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挟天子以令诸侯”并非曹操首创,而是袁绍的谋士沮授先提出的;曹操实际执行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强调“尊汉”名义,两者政治口径不同。
1、曹操祖父曹腾是东汉宦官,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追尊为皇帝(魏高帝)的宦官,这一身份在古代皇室中绝无仅有。
2、曹操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本姓夏侯,因此曹操与夏侯渊、夏侯惇是血缘堂兄弟,并非单纯的君臣关系。
3、曹操的女儿曹节嫁给汉献帝,成为皇后后曾怒斥哥哥曹丕“篡汉”,甚至摔碎玉玺,与曹家立场完全对立。
4、曹操的继母吴氏对他十分严苛,曹操年轻时“飞鹰走狗”的叛逆行为,部分是为了对抗继母的管束。
5、曹操的族弟曹洪家境极富,曾拒绝借钱给曹操,两人因此结怨;直到曹丕继位后,曹洪还因旧怨险些被处死。
6、曹操不仅会打仗,还擅长横吹(一种古代乐器),曾亲自创作《短歌行》的曲调,甚至在宴会中亲自演奏。
7、曹操的书法水平很高,唐代书法家张怀瓘在《书断》中,将他的书法列为“妙品”,与邯郸淳、韦诞等名家并列。
8、曹操有夜游的习惯,常深夜在府邸中散步思考战事,还曾因“夜至军门”被守将许褚拦下,许褚也因此获赏。
9、曹操极度节俭,禁止家人穿锦绣衣服,自己的被子用了十年都没换;临终前还嘱咐丧事从简,不要陪葬金银。
10、曹操会武功,年轻时曾潜入宦官张让府中,被发现后舞戟突围,毫发无损;《三国志》中也提到他“才武绝人”。
11、“挟天子以令诸侯”并非曹操首创,而是袁绍的谋士沮授先提出的;曹操实际执行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强调“尊汉”名义,两者政治口径不同。
12、曹操杀吕伯奢的记载有争议:《魏书》称吕伯奢儿子劫财,曹操自卫杀人;《世说新语》才是“误杀后说宁我负人”,后者因小说传播更广,导致大众误解。
13、曹操并未“杀华佗”因为“开颅手术”,正史中华佗是借口回家探病,多次拒绝返回,曹操怒而将其下狱处死,与“开颅”无关。
14、曹操的小名“阿瞒”并非正史记载,最早出自吴国人写的《曹瞒传》(带有贬义),《三国志》等正史从未提过他的小名。
15、曹操身高并非“高大威猛”,《魏氏春秋》记载他“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发”,按东汉尺寸换算,身高约1.6米左右。
16、曹操打破“门第选官”传统,首次提出“唯才是举”时,明确允许录用“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比如郭嘉生活不检点,仍被重用。
17、曹操设立“校事”制度,类似古代“特务机构”,专门监察百官言行,甚至能直接向曹操汇报,这一制度在曹魏初期有效防止了官员腐败。
18、曹操统一北方后,下令“修水利”,在河北修建了“白沟”“利漕渠”等运河,既方便运粮,也改善了北方的农业灌溉。
19、曹操曾搞“禁酒令”,因当时粮食紧张,甚至处死了反对禁酒的孔融;但他自己却不戒酒,还在诗中写“对酒当歌”,引发争议。
20、曹操重视“户籍管理”,派人清查流民,将无主土地分配给他们,仅用5年时间,就使北方户籍人口从100多万增至300多万。
21、曹操打官渡之战时,曾因缺粮想退兵,是谋士荀彧写信劝他“坚持待变”,才最终等到许攸来降,逆袭袁绍。
22、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并未一蹶不振,而是立刻在荆州北部设立“襄阳郡”,稳固防线,防止刘备、孙权北进。
23、曹操对降将十分信任,张辽(原吕布部下)、张郃(原袁绍部下)、庞德(原马超部下)都被他委以重任,张辽甚至成为“五子良将”之首。
24、曹操发明“发石车”(一种抛石机),在攻打袁绍时用来摧毁对方的高楼,因威力大,被士兵称为“霹雳车”。
25、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之一,他的诗歌风格被称为“古直悲凉”,《步出夏门行》是组诗(含《观沧海》《龟虽寿》),并非单首诗。
26、曹操重视文化保护,平定荆州后,找到蔡文姬,不仅没占为己有,还帮她嫁给董祀,并支持她整理父亲蔡邕的典籍,抢救了大量汉代文献。
27、曹操曾下令“广收遗书”,派人在全国搜集战乱中流失的书籍,仅在许昌就搜集了3万多卷,为魏晋文化传承奠定基础。
28、曹操临终前,除了安排国事,还嘱咐家人“善待婢妾”,让她们在铜雀台织锦自给,不要改嫁,可见他对身边人的牵挂。
29、曹操的陵墓“高陵”在2009年才被确认(位于河南安阳),之前千年来一直是谜团,甚至有“七十二疑冢”的传说,其实是后世附会。
来源:人文历史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