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2006年到2024年公布的六批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增及扩展项目共计320个。其中有国家级182个、省级54个、市级56个、区县级28个。外治类超过160个、文化理论技法类超过90个、炮制/制剂类超过60个。以这三大类为主,各自传承创新及商业发展情况如何
从2006年到2024年公布的六批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增及扩展项目共计320个。其中有国家级182个、省级54个、市级56个、区县级28个。外治类超过160个、文化理论技法类超过90个、炮制/制剂类超过60个。以这三大类为主,各自传承创新及商业发展情况如何,是衰败没落还是蓬勃兴盛?行业与非遗同频共振的机会有哪些?
在传承人固步自封中衰败没落的非遗项目不在少数,而与时代、市场、行业并肩俱进共振发展的必然迎来兴盛。
在近20年间获得国家审批认证的非遗项目,虽不是全部,还有一部分不为人知,但公布的3目录基本能代表我国中医药传承守正的主流状态。
而在创新发展方面,整体还很缺乏与市场融合的机会和能力,需要行业加大挖掘开发,与时俱进运用到日新变化的市场中,凸显其价值,才能壮大其生命力,形成与行业共命运与社会同发展,在人类中再续千古流芳。
不管是文化传播还是市场发展,非遗是未来中医基层行业更进一步的一个核心突破口,除了国家以审批/管理为主的相关部门和博物馆比较了解之外,行业和市场对大部分非遗并不熟悉。
我们可以先从目前的非遗省份分布、层级类型、商业化开发的程度和代表案例做初步分析,后续系列文章再做深刻总结。
六批非遗阶各段增长轨迹及30个省份分布
在地域分布上,中医药非遗呈现出丰富多样性和鲜明地方特色,整体也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传承体系,各地都在加速探索多元化的项目传承、人才培养路径以及市场化发展方式。
但从分布省份来看,也有两极分化的趋势,尤其受文化传承和行业经济发展的影响,非遗数量和市场渗透度的差距在不断拉大,主要体现在挖掘开发和市场运用两方面。
2006年第一批13个新增项目,都是国家级,以文化理论类为主,也有炮制、制剂、外治类。申请单位以中国中医科学院和中国中药协会领衔,另外是中国针灸学会、北京同仁堂、杭州市、甘孜藏族自治州、西藏自治区,以汉中医药为主,其中10个所属省份都是北京,这是非遗传承保护起点的中心。
2008年第二批41个,另外加上2009年的9个及2010年的3个,共计53个。其中国家级40个、省级9个、市级4个,文化类16个、外治类18个、炮制/制剂类11个,相比第一批还增加了养生类4个。申请单位包含行政市区、医院、学院、研究院、公司、药厂等,归属地中心省份则以浙江、西藏、贵州为主,而北京只有3个,类别上以少数民族医药为主。相比第一批的4个省份,第二批扩展到了20个省份,星火燎原。
2011年第三批42个,另外加上2012年2个及2013年的6个,共计50个。其中国家级36个、省级10个、市级3个、新增加了区县级1个,外治类23个、炮制/制剂类13个、文化类8个、内治类6个。申请单位以占比超过90%的行政市区为主,覆盖21个省份,各省数量上比较平均,其中以浙江6个为首,其次是上海、山西、云南、新疆皆是4个,大部分省份之间的差距还很微小。
2014年第四批52个,另外加上2015年6个、2016年9个、2017年13个、2018年11个、2019年13个、2020年12个,共计116个,占总数量的36%,达到阶段性数量的最高值。其中国家级48个、省级25个、市级27个、区县级15个,外治类达到67个。申请单位扩展至村卫生室和个体中医诊所,覆盖29个省份,全面开花,数量以浙江、山东、河北、江苏、天津为代表,与其他省份拉开较大差距。
2021年第五批64个,另外加上2022年12个、2023年7个,共计83个。其中国家级45个、省级9个、市级18个、区县级11个。申请单位扩展至街道、门诊部、文化馆等,覆盖26个省份,数量以山东14个为最,其次是浙江、河南、河北、北京、福建、上海平均约5个占据第二梯队。
2024年第六批仅有5个,包含1个省级、3个市级、1个区县级,2个新增项目、3个扩展项目,覆盖4个省份。相比前面几批数量来看,似乎很异常,难免让人有很多疑问:是中国的中医药非遗项目已经被发现挖掘得触底了吗?是审批条件增多难度加大了吗?还是很多非遗项目传承人断代遗失了呢?再或是非遗项目的社会价值、行业价值、经济价值并没有或难以被发挥出来呢?
这里不包含公布的更多区县级批次数据,我们只从以上六批次非遗项目的具体类别和市场发展两方面先做分析,思考其商业价值,逐步寻找项目差异化的答案和机会。
外治类非遗项目占比约55%,但商业价值还有待开发
以针灸、艾灸、正骨、推拿、膏药、贴敷、药浴等为主的外治类非遗项目,传承完整性相对较高较容易,更利于中医连锁社区化的复制发展,在市场接受度和诊疗效率上的商业价值周期更短,以多样化促使行业能够加快多元细分化,进而形成部分明显的差异化。
以上名称来自于中医药非遗项目官方目录,少数民族医药为作者归类,其他类主要为以地区、企业、姓氏、技法命名的项目,也包含文化、理论、诊疗法、炮制、制剂、正骨、针灸等细分项目,整体可笼统归为9大类,具体归类以官方为标准。
中药炮制技术和中医传统制剂方法,总占比20%左右,其中57个国家级,归属单位有46个是药业公司,比如东阿阿胶、雷允上、达仁堂、马应龙、片仔癀、北京同仁堂、太极、金珂、健民、广誉远、康美、寿仙谷等头部品牌,另外也有个别医院、门诊部、诊所、协会、学校、研究所。开发挖掘和市场发展的空间已经比较窄。
尤其是针灸、中医正骨疗法、中医诊疗法等明确细分的外治类非遗项目,占比超过55%,以个体、民营占比偏多,但市场开发还很薄弱,存在更多机会,更值得基层中医去开发推广。
当然,其中的少数民族医,虽然具备地域和病种的更多限制,但仍然有部分很适合在市场去全面推广,商业模式上还可以重新做一遍。
市场化发展的各类部分代表案例
中医药非遗不再只是停留在数据库和博物馆,在市场化模式中已经呈现多元化发展,而且也已从单一的治疗服务向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体系拓展,几乎涉及中医药各层产业以及各级医疗机构,但已经得到良好的市场化发展的非遗项目相比公布的总量而言,数量还很少。
中医药非遗正加速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多业态联动的发展格局,逐步探索出丰富的新业态和新模式。
非遗+诊所,例如馨园中医连锁的买氏非遗甲乳外治专科;非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例如福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非遗+健康产业,例如鸿茅药业、平乐郭氏正骨;非遗+文创,例如采芝林广绣香囊及各省市中药茶饮;非遗+文旅,例如湖北蕲春李时珍文化旅游线等等。
尽管中医药非遗市场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例如传承机制断裂、人才短缺、标准化困境、保护与开发失衡、传承人缺乏市场商业认知等问题,制约其可持续发展,但更多的开发机会也存在于挑战之中。
未来还需要结合政策、监管、行业、市场等各界各层,共同促进构建法律与科技融合的保护机制,推动产学研及市场收益协同发展,深化跨界融合与加大非遗IP打造等,让非遗与市场结合发展能更加精准高效。
随着中医健康意识提升和消费需求变化,具有文化内涵和品质保障的中医药非遗品牌将更容易形成差异化更具市场竞争力,实现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统一,而区域性中医连锁品牌与非遗的结合,或许是更值得期待的组合。
来源:诊锁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