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邻居家娃叫“禾舟”,出生那年正好赶上抖音#五谷宝宝话题爆了,八亿播放,满屏都是抱着小米粥碗的婴儿照。
你给孩子取名时,是不是也悄悄瞄过“米”“禾”“麦”这些字?
不是迷信,是真觉得它们有温度。
我邻居家娃叫“禾舟”,出生那年正好赶上抖音#五谷宝宝话题爆了,八亿播放,满屏都是抱着小米粥碗的婴儿照。
你别说,那名字念出来,像风穿过刚抽穗的田,不吵不闹,却让人心里一软。
没人再把“五谷”当老黄历了。
以前是“稻黍稷麦菽”,现在是“麦穗”“稻禾”“藜麦”混着叫。
有个朋友直接给孩子取名“Quinoa”,被亲戚笑疯了,结果孩子上幼儿园,老师第一句问的是:“你家是不是吃有机餐长大的?
”——你看,文化早就不是挂在墙上的字,它长在饭桌上,藏在奶粉罐里。
别以为这只是名字游戏。
民政部数据说,“米”“禾”字名一年涨了27%,不是因为网红带货,是因为我们这一代人,终于开始认真想:怎么把土地的根,系在孩子的命里。
有人找姓名师排八字,说五行缺土就用“粟”,可你真去翻《黄帝内经》,它说的哪是五行?
是“五谷为养”——养的是命,不是卦象。
你给孩子吃有机米,不是为了讨好养生博主,是你知道,这碗饭,比任何早教课都早地教会他:人从土地来,也该对土地有敬畏。
可别光顾着浪漫。
国家知识产权局去年公告,有公司把“糯糯”“麦芽”全注册了,你要是真想用,先查查是不是早被人占了。
还有方言,有些地方“稷”读起来像“挤”,你敢让娃在老家被喊成“小挤”?
最戳我的,是粮食博物馆那个展。
不是讲亩产多少,不是列历史年表,是摆了三十个孩子名字,每个名字旁边,贴着他们出生那天的粮食价格、天气、妈妈吃的那碗粥。
有人哭着站了半小时。
原来我们给孩子的,不只是一个符号,是一整个时代的呼吸。
现在连联合国都盯着看——中国这波“谷物命名潮”,可能真要进非遗。
不是因为我们多会起名,是我们终于敢把最朴素的东西,当宝贝供着。
别急着抄网红名。
你家厨房那袋糙米,你妈腌的咸菜坛子,你爸种的那几垄玉米,才是你该翻的字典。
名字不是用来炫的,是用来认的。
认得来处,才走得稳。
来源:杨民录艺术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