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医里有一种名为“情志病”的分类,可以理解为通俗意义上的抑郁症等心理和精神类疾病,国医大师张缙长期从事中医内科学及中医心理学研究,是中医情志病领域的权威专家。他首创的“情志调摄三法”广泛应用于焦虑、抑郁、失眠等疾病的辨证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中医里有一种名为“情志病”的分类,可以理解为通俗意义上的抑郁症等心理和精神类疾病,国医大师张缙长期从事中医内科学及中医心理学研究,是中医情志病领域的权威专家。他首创的“情志调摄三法”广泛应用于焦虑、抑郁、失眠等疾病的辨证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张缙出生于1940年,他自幼便成长在一个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父亲是旧时儒医,通晓经方与儒典,经常在家中讲解《四书》《内经》,言传身教,使张缙从小便对中医产生浓厚兴趣。少年时期的张缙性格内敛,喜欢独处阅读,尤其热衷于抄录医书与背诵古训。那个时期医疗资源匮乏,他亲眼目睹许多邻里因各种琐事情绪郁结而病重,内心对“病从心生”的理解悄然萌芽,这也为他日后专注情志病研究种下最初种子。
上世纪50年代,张缙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中医学院,正式踏入中医学术殿堂。求学期间,他系统学习中医经典,并尤其偏好《黄帝内经》中关于情志与五脏的论述。他常在课余阅读王冰、张志聪等历代注家的医论笔记,同时广泛接触心理学、西医病理学内容,在中西学问之间反复思辨。受到当时“中医现代化”思想影响,他取精华、去糟粕,逐步形成用现代医学框架重新解读传统情志理论的思路。
在研究生阶段,张缙师从名老中医,深入临床跟诊,并开始接触大量以情绪障碍为主的疑难病案。他敏锐地察觉到,许多慢性病患者的躯体症状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情绪根源,而传统疗法未能系统应对这一层面。于是他开始尝试将“调气解郁”“安神养心”等古方思想与现代心理干预结合,进行初步探索。青年时期的张缙在反复临床实践与理论研修中逐渐明确方向:一定要为中医情志病建立一套既植根经典、又服务当代的完整理论体系。
学成之后,张缙不仅在临床上诊疗,还会在自己的母校授课,并致力于中医情志病的理论建构与临床规范化。他率先提出“情志病为本于神”的核心观点,将《内经》中的神志理论系统提炼,构建出“心神—五志—脏腑气机”的整体模型,明确情志失调不仅伤及心神,还可影响肝郁、脾虚等多种脏腑病机。在他的带领下,填补了该领域长期缺乏系统标准的空白,推动中医心理疾病治疗由经验走向规范。
在中医理论中,情志活动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七情过度会扰乱脏腑气机。情志失调首先影响的是“心”,因为“心主神明”,掌管精神意识与思维活动。长期忧郁、愤怒或焦虑不仅损伤心神,还会牵连肝、脾等脏腑。“怒伤肝”,情绪压抑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气血运行;“思伤脾”,过度思虑则阻碍脾胃运化功能,导致疲倦、食欲不振。这类连锁反应体现了中医“形神合一”“五脏皆志”的整体观,是情志病易演变为多系统功能紊乱的重要基础。
在实践层面,张缙创立“调心三法”——即“宣情、理气、安神”,将其广泛应用于焦虑、抑郁、强迫等病症的中医干预中,配合经方、针灸与心理疏导取得良好疗效。他率领团队开展多项情志病临床研究课题,证实中医复方在改善焦虑评分、睡眠质量及生理指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他还推动将中医情志调摄方法纳入高校、社区心理干预实践,使传统调心理念更好融入现代社会心理健康体系。
上面提到的宣情,指的就是疏导患者郁结情绪,避免情志内伤;理气通过药物、针灸等手段调畅肝气,解郁化结,改善脏腑功能;安神则通过养心血、宁心神的治疗,恢复心神安定状态。这三法不仅各有侧重,又能协调并用,有效打破“情绪—脏腑—症状”的恶性循环,使身心逐步回归平衡,成为现代中医治疗焦虑、抑郁、失眠等常见情志病的核心策略。
张缙在出诊时曾经接诊过一位35岁的女患者,因长期职场压力大,情绪低落、夜间多梦已持续一年。她曾多次在西医院被诊断为“轻度抑郁”,服药后副作用明显,疗效欠佳。初诊时,张缙发现她面色晦暗、语声低微,舌质偏红、苔薄黄,脉弦细。他判断此属“肝郁化火,扰动心神”之证,情志郁结是关键,兼有心火上炎。张缙以“调心三法”施治,调配了药方后,辅以针刺相应穴位,并鼓励她每日回家后也要多注意自己的情绪变化。
让患者本人都十分意外的是,经过一个月的综合调治,患者情绪明显改善,夜间能安稳入睡,饮食与月经亦趋规律。三个月后基本停药,情绪稳定,重返职场。张缙在授课时表示,此案的关键在于辨明情志为病之源,并精准施策,兼顾肝气、心神与个体情绪调适。相比单纯使用安神药或西药镇静,中医治疗不仅缓解症状,更重在恢复气机平衡与心理自愈力。此案后来被收录于情志病典型案例集中,成为其“调心三法”临床应用的代表性实例。
如果抑郁症控制不佳,可能引发多系统功能紊乱,不仅加重情绪低落、失眠、乏力等症状,还可能引起心脑血管疾病、消化功能障碍、内分泌失调,甚至出现认知退化和社交功能丧失,严重时可发展为持续性抑郁障碍或产生自伤、自杀倾向。相关研究显示,抑郁症的复发率较高,首次发作后的复发率可达50%,若曾复发一次,则复发率升至70%以上,三次以上者可超过90%。
因此徐经世认为,靠现代药物改善病情不过是暂缓之策,毕竟是药三分毒,一辈子吃药或多或少会对身体的其他机能也产生不良影响。而抗抑郁症还得从生活中做起,那如何让普通民众都能够轻松的防治抑郁症呢,徐经世想到了日常的食物和相关活动,于是他翻阅了大量的研究材料,并且进行了多次实验,终于找到了可以称得上抑郁症克星的方法。
于是在一次交流会上,徐经世公开表示:想要远离抑郁症,就可以试着多做这两件事,并不是多么稀奇困难,几乎在任何适合都能做,但任何事都贵在坚持,只要能够坚持下去,保管你身心健康,不会受到抑郁症的侵害,这也是最便宜的抗抑郁处方...
张缙提出的改善情志病方法有哪些?
1.静养心志
情志病的根本在于心神紊乱,而“静”是调养心神的核心方法之一。在中医理论中,心主神明,神不安则情绪紊乱、行为失调。情绪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状态,会导致神明失守,气机紊乱,进而引发各种身心不适。通过静养,减少外界干扰,让心神有所归宿,可以逐步恢复内在节律,缓解情绪波动。张缙强调,静养不是简单的休息,而是通过专注、安静的方式稳定精神活动,使人内心平稳,情绪逐渐趋于缓和,从而有助于情志病的康复。
现代研究也证实,适度静坐、冥想或安神练习可以有效降低大脑皮层兴奋状态,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缓解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问题。张缙提出的“静养心志”,实际是一种主动的心理干预方式,能够帮助患者在反复的静默中觉察情绪变化,调整思维节奏,增强对情绪的掌控力。他在临床中发现,那些能坚持每日静养的人,在睡眠、情绪稳定性以及对生活的适应能力上明显好于普通患者,因此将静养作为情志病非药物疗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广应用。
2.正确宣情
张缙认为,情志病的根源在于情绪长时间积压或过度波动,导致气机郁结、脏腑失调,最终影响身心健康。中医讲“气机通则情志调”,情绪如果不能正常表达,就会形成内在阻滞,影响肝的疏泄功能,久而久之可能发展为抑郁、焦虑等问题。正确宣情,就是通过适当方式表达和释放内心情绪,防止其长期压抑或极端化。张缙在临床中发现,能主动倾诉或书写情绪的患者,往往病情较轻、恢复较快,说明情绪的表达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自我调节过程。
在治疗情志病的过程中,张缙强调不能一味依赖药物,而应引导患者逐步恢复对情绪的觉察与表达能力。他认为宣情的关键在于真实、规律、适度,例如通过情绪日记、语言交流、艺术表达等方式,把压在内心的烦闷、悲伤、愤怒释放出来,有助于疏肝理气、安定神志。这样不仅能减轻心理负担,还能促进身体气血运行,增强患者对生活的控制感和安全感。正确的宣情行为,既是情绪出口,也是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适用于轻中度情志病患者的日常干预。
资料来源
[1]王莉红,刘高峰.张缙教授24式单式手法之刮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21(08):75-76+86.
[2]吴滨江.针刺手法“一代宗师”张缙海外传承之研究[C]//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第十届会员大会暨2022世界针灸学术大会论文集.加拿大安大略中医学院;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2022:251-258.DOI:10.26914/c.cnkihy.2022.093843.
[3]武英超,张静,谈太鹏.张缙:针刺手法的“数度”与“分层”[J].中医学报,2022,37(10):2136-2138.DOI:10.16368/j.issn.1674-8999.2022.10.381.
(《抗抑郁不止靠药!张缙教授60年研究发现:真正让人好转的,是这2件事》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杨Dr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