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东京味之素球场的比分最终定格在3:2的时候日本球员相拥而泣。谁也不会想到,一支曾经的亚洲鱼腩球队击败了五星巴西队,这位他们虔诚学习的足球老师。
当东京味之素球场的比分最终定格在3:2的时候日本球员相拥而泣。谁也不会想到,一支曾经的亚洲鱼腩球队击败了五星巴西队,这位他们虔诚学习的足球老师。
当然了,有些国家的球迷做梦也不敢想这鱼腩球队,是自家那不不争气的那位。
我想,当日本队进入第三球的时候,高桥阳一老爷子和他的粉丝大概会老泪纵横,因为他曾经画出的世青赛决战中,日本队大战辛坦拿和拿度尼的巴西队,大空翼犹如球王一般,带领日本队3:2获胜,冥冥之中,仿佛定数。
此刻,中国球迷看到比分大概是苦涩的,除了羡慕日本足球的进步之外,更让人唏嘘的是,日本足球的套路很简单,学习老师、成为老师,取代老师,从仰望到平视,从学习到超越,这次他们再次以老师作为自己成长的垫脚石。
亦如20世纪,他们侵略了那位学习了千年的文化老师。
1917年,在第三届的远东运动会上,日本队0-5大比分惨败给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队,彼时的日本经济蒸蒸日上,这个比分犹如一记耳光狠狠地抽在了日本球迷的脸上。
这场比赛可以用一句话总结,“半职业球员吊打业余选手”。但日本球迷却从这场惨败中看到了希望:足球不同于相扑式摔跤”,即便身体素质有差距,依旧可以用技术、战术和团队配合取得胜利的运动。
这场惨败成了日本足球觉醒的“奇点”,更成就了日本足球的第一个梦想,“向中国足球看齐”。
不同于他们那麻木的球迷邻居,日本足球痛定思痛,开启了百年的逆袭。
次年,日本高中联赛成立,这比他们的邻居早了近百年。彼时的条件有限,不仅参赛队伍少得可怜,甚至场地就在沙地上,插上两根竹竿就当做球门。条件虽苦,但他们并没有当做儿戏,输球的队伍要书写检讨书。
一颗求胜的种子,刻在了日本足球运动员的DNA中。
1921年,日本足协成立。但早期管理非常混乱、业余,1936年柏林奥运会前,执教的德国教练吐槽:“这群人连鞋带都不会系!”
二战期间,日本足球险些遭遇灭顶之灾,1945年,日本足协被国际足联除名,全国联赛停摆,球场变成菜地。
即便这样,依旧浇灭不了日本球迷的热爱,办法总比困难多,他们效仿起了“地下格斗”,搞起了“地下足球”,在废墟上踢野球,甚至用罐头盒当足球。
1957年,咱们的国足开启了首次冲击世界杯,但遗憾在主场0-2输给印尼。彼时的球迷哀嚎:“这球踢得比我的工资还假!”
同时期的日本足球仍扮演着亚洲鱼腩,1958年,日本足协开始搞“校园足球振兴计划”。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轻微振兴足球,仅需要10年。
彼时的日本条件有限,走的是“精英足球”老路,把有限的资源全部投入到少数尖子球员身上。1964年东京奥运会前夕,日本足协请来了德国教练德特马·克拉默。这位“足球教父”干了三件事:
职业化启蒙:将日本球员从“学生军”转变成“职业打工人”。
打造联赛雏形:1965年创办了JSL联赛(日本足球联赛前身)
技术流洗脑:他没有交给日本足球高大上的东西,而是让他们练起了基本功,每天练习1000次短传,他的理念是:“传1000次球,比练100次射门有用”。
效果也是立竿见影,1968年的墨西哥奥运会上,日本队凭借釜本邦茂、渡边正、杉山隆一众球员的高光表现,竟成了最大的黑马,日本队一路过关斩将,日本队3-1击败尼日利亚,逼平巴西和西班牙,意外摘得了铜牌。
日本媒体甚至骄傲的狂吹:“we are 伐木累!”
咳咳,不对,他们吹“我们踢的是巴萨式足球!”
奥运足球的影响力虽不及世界杯,但这块铜牌,像流星一样划破日本足球的夜空,短暂而绚烂,最重要的是,它让日本足球的振兴计划第一次看到曙光。
之所以说短暂,是因为随着那批球员的退役,日本足球犹如某K线图一样,迅速跌入谷底,回到熟悉的路线,但这并没有浇灭日本足球的梦想。
1981年,高桥阳一的漫画《足球小将》横空出世,漫画里的“大空翼”迅速成为了日本小朋友们的偶像,彼时日本小学作文里最多的一句话是:“长大后,我想成为世界级球星!”
在此后的20年,日本足球又回到被亚洲强队中国队吊打的时代,甚至成为梦魇,彼时的日本队又开始回到梦开始的状态,立志要再次向国足看齐。
彼时的亚洲球迷一定想不到,这个看齐仅用了几十年,就从“向前看”,变成了“向后看”。
在日本足球最低谷的80年代,国足犹如横在他们面前难以企及的大山,1984年,中国队访日,1-0小胜日本队。日本媒体哀嚎:“我们的足球被中国吊打,就像索尼被松下吊打!”一位日本足协官员曾坦言道:“那时的我们是不可能战胜中国队的。”
在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中,日本队在最后一战输给韩国;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预选赛中,爆冷输给朝鲜。
1993年世界杯预选赛最后一场,日本队2-1领先伊拉克,却在最后的伤停补时阶段被伊拉克追平,痛失世界杯入场券。日本球迷痛哭:“我们离世界杯只差3分钟!”这场“多哈悲剧”成了压垮日本足球旧体系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此看来,日本足球的心理素质、抗压能力都很一般,还有待提升。
日本足球人终于开始醒悟:面对千疮百孔的日本足球,修修补补早已无济于事,只能推倒重建,才能拯救日本足球。
我们的足球路线“专业队体制”,从少体校到省队再到国家队,虽然清晰,但相对机械。一个字总结就是:稳。
但跟身高在篮球领域的刻板印象一样,不容易诞生天才。
痛定思痛后,日本足球开始酝酿一场彻底的革命,这一次,他们没有像漫画里的口号那样学习邻居,而是学习了世界足球的先进理念。
上世纪80年代,日本足球在意识到自身的差距后,准备继续拜师在一个优秀的老师门下。
日本足球的掌舵者川渊三郎环顾四周,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了桑巴王国——巴西。
选择拜师巴西并不难理解,巴西拥有全球最大的日裔社群,在文化上有亲缘的优势,而且他也是从现实角度出发的:
相较于注重身体对抗的英超,巴西足球和其他南美球队一样,更加强调个人技术注重脚下频率,而且桑巴足球富有创造性,非常适合日本球员相较于欧洲球员身体素质较差的客观条件。
所以,川渊三郎早在80年代末正式提出了 “日本足球要以以巴西式的技术为基础,走欧洲拉丁派的路线”的战略。
是的,日本人并没有被崇拜冲昏头脑,他们没有盲目复制巴西。因为他们知道,纯粹的桑巴足球在现代高强度的对抗中存在短板,他们选择将巴西的技术根基再加上欧洲的战术纪律的综合方阿敏。
自此,日本足球便沿着这条道路,一步一步的前进,日本全国的足球人按照统一的标准,以惊人的执行力,从青少年培养、选材等最基本的事情一步步做起,将巴西的桑巴足球基因“复制+改良”后,再植入到日本足球的基因上。
1992年,他们请到荷兰人汉斯·奥夫特担任日本国家队主帅,为日本足球队带来了在11人位置明确的前提下,所有球员参与进攻防守的打法,也就是“全队整体战术”。
1993年,日本请来了巴西传奇巨星“白贝利”济科。他不仅是技战术的示范者,更是职业精神和足球理念的灌输者。
1998年,日本邀请到了法国人特鲁西埃来执教,他重视球员多样性,强调一对一的对抗能力。
2006年,日本请奥西姆担任国家队主帅,他发现日本球员敏捷、灵巧、细腻的动作以及跑位灵活,为此他执教的日本队更像西班牙、巴萨的风格,加快了日本足球风格体系的形成。
经过多年的摸索、学习与融合,日本的球风终于定格了以传控为主、强调团队配合、注重技术的独特风格。融合了巴西的技术、德国的纪律、西班牙的传控,又加入了日本民族特有的坚韧与细致,可谓集众家之所长。
日本这一学就是40多年,他们的邻居足球也在不断“学习”——学德国、学西班牙、学意大利,换主教练的频率,比作为“韭黄之王”的隐士换股票还快。
总归也是学了一圈,但没人能总结他们的比赛风格,如果非要总结一条的话,那就是成绩稳定、荣辱不惊。
1993年,在川渊三郎的运作下,日本职业足球联赛(J联赛)正式成立,日本足球步入职业化时代。本田圭佑、中田英寿等漫画角色原型纷纷登场。日本媒体总结:“足球从漫画里蹦出来了!”
1994年,日本足协启动“百年计划”,甚至立下了“2050年前夺取世界杯冠军”的宏愿。
这跟2001年,日本启动了“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口出狂言称要在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有异曲同工之处。
2001年至今,仅用了25年,日本本土科学家已经获得了26个诺贝尔奖。
这个时间点,仅比中国足球职业联赛早启动了一年。
在1994年甲A联赛开幕,中国足协请来施拉普纳,口号是:“足球要从娃娃抓起!”
口号和理念没错,但娃娃们却都沉迷于《足球小将》,没人有功夫搭理这个德国老头。
两个联赛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两条路,甚至在20世纪,如日中天的广州恒大队仍旧信奉“金元足球”。
与邻居的急功近利相比,日本足球选择了一条更艰难但可持续的道路。
1996年,联赛创始人川渊三郎为日本足球描述了“百年计划”,内容涵盖了联赛的创立,青少年足球人才培训,国家队的训练等一系列措施。
J联赛创立之初就明确了定位:J职业联赛一切以市场为准则,不受日本足协领导的原则,每年只需要向日本足协缴纳极少的分红。
时至今日,日本除了J1、J2联赛,还有半职业赛事。
此外,日本九个地域内还分别拥有各自的地域联赛,在地域联赛之下,还有都道府县联赛等等。(对比某协对苏超等态度)
J联赛纯职业化的操作吸引了济科、斯托伊科维奇、利特巴尔斯基、莱因克尔、邓加、贝贝托等诸多超级巨星。他们中大多数退役后还留在J联赛执教。著名教练温格在执教阿森纳前也曾执教过J联赛球队。
隐士一句话总结为: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不同领域之间的代沟,可能比马里亚纳海沟还要深,让一个不懂足球,甚至不懂体育的人去对某个项目指手画脚,这合适吗?
1996年,J联赛强制俱乐部财务透明,亏损球队直接降级。
甲A球队正忙着给球员发奔驰。
1997年,国足十强赛主场输给卡塔尔,范志毅怒摔队长袖标:“这球踢得比我的婚姻还失败!”
范大将军请息怒,以后的国足自然能教会你如何平息怒火,除了自我调整情绪,别无他法。
J联赛启动之初,正是日本经济“失去三十年”的阶段,日本泡沫经济盛行,川渊三郎敏锐的运用此契机,开启了日本足球“基建狂魔”的时代,他在日本修建了20多个专业足球场,为球员们搭建起展现才华的舞台。
这些专业球场不仅成为足球的圣殿,更是社区的核心,让足球真正融入日本民众的日常生活。
六、得益于日本足协的“百年计划”,他们建立了世界上最完善的青训体系之一,并充分发挥“木讷、不懂变通”的属性,全国的足球人沿着这条路线一直走下去。
在日本各地的青训中,深度统一贯彻巴西式的技术训练方法。无数巴西教练被请到日本的学校,从娃娃抓起,培养球员的球感、盘带和一对一能力。
日本孩子从6岁就可以自主接受足球训练,任何带领年轻球队教练员,必须遵照日本足协编写《青少年足球训练大纲》。
大纲里的2条规定让人深思:
1.受身材限制,日本球员必须磨炼脚下技术,从启蒙训练就强调传控。
2.针对从小学到大学,不同的阶段均有相应的训练计划,但战术打法均为442,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在全国选出各个位置的最好苗子。当然,这个选拔标准也肯定是看技术,而不是综合水平。
校园足球成为日本青训体系的基石。从小学到大学,都有完善的足球俱乐部和联赛体系,更令人发指的是,从U12到U18,他们的技术动作精确到厘米。
现如今,日本共有4.7万个足球场,每周有超100万孩子踢球,U12-15的注册人数近25万,U15-18的注册人数近17万,U12以下的足球人口超过30万。
而且基础设施也是执行的相当到位,幼儿园人造草皮覆盖率90%,从小学到大学,孩子去足球训练都会到学校、家长双方鼓励。
在日本小学六年级组的足球比赛,都会有电视直播。从画面、到解说、直至氛围,均堪比专业联赛。
日本高中足球全国联赛,更是历史悠久,至今已举办超过百届,决赛现场能容纳超过四万名观众。
这种堪比职业比赛的氛围,让年轻球员早早习惯了高压环境,积累了大赛经验。
日本孩子踢球的同时也跟亚马尔一样,没有放弃学业。日本更是相信“足球是心智的较量”。
更绝的是,日本足球青训还有个理念: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学校球队与俱乐部梯队以各自的体系并存,两条通道既竞争又互补,确保不漏掉任何一个人才。以2002年世界杯打入16强的那支日本队为例,在23人名单中,共有9人来自高中联赛。
再看某BA的选秀,学校培养的年轻人才真正有多少出场甚至被选中的机会?
七、日本足球把青训视为人才选拔工厂,把留洋视为整体战斗力的提升之路。
高水平球员留洋,受到了日本各个方面的支持,假如球员因留洋意愿与俱乐部的利益冲突时,J联赛俱乐部会站在球员意愿这边,帮球员化解矛盾。
1994年,号称彼时“亚洲足球先生”的三浦知良加盟意甲热那亚队,成为第一位登陆意甲的日本球员。
但有意思的是,热那亚对这位亚洲先生并不感冒,真正打动他们的,是日本足协联络日本企业付出的高额“赞助费”。
对比篮球,从大致到姚明,再到现在登录NBA的杨翰森,我们也看到了喜人的进步。
日本开启大规模足球留洋运动,还是在2002年的世界杯后:
2004年中村俊辅加盟凯尔特人,上演了单赛季打入14球的好成绩,苏格兰媒体甚至称他为“东方魔术师”
为了更好地激励球员,日本足协规定:J联赛球员须留洋1年才能入选国家队。
这就有效防止了苟在本土联赛,而且小日子过得不错的球员继续躺平的道路。
相对于J联赛的“走出去”,咱们选择了“引进来”这条路,最近这10年国足归化了不少球员。
但上一位头铁的教练执教国足的时期,却选择让5大归化球员坐穿冷板凳。李铁执教的12场比赛中会,蒋光太共计6场出场,时间492分钟,艾克森出场6场,时间为364分钟,阿兰出场270分钟,洛国富出场220分钟,费南多从未得到出场机。
花大价钱引进归化球员却不用,你何必浪费呢?只要1/100的价格,隐士我就能去坐穿冷板凳,而且能提供远超他们的情绪价值,帮忙吹刘海、帮忙瞪球迷、帮忙狂炫海参。
对吧?反正都是输,输了球把锅甩给我这个外行,岂不是更合理?
对于为何不用归化球员,李铁曾给他一位朋友说,“是陈戌源让我对归化球员要有节制地使用。”
看来,归化球员的综合实力还有待提升,还是不懂人情世故啊。
得益于举国足球人的努力,日本球员在欧洲足坛已经从“稀客”变为“常客”,从边缘联赛,逐步走向五大联赛;从替补走向主力。
在今年3月,日本足协发布世预赛名单的27名球员中,有留洋经历的达21人,合计身价超过了2亿欧,国际足联排名第15位,亚洲区最高。
此役战胜巴西的阵容中,日本这套首发全是来自欧洲顶级联赛的球员:上田绮世(费耶诺德)、久保健英(皇家社会)、南野拓实(摩纳哥)、堂安律(法兰克福)、佐野海舟(美因茨)、镰田大地(水晶宫)、中村敬斗(兰斯)、渡边刚(费耶诺德)、谷口彰悟(圣图尔登)、铃木淳之介(哥本哈根),铃木彩艳(帕尔默)守门,首发合计身价1.5亿欧元。
现在的日本小将们,早已为自己想好了出路:成为J联赛球员,再签约欧洲顶尖的俱乐部,最后入选国家队。
隐士甚至有点恍惚,什么才是真的“金元足球”。
八、日本队面对失败的态度,也是值得一些人思考的。
除了1993年的“多哈悲剧”,被认为是日本足球史上最黑暗的时刻之外。
日本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1998年,日本队跌跌撞撞首次闯入世界杯决赛圈,却小组赛三战全败。
他们没有放弃,4年后,他们在日韩世界杯上成功杀出小组赛,晋级16强。
2010年南非世界杯,日本队再次晋级16强,离8强咫尺之遥,这差距就是在点球大战中不敌巴拉圭。
2018年的世界杯八分之一决赛,日本队在2-0领先的情况下被比利时队连追三球,实现读秒绝杀,“罗斯托夫14秒”成为了全日本足球反思的焦点。
有日本媒体为此还专门制作了长达50分钟的纪录片,逐帧分析那14秒内,每个人、每个位置的每个细节,从球员选择到整体站位,再到战术选择,进行了深度复盘。
反观他们的邻居几十年如一日的稳定输球,在赛后大概只有几件事:球迷谩骂+换主教练。
当然了,有些人习惯了,充耳不闻,有些人还不适应,选择瞪眼球迷。
只是不知道,教练组在赛后,有没有进行专业、系统、深入的剖析、复盘和改进。
2022年的卡塔尔世界杯,日本队被分到了拥有德国和西班牙“死亡之组”,绝大多数人都以为日本要再次止步小组赛的时候,他们却奇迹般的战胜德国和西班牙。
从1998年首次闯入世界杯决赛圈却三战全败,到如今连续八次晋级世界杯正赛、四次打入十六强,并敢于将目标设定为闯入八强甚至更高,日本足球用三十年的时间完成了令人惊叹的逆袭
2024年9月5日,日本队7-0大胜国足。日本媒体标题:“我们踢的是足球,对手踢的是‘国足式足球’。”
2026年世预赛,国足0-3不敌日本,归化球员阿兰赛后痛哭:“我踢得比我的前妻还差!”
隐士在这里要安慰下阿兰,刚来还不适应,习惯了就不感觉丢人了,你看其他球员有几个哭的?
在2025年东亚杯夺冠,主帅森保一再次重申了日本足球的目标:“2050年世界杯冠军!”
是的,在我们每次算还剩多少出线理论可能得时候,他又提到了这个目标。
哪壶不开提哪壶。
九、加上此次逆转的巴西,日本队实现了对六支世界杯冠军球队的“绝杀”。
相较于日本队的跌跌撞撞,这六只冠军球队,国足没给他们输的机会。因为他们很少跟国足较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日本足球的经验表明,只要路选对了,只要10年,足球就会初步看到成果。
日本足球协会名誉主席川渊三郎也曾来跟我们交流过,他也毫无保留地分享日本足球“井喷”背后的经验,只是台下的同行不知道听进去了多少。
对于足球,隐士是个外行,更了解篮球一点。
只一句,强如杜兰特和文班亚马,估计也过不了我们的体侧吧。
来源:金陵隐士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