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⑴从前200年的“白登之围”到前133年的“马邑之谋”前,汉庭采取的都是被动的边境防御与和亲赎买政策。
2.那么在此之前为什么没有采取卫霍的打法呢?
这与汉庭对匈奴的战争态度有关。
⑴从前200年的“白登之围”到前133年的“马邑之谋”前,汉庭采取的都是被动的边境防御与和亲赎买政策。
即便他们遭遇了像“嫚书之辱”(前192年冒顿给吕后写信提出与吕后合婚)这样巨大的耻辱,也依然会采取卑辞隐忍的策略。
此阶段匈奴大规模的犯边起码有3次,前文所言前166年冬老上单于“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至彭阳、烧回中宫,候骑至雍、甘泉”,兵锋直指长安,就是其中最严重的一次。“小入盗边”更是家常便饭,而汉军采取的策略都是“逐出塞即还,不能有所杀”(《史记·匈奴列传》)。
期间的和亲大约有5次。
即便是“马邑之谋”前的建元六年(前135年),武帝开会时还觉得匈奴是“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彊……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匈奴会以逸待劳)……击之不便,不如和亲”(韩安国语,《韩长孺列传》)。
所以,施行的还是“明和亲约束,厚遇,通关市,饶给之”的绥靖政策。
⑵元光二年(前133年)的“马邑之谋”,是一个关键的转变,因为它开始实施了诱敌深入的积极歼灭政策。
但它依然是依托边境的积极防御策略,可见武帝也是深受传统思维的约束的。
⑶武帝的信心是从前129年的龙庭之战,到前121年的河西之战打出来的,是卫青和霍去病给他的。
这9次战役,卫、霍都前出数百至上千里,深入匈奴腹地,把战场设在了匈奴境内,不但斩获丰饶,还收复了河南、河西等战略要地,创造了以骑兵为主的长途奔袭、迂回、闪击、斩首等新的战法。
所以,武帝才会在元狩四年(前119年)与诸将议曰:“翕侯赵信为单于画计,常以为汉兵不能度幕轻留。今大发士卒,其势必得所欲。”(《匈奴列传》)
即:
前123年,汉朝的翕侯赵信(原先也是匈奴降将)投降匈奴后就向伊稚斜单于献了“益北绝幕,以诱罢汉兵,徼极而取之”的计策。让匈奴把主力、王庭悉数都撤至大漠以北,以诱使汉军深入,待汉军粮尽马疲后再以逸待劳进行反击。
所以,这次武帝就将计就计,倾全国之力大规模发兵,渡漠远征,对匈奴实施了毁灭性的战略打击。
这就不是原先边境反击战的概念了,是对前135年畏惧“千里争利”战略的彻底改写。
于是武帝“乃粟马发十万骑,私从马凡十四万匹,粮重不与焉(征发用粟米喂饱的官方战马十万匹,骑兵十万人。加上士兵私人携带的马匹共十四万匹。运送粮草的辎重马不算),令大将军青、骠骑将军去病中分军,大将军出定襄,骠骑将军出代,咸约绝幕击匈奴。”(《匈奴列传》)
⑶但自此以后“汉士卒物故(‘死亡’的委婉说法)亦数万,汉马死者十馀万(回来的不足三万匹)。匈奴虽病,远去,而汉亦马少,无以复往”,汉匈就进入了外交谈判、以夷制夷、小打大停的战略相持期。
卫青、霍去病退役后西汉的对匈战争就没有再取得过“歼敌数万、拓地千里、改变战略格局”大胜利,这是为什么呢?
3.卫青和霍去病为什么不可取代?
从以上战绩可以看出,卫、霍之所以能成就伟业,一是因为汉武帝出于裙带关系的信任(给机会),二是因为他们卓越的军事天分。
譬如:
李广很勇,但守可以、掠阵可以、小规模的遭遇战也可以,大兵团的指挥能力和战略眼光则未必行。他能创造旧时代勇将的巅峰,却开创不了新时代战略进攻的格局。
李广利也是外戚,但能力平庸。征大宛,损失惨重;三击匈奴,一败一退一降。前90年的燕然山之战7万铁骑全失,一度造成汉朝北方防线的空虚。这更反证了卫、霍的超凡军事才能。
总之:
卫、霍功业,是国家力量、雄主战略与个人天才在历史的某个节点上的一次完美共振,很难被复制。
借王维的《少年行》歌咏之——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敬卫青、霍去病:
他们沾了外戚身份的光,但他们留在历史深处的不朽光辉却是他们自己发出的!
来源:策略r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