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次体检报告上看到“颈动脉斑块”这几个字,很多人心里都会咯噔一下。是不是意味着血管已经堵上了?是不是离中风不远了?还能活多久?这种焦虑,其实并不少见。
每次体检报告上看到“颈动脉斑块”这几个字,很多人心里都会咯噔一下。是不是意味着血管已经堵上了?是不是离中风不远了?还能活多久?这种焦虑,其实并不少见。
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听到“动脉硬化”“斑块”“狭窄”这些词,总觉得像是判了个“缓刑”。但真相并没有那么可怕。颈动脉斑块的出现,确实是身体给出的一个预警信号,但它不等于马上出事。
颈动脉斑块到底是怎么回事?
颈动脉是脑供血的主通道,不夸张地说,它一旦出问题,大脑立刻“断粮”。所谓斑块,其实是血管内壁积了一层看不见的“垃圾”,包括胆固醇、脂肪、钙质等物质。时间久了,血管变窄,血流变慢,甚至可能脱落形成血栓,堵住脑部供血通道,诱发中风或者短暂性脑缺血。
但别被吓住,很多人到了中老年,或多或少都会查出一点斑块,有些人甚至几十年都没发作过。关键是,斑块是“活的”,它会发展,也可能稳定,甚至缩小,这取决于你怎么对待它。
斑块发现后,会不会突然发生危险?
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斑块是不是危险,关键看它的性质。稳定的斑块像一块沉积的石头,不容易破裂;而不稳定的斑块就像一个气球,外面薄,里面压力大,一旦破裂,后果会很严重。
医生在做彩超或CTA检查时,会关注斑块是软的、硬的,边界清不清晰,是不是已经引起血管明显狭窄。如果斑块小、稳定、没有明显堵塞血流,确实可以“和平共处”很多年。
但如果斑块已经引起严重狭窄(超过70%以上),或者属于易碎的软斑块,那就要提高警惕,该用药就得用药,有必要时甚至要考虑手术干预。
能活多久,不是看斑块,而是看你接下来的选择
很多人一听到“颈动脉斑块”,脑子里就开始倒计时,这是没必要的。真正决定你还能健康活多久的,不是斑块本身,而是你接下来怎么做。
有些人查出斑块后什么都不管,照旧抽烟、吃油腻、熬夜、情绪起伏大,那斑块当然会加速恶化,甚至更早引发中风、心梗。反过来,如果能及时调整生活方式,认真配合治疗,斑块是有可能被“驯服”的。
甚至有研究发现,长期坚持健康生活的人,哪怕原本有斑块,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也显著低于那些不重视生活方式管理的人群。
医生建议:这6件事坚持做,有可能让斑块“沉睡”
第一件事,就是控制血压。高血压是推动斑块发展的“幕后黑手”,它就像不断冲击血管的水流,把本来已经变脆的血管壁冲得更薄。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是比较稳妥的目标。
第二件事,血脂一定要降下来。特别是“坏胆固醇”(LDL-C),它是斑块的主要“原材料”。很多人并不胖、饮食也不差,但家族遗传的高胆固醇,依然让他们在中年就出现严重斑块。这类人群往往需要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进行干预。
第三件事,戒烟。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破坏血管内皮,加速斑块形成。很多人知道抽烟不好,却总觉得“我抽了几十年了也没事”。但血管的“账单”是迟早要还的。
第四,饮食清淡不等于没营养。很多人一听健康饮食,就开始吃素、吃粗粮、什么都不敢碰,其实适当摄入优质蛋白(比如鱼、豆制品、鸡蛋)和不饱和脂肪酸(比如橄榄油、坚果)反而有助于对抗斑块。
第五,规律运动不能少。不是说要跑马拉松,但每天30分钟快走、骑车、游泳,能改善血液循环,降低炎症水平,对稳定斑块大有帮助。
第六,也是最常被忽略的一点:情绪管理。长期处于焦虑、愤怒、压抑等状态,会让交感神经持续兴奋,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对血管就是种慢性伤害。保持情绪平稳,甚至比降压药还重要。
斑块稳定后,还需要持续监测吗?
当然需要。很多人一听医生说“目前没事”,就以为可以放松了。可血管斑块不是一次性的问题,它会随着时间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演进。
建议每半年或一年做一次颈动脉彩超,观察斑块的大小、形态有没有变化。如果斑块突然增大,或者出现了新的软斑块,那就得重新评估风险。
血脂、血糖、肝肾功能等化验指标也要定期复查,别等到有症状再想起来检查,到时候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生活质量,其实比“活多久”更重要
很多人太过执着于“还能活多久”,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个陷阱。没有人能准确告诉你答案。真正值得关注的,是你还能活得多健康、多自在、多有尊严。
有些人带着斑块活到八九十岁,活得有条有理、精神矍铄;也有些人查出斑块后整日焦虑,反而影响了血压和情绪,把生活搞得一团糟。
身体的问题,有时候反而是提醒我们该慢下来、该照顾好自己了。斑块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放弃了对生活的掌控。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宏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2,25(10):801-804.
[2]李晓蕾,张涛.颈动脉超声在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评估中的应用[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21,23(3):194-197.
[3]国家心脑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R].北京: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3.
来源:陈晨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