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联邦政府停摆进入第三周,一场静悄悄的危机正在全球经济决策层蔓延。从东京到伦敦,从法兰克福到新加坡,各国央行和财政部门正面对一个前所未有的困境:覆盖全球四分之一经济产出的美国,其官方经济数据流陷入中断。这不仅是一次行政混乱导致的技术性延误,而是对全球经济治理
美国联邦政府停摆进入第三周,一场静悄悄的危机正在全球经济决策层蔓延。从东京到伦敦,从法兰克福到新加坡,各国央行和财政部门正面对一个前所未有的困境:覆盖全球四分之一经济产出的美国,其官方经济数据流陷入中断。这不仅是一次行政混乱导致的技术性延误,而是对全球经济治理基础设施的结构性冲击。更令人不安的是,数据真空背后折射出的制度信任危机——当世界最大经济体的统计机构独立性遭到质疑,当技术官僚体系被政治意志所左右,全球化时代建立的相互依存网络正在经历压力测试。
日本央行行长上田和夫在十月三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的表态异常直白。在回答关于加息时机的问题时,他将美国数据缺失称为"严重问题",并表达了希望"尽快解决"的急切心情。这种罕见的公开焦虑背后,是日本货币政策决策面临的实质困境:日元汇率对美元走势高度敏感,而美元走势又取决于美联储的政策路径,美联储的决策则依赖经济数据——这条逻辑链条在数据源头断裂。
一位不愿具名的日本央行官员的评论更加尖锐:"这是个笑话。鲍威尔一直说美联储的政策依赖于数据,但根本没有数据可以依赖。"这句话揭示了全球货币政策制定者面临的共同困境。在高度数据驱动的现代央行决策框架下,失去关键经济指标意味着决策基础的瓦解。
美国政府停摆导致劳工统计局等关键机构暂停运作,原本应在十月发布的九月就业报告、消费者物价指数等核心数据无限期推迟。更严重的是,即便政府重新开门,十月份的数据质量也将受到严重损害。劳工统计局在停摆期间无法收集价格样本,意味着第三周及之后的CPI数据要么出现空白,要么只能依靠推算和插值,其准确性将大打折扣。
对于依赖美国经济数据制定政策的各国央行而言,这种不确定性造成的影响是多层次的。首先是直接的信息盲区:无法准确判断美国经济的实时状态,就难以预测美联储的下一步动作,进而无法评估美元汇率和资本流动的走向。其次是决策时滞的延长:在等待数据恢复的过程中,最佳政策窗口可能被错过。最后是模型失效风险:各国央行建立的宏观经济模型大多将美国经济变量作为重要外生输入,数据缺失导致模型预测能力下降。
私人部门数据虽然可以部分填补空白,但其覆盖范围、统计方法和公信力都无法与官方数据相提并论。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亚当·波森指出,虽然美国月度数据流"从来都不是决定性因素",但政府关门本身以及围绕劳工统计局的政治风波"加剧了人们对美国治理和可靠性的普遍怀疑"。这种怀疑的累积效应,最终会影响到储备货币管理和长期投资决策。
英国央行政策委员凯瑟琳·曼恩使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来描述这种潜在威胁。她将削弱美元地位和美联储独立性的因素比作"白蚁",虽然不像贸易政策变化那样立即显现影响,但会持续侵蚀根基。英镑失去全球储备货币地位是一个漫长过程,由多种力量共同推动。美元是否也会走上类似道路,取决于这些"白蚁"的累积破坏力。
数据真空只是表象,更深层的危机在于对美国制度可信度的质疑。八月初发生的劳工统计局局长被解雇事件,成为这场信任危机的标志性时刻。当时美国劳工部发布的七月就业报告显示,失业率升至百分之四点二,新增就业仅七点三万个,远低于预期,且五月和六月数据合计下调二十五点八万个岗位。特朗普总统对此表示愤怒,指控劳工统计局局长埃丽卡·麦肯塔弗"篡改数据"以抹黑现任政府,并迅速下令将其解职。
这一决定引发轩然大波。麦肯塔弗是技术官僚,由特朗普第一任期提名并获参议院确认,在职期间按照既定统计方法工作。数据修正是正常程序,每年都会进行,反映的是统计方法的严谨性而非政治操纵。但特朗普的指控和解职决定,向外界传递了一个危险信号:当经济数据不符合政治需要时,统计机构负责人可能因此丢掉工作。
前劳工统计局局长威廉·比奇——他本人也是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内任命的——公开表示,解雇麦肯塔弗"毫无根据"。麦肯塔弗本人在接受采访时警告,她的被解职是"危险的一步",威胁到美国"黄金标准"经济数据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多位经济学家和前官员也发声批评,认为这一行为开创了恶劣先例,将技术性统计工作政治化。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十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将这类风险正式列为全球经济的"下行风险"之一。报告指出:"政策机构面临的政治压力加剧,可能会削弱公众对其履行职责能力的来之不易的信心。负责数据收集和传播的技术官僚机构面临的压力,也可能削弱公众和市场对官方统计数据的信任,从而大大增加央行和政策制定者的政策决策难度。如果政治干预导致数据质量、可靠性和及时性受损,还会增加政策失误的可能性。"
这段措辞异常严厉的表述,反映了国际组织对美国制度变化的深度担忧。在现代经济治理体系中,独立的统计机构是基础设施。其公信力建立在专业性、中立性和透明度之上。一旦这些原则被破坏,整个决策生态系统都将受到影响。市场参与者会质疑数据的真实性,政策制定者会在信息不对称中摸索,跨国协调的基础将被削弱。
欧亚集团全球宏观主管罗伯特·卡恩将这种不确定性描述为"至关重要的未知数"。他指出,虽然目前仍有大量替代信息来源,政策制定者也在努力收集微观数据和轶事证据,但"如何最好地整合这些信息,以及更重要的是市场将如何应对这些消息,都是至关重要的未知数。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确定性加剧,出错的风险也会上升。"
美国数据黑暗发生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十月年会召开时,全球经济正面临多重挑战:持续的欧洲陆战、中东紧张局势、气候变化长期威胁,以及特朗普政府推动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治理问题的暴露,加剧了对现有国际经济秩序稳定性的质疑。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四月将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半个百分点至百分之二点八,反映了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冲击。但在十月最新预测中,IMF将今年增长预期上调至百分之三点二,主要原因是经济展现出的韧性超出预期。然而报告同时指出,"政策变化对经济前景的影响虽然不大,但意义重大"。这种谨慎乐观的基调下,隐含着对尾部风险的警惕。
数据缺失在这个节点上的影响被放大。当全球四分之一经济产出的实时状态成为未知数,各国决策者不得不在更高的不确定性下制定政策。日本面临加息时机选择的难题,欧洲需要判断欧元区复苏的可持续性,新兴市场国家要评估资本流动风险。所有这些决策都部分依赖于对美国经济走向的判断,而这种判断现在只能基于不完整的信息拼图。
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估算,联邦政府每停摆一周,美国经济损失一百五十亿美元。但这只是直接的经济成本。更难以量化的是信誉成本和机会成本。每一次政府关门,每一次对技术官僚机构独立性的侵蚀,都在一点点消耗美国制度的信任资本。正如英国央行委员曼恩所言,这些"白蚁"的累积效应可能在数十年后才完全显现。
历史经验表明,储备货币地位的转移是长期过程,往往由多重因素驱动:经济实力的相对变化、金融市场的深度和流动性、法律制度的稳定性、以及最关键的——可信度。英镑在二十世纪的衰落,部分源于两次世界大战的消耗,部分源于经济相对地位的下降,也部分源于政策失误和制度僵化。美元目前仍然是无可替代的全球储备货币,但如果制度可信度持续受损,替代方案的吸引力就会逐步上升。
当前全球央行持有的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约百分之五十九,远高于欧元的百分之二十和人民币的百分之三。这种主导地位建立在美国深厚的金融市场、稳定的法律制度和透明的信息披露基础之上。如果其中任何一项支柱动摇,整个架构的稳定性就会受到质疑。数据缺失和统计机构独立性受损,恰恰触及了透明度这一核心支柱。
对于中国、欧盟和其他大型经济体而言,美国的制度变化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全球经济相互依存度极高,美国的混乱会通过贸易、金融和信心渠道迅速传导;另一方面,如果美元信誉受损,其他货币获得更大国际作用的空间就会扩大。人民币国际化、欧元区金融一体化、区域货币合作机制等议程,都可能在这种背景下获得新的推动力。
但多极化进程本身也充满不确定性。没有哪个单一货币或经济体能够在短期内替代美元的全球角色。更可能的情景是一个更加碎片化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元继续主导但份额下降,欧元、人民币和其他货币在特定区域或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数字货币和区域支付系统提供替代选择。这种碎片化可能带来更高的交易成本和协调难度,但也可能提高系统的韧性,避免单一中心的系统性风险。
无论未来如何演变,当前的危机都在提醒全球决策者一个基本事实:在高度互联的世界里,没有国家能够承受制度信任的持续侵蚀。数据的独立性、透明度和可靠性,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维系全球经济秩序的基础设施。当这一基础设施受到威胁时,所有人都将承受代价。
来源:人工智能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