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何应钦和同事在台湾家中打牌的留影,美女相伴好不惬意!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5 18:09 1

摘要:1987年1月的台北寒风萧瑟,97岁的何应钦坐着轮椅出现在顾祝同的葬礼上,镜头里的老人裹着厚重军装,被侍从搀扶着才能勉强坐稳。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87年1月的台北寒风萧瑟,97岁的何应钦坐着轮椅出现在顾祝同的葬礼上,镜头里的老人裹着厚重军装,被侍从搀扶着才能勉强坐稳。

昔日炯炯有神的双眼早已浑浊,这场葬礼办得格外冷清,稀稀拉拉的旧部对着灵柩鞠躬,没人再提当年“蒋何并称”的风光。

九个月后,何应钦也在荣民总医院悄然离世,葬进五指山公墓的特勋区,结束了他充满争议的一生。

这位从贵州泥凼走出来的陆军上将,一辈子踩在历史的风口浪尖,很难用简单的“好”或“坏”概括何应钦。

他有军事能力,帮蒋介石建过黄埔嫡系、打过硬仗,但亲日妥协、丧权辱国的事也干的令人唾弃不齿。

1890年出生的何应钦,打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祖辈随军入黔后扎根经商,给他攒下了读书的家底。

19岁那年更是凭着硬实力拿下清政府留日名额,以头名成绩撞开了日本振武学校的大门。

有意思的是,比他高一年级的学长里,藏着未来的“贵人”蒋介石,这段校友缘分,成了他仕途的第一块跳板。

在日本何应钦先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回国跟着陈其美反袁世凯失败后,又转头钻进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深造,有人说他“留日多年心思变了味”。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套“日本军校+同盟会”的组合拳,让他成了1924年黄埔建校时的香饽饽,蒋介石一当校长,立马拉来这位学弟当副总教官,相当于把“建军大管家”的位置直接交了出去。

那段日子,两人好得能穿一条裤子,何应钦帮蒋介石训练出黄埔首批骨干,镇压陈炯明时还救过校长的命,蒋介石感动得直呼“知我者鲍叔”。

作为回报,蒋把第一军军长的实权塞给他,让他跟着打军阀、“清共”,一路坐到国民党军“二把手”的位置,可权力场上没有永远的兄弟,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层关系从一开始就埋着猜忌的种子。

1927年的徐州战败成了两人关系的第一道裂痕,当时汪精卫通电反蒋,白崇禧当众逼宫要蒋下野,蒋介石眼巴巴等着何应钦站出来说话。

没想到这位手握兵权的“心腹”竟一言不发,蒋气得拂袖而去,复出后第一句话就戳心窝子:“没有我蒋中正,绝没有你何应钦!”

转头就把何应钦的兵权削了,从手握重兵的总指挥降成个空架子参谋长。

西安事变更是把矛盾摆上了台面,1936 年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后,何应钦在南京力主派兵轰炸西安,对外宣称是 “救校长”,但党内不少人质疑他是想借刀杀人 。

一旦蒋介石出事,他就能顺理成章接掌军权,虽然后来蒋介石平安返回,没直接追究他的责任。

但这件事彻底动摇了彼此的信任,此后蒋介石开始有意扶持其他人分权,何应钦的权力逐渐被削弱。

但说来也怪,这对“冤家”始终没彻底撕破脸,蒋介石需要何应钦镇住黄埔系老部下,何应钦也得靠蒋的提拔保住地位。

哪怕后来到了台湾,蒋把他踢出中央委员会,只给个“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的闲职,何应钦还是识趣地搞起“民间服务”。

办中日文化经济协会、恢复童子军总会,用实际行动表忠心,这种互相利用的平衡,维持了他们半个世纪的“君臣关系”。

何应钦一生最受争议的时期,当属抗战前后,早在全面抗战爆发前,他就多次在对日问题上表现出妥协倾向。

比如在华北事变后的一些谈判中,主张对日本让步以 “避免冲突扩大”,这种态度让他成了民间和党内激进派眼中 “亲日派” 的典型代表。而 1945 年日本投降时的受降仪式,更是将他的争议推向顶峰。

当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弯腰递降书时,按照国际惯例无需还礼的何应钦,居然笑着站起身弯腰接过。

观礼的美国军官当场吹起口哨抗议,台下更是一片骚动,这张“弯腰接降书”的照片流传开来,“奴颜媚骨”的骂名瞬间把他钉在耻辱柱上。

更让人愤慨的还在后面,蒋介石派他受降,本来就藏着两本账:一是想帮何应钦挽回些此前因妥协态度丢失的颜面;二是暗藏私心 , 希望通过何应钦拉拢日本势力,为日后反共铺路。

不过,无论背后有多少政治考量,“弯腰接降书” 的画面成了他无法洗刷的污点,“奴颜媚骨” 的评价就此流传开来。

等到要审判战犯,何应钦更是明目张胆地“放水”,国民党对日本战俘采取 “优待” 政策,冈村宁次不仅没被送上远东军事法庭受审,反而被国民政府最高军事法庭宣判 “无罪”。

更甚者,在国民党败退台湾前,何应钦还设法将冈村宁次偷偷送回日本。这些行为进一步坐实了他的 “亲日” 标签,也让他在民间的骂名越来越重。

在举国欢庆抗战胜利的背景下,这种对日本战犯的 “宽容”,显然与民众的期待背道而驰,这笔“交易”,把何应钦的“亲日”标签贴得死死的。

1949年跟着逃到台湾后,何应钦彻底成了“边缘人”,蒋介石给他安排的牯岭街寓所,成了他的“退休养老院”。

1950年蒋复任总统,直接把他踢出中央委员会,只给个“中央评议委员”的虚职;军队里的实权更是一点没有,所谓“战略顾问”不过是开会凑数的摆设。

但这位老牌政客没闲着,他知道蒋介石爱搞黄埔纪念,就年年牵头办活动:棉湖战役30周年开纪念会,黄埔建校50周年发表广播讲话,连蒋介石去世都挽联写得情真意切,硬是把自己打造成“黄埔元老”的招牌。

私下里,他的日子过得倒也清闲:打桥牌、种兰花、周末去打高尔夫,65岁时和朋友打牌的照片里,还能看见他嘴角上扬的笑意,身旁佳人相伴,完全不像官场失意的样子。

不过再风光的场面,也遮不住骨子里的落寞,妻子王文湘1978年病逝后,家里更冷清了,他把对家乡的思念藏在心底,贵州有关部门送的风光录像带翻来覆去地看。

90大寿时张大千按他描述画的《泥凼风景图》,成了最珍贵的礼物,有人劝他回大陆看看,他嘴上坚持“三不政策”,手里却攥着家乡照片不放,这个叱咤风云的老人,终究还是个想家的游子。

在波诡云谲的官场上饱受争议的何应钦,却在婚姻里交出了满分答卷,1917年经人介绍娶了王文湘,这一守就是60年,在三妻四妾成风的国民党上层圈里,活成了“另类”。

王文湘是典型的贤内助,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主动谢绝外务,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何应钦也没摆过大官架子,没事就宅在家里陪妻子,整理衣服、打扫屋子样样都干。

1920年他在昆明被仇人刺伤,王文湘日夜守在病床前照料,1952年王文湘查出晚期乳癌,何应钦更是推掉应酬,亲自操持家务,每年陪她去日本治病,一照顾就是26年。

最让人动容的是,王文湘没生子女,亲戚朋友劝他纳妾传宗接代,连妻子都没反对,他却死活不肯,后来过继了侄女何丽珠。

夫妻俩还一起皈依基督,到台湾后每周四雷打不动开家庭查经会,这份默契,成了何应钦乱世里的温暖港湾,在国民党上层圈里得了个“第一好丈夫”的名声。

1987年10月21日,97岁的何应钦走完了一生,蒋经国还给他颁了个“轸悼勋耆”的挽额。

这样一个复杂的人,恰好是民国时期部分国民党高官的缩影,在时代洪流里,既有机遇和能力,也有私心和妥协,最终在历史上留下功过交织的一笔。

360百科——何应钦

环球网——国民党军官的美丽娇妻2011-10-03

来源:大壮实验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