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整理毛主席遗物时,无意中发现了一本书,打开后众人泪目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5 17:19 1

摘要:中南海的空气格外沉重,毛主席去世的消息已经传开,广播里循环播放着哀乐,街道两旁的人一个个神情凝重,走到天安门前的,都下意识地停下了脚步。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76年9月的一天,北京城天阴着。

中南海的空气格外沉重,毛主席去世的消息已经传开,广播里循环播放着哀乐,街道两旁的人一个个神情凝重,走到天安门前的,都下意识地停下了脚步。

那不是命令,是一种本能。

就在这段时间,有一件小事几乎没人注意,但后来被写进了档案——在清理毛主席遗物时,护士孟锦云发现了一个挺特别的东西。

一张纸,从一本旧书里掉了出来。

她只是轻轻翻了翻那本书,结果那张信纸自己落了下来。

白纸泛黄,折痕清晰,打开一,是李敏写给父亲的信。

这事儿说起来简单,其实后头牵出的东西不少。

那封信没几个人看过,但内容后来是被公开过的,写得很真,没修饰,也没客套,和毛主席平时收到的那些“汇报式信件”完全不是一个路数。

字里行间,全是一个女儿的关心和疑问,还有一点藏不住的遗憾。

那时候的孟锦云,其实也才三十出头。1975年刚被张玉凤引荐成为主席的护理人员,算是晚期才接触他。

可时间虽短,她和毛主席相处得很细致。

吃药、休息、换衣服,全是她负责的。

汪东兴把收拾遗物的任务交给她,也正是因为她最清楚毛主席晚年日常的点点滴滴。

你陪他走过最后这一程。”汪东兴说,“也该是你来整理这个房间。”

孟锦云当时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然后一个人走进了那间熟悉的卧室。

那本书放在枕边,是《鲁迅选集》。

纸页翻得发软,封皮边角磨损得很厉害。

孟锦云知道这书毛主席经常翻,几乎每天睡前都要看上一段。

可她没想到,里面还夹着一封信。

其实毛主席常年看书做笔记,是出了名的。

他读书不光是“看”,而是“对话”。

书上到处是批注,密密麻麻,几乎没有空白。

尤其是鲁迅的书,几乎每页都有写。

这就得说说鲁迅在毛主席心里的分量了。

不少人知道他俩没见过面,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们之间其实一直有“联系”。

毛主席年轻时在北大图书馆工作,那时就开始读鲁迅的文章。

鲁迅也听说过他,说他是个“有点想法的青年人”。

更巧的是,1931年红军粉碎第三次围剿之后,鲁迅看到报纸,立马问身边的茅盾:“这个毛泽东,是不是以前在北大图书馆那个?”显然,他记得这个名字。

鲁迅后来还托弟子冯雪峰给毛主席带话,说他的诗词里有“山大王”的气概。

这话传到毛主席耳朵里,他笑着回应:“我本来就是山大王嘛。

说实话,这种互相欣赏的关系,在那个年代挺难得的。

政治上的人和文化上的人,常常是各走各路。

但毛主席不一样,他是真的把鲁迅当成“同志”,不是那种泛泛的尊重,而是骨子里的认同。

所以才会有延安时期的鲁迅纪念会。1937年,毛主席亲自主持,发言时用了三个词来形容鲁迅:“圣人、英雄、旗手。”不是随便说说,他当时还提议把延安的三个文化单位都改成“鲁迅”命名的名字。

鲁迅艺术学院,一直到今天还在。

他晚年常说,鲁迅是他“文化战线上的总司令”。

这不是夸张,是他内心真实的判断。

可那本《鲁迅选集》,最后却成了他和李敏之间的纽带。

李敏1949年才被接回到毛主席身边。

她小时候在苏联长大,中文都讲不好。

那会儿毛主席正好在看鲁迅,就把这本书送给了她,说:“娇娇啊,有不懂的地方,来问爸爸。

这本书后来成了父女俩交流的一种方式。

李敏每次来中南海,都会和父亲聊聊读书的事。

她问过《阿Q正传》里的阿Q为什么总说“精神胜利法”,也问过“孔乙己”到底是个什么人。

毛主席总会耐心解释,甚至还讲一些鲁迅没写出来的背景。

李敏一直记得父亲的那些讲解。

后来她搬出中南海,开始独立生活。

毛主席虽然嘴上说“让你们自己闯一闯”,但还是常常寄钱给她。

她每次都回信说“够用了,您别操心”,可钱还是一封封地寄来。

特殊时期开始以后,李敏的中南海出入证被收回,她能进宫的次数越来越少。

只有重要节日才能进来。

有一次是在陈毅的追悼会上,两人在人群中见面。

毛主席眼睛都红了,拉着她的手说:“娇娇啊,你怎么不常来看爸爸了?

李敏没敢说话,只是小心地扶着他走到轿车边。

那时候的毛主席,确实已经很虚弱了。

1976年8月底,李敏接到通知,说主席想见她一面。

她赶到病房时,毛主席已经非常虚弱。

那次对话很短,几乎没有主题。

娇娇啊,你今年多大了?”毛主席问。

爸爸,我今年39了。

不,你今年38。

这话说完,他就静静地看着李敏,一句话不再说。

那种眼神,李敏后来回忆,说像是“要把她最后一次记在心里”。

两周后,毛主席去世。

最后两个小时,他对孟锦云说:“锦云…读几段…鲁迅的文章。

孟锦云含着眼泪翻开那本旧书,读了起来。

那声音,在病房里一点点响起,也一点点低下去。

毛主席闭上了眼睛,没有再睁开。

这本书,后来被李敏寄回了中南海。

她还夹了一封信进去,问了几个读不懂的段落,也写了点对父亲身体的担心。

可惜,那封信,毛主席没来得及回。

从那以后,那本《鲁迅选集》,再也没人动过了。

参考资料:

李敏,《我的父亲毛泽东》,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

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

冯雪峰回忆录,《鲁迅与我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茅盾,《我所知道的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读书笔记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

来源:中土岛SxYd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