安世半导体属于中国企业全资控股身份也为其在中国扩大产能(比如安世东莞封测厂就经过多次扩建)。
2021年5月,闻泰科技宣布投资18.08亿元,主要用于安世半导体中国的先进封装项目。2022年10月,又宣布了总投资30亿元的扩建计划),以及开拓中国市场提供了很大的助力。
经济社会,什么东西盈利效应出来了,就必然会有路径依赖,此次事件对闻泰科技的冲击不言而喻,这从其股价和转债价格的表现上便可以看得出来。近年来,闻泰科技开始全面聚焦半导体业务,相继出售产品集成业务资产(如其旗下昆明智通、深圳闻泰、黄石智通、昆明闻讯、无锡闻泰、无锡闻讯、印度闻泰、香港闻泰等均已经完成剥离或正在剥离过程中),使安世半导体在闻泰科技体系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也难怪,此次荷兰政府突然冻结闻泰科技在安世半导体的投票权和股权,被很多网友认为是“摘桃子”、“强盗”之举。
抢劫,甚至是国家层面出手进行博弈干扰,是本质,至于怎么说,不重要。
既然撕破了脸皮,那么这个事情后续的走向,就不容乐观。
按照规律来看,大概率后续闻泰科技要被要求把安世半导体出售给欧洲或者美国的财团,必然会被趁火打劫,资产要打折不少,这次要大出血。
这事,给中国国家也敲响了警钟:
虽然外交部和商务部已经开始力挺闻泰科技,但说实话,如果最后政府不出手,单靠一个企业的力量是不行的。
因为现在已经不是简单的商业行为了,非人力所能为也。
结合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来看(如波兰对中欧班列的发难等),在中美博弈的过程中,欧洲及其它一些经济体并不会置身事外,且大概率不会和中国站在同一阵线,“巧取豪夺”的海盗心态一直存在。故当前及后续一段时期,对中国海外资产利益的保护已变得十分迫切。
这对国家层面如何应对,以及出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家层面的博弈,特别是在和平状态下,肯定不是一些人臆想的,类似于流氓斗狠,快意恩仇那么简单。
过程中的风险,以及成本,都是实打实要去考量和权衡的。
这个事情如何收场,不简单,也不是账面上的数字损失就能概括的,后续值得进一步观察和跟进。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安世这个事情风波的同期,还有一个企业调子喊的比较高,叫做韩华海洋株式会社,韩华是韩国三大船厂之一,跟着美国屁股后面制裁中国。
中国很快将其五家与美国有关的子公司加入制裁名单,消息一出,公司市值随即下跌约8.5%。
联系起来看,其实闻泰科技、韩华的事情,以及后续可能还会出现类似性质的幺蛾子,绝非孤立的商业事件,而是当前全球地缘政治博弈在经济领域的缩影。
文明的伪装之下,有一个本质从未改变:这个世界从不相信弱者的眼泪,只聆听强者的声音。
从个人创业到国家竞争,不变的真理是: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才能在博弈中掌握主动权。
弱者抱怨不公,强者制定规则。
当中国足够强大,当下的磨难终将成为明日成功的注脚。
这其实就是中国这个国家实现崛起,绕不开,也躲不掉的必然挑战和过程。
难不成还能指望海盗出身的欧美国家,利益面前,还能坚持那套虚伪的文明和规则?
这一系列事件,对中国企业和资本,收购海外的企业有很重要的启示:
如果不能把技术中国化,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就算是吃到嘴里的肥肉还有可能飞了。
接下来,就要看中国,如何展现实力,并且在利益博弈中,去权衡出手了。
情感上,支持国家,对于普通人来说,就足够了。
大国崛起之路,注定不一会一路平坦,而是必然会沟壑纵深。
对于国家而言,是考验,也是挑战,对于个体而言,看清一些本质和逻辑,对西方的文明祛魅,很有必要。
海盗时代,虽然都几百年过去了,有些本质,依然不变。
全文完,如果觉得内容不错,有所收获和共鸣,还请大家不吝“点赞,收藏,转发”三连支持一下。感谢。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来源:熊猫贝贝小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