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阳地头,一位包着花头巾的大婶踮脚往田里瞅,手机镜头差点杵进稻穗里。
“旱地真能种出大米?
亩产还飙到680斤?
”南阳地头,一位包着花头巾的大婶踮脚往田里瞅,手机镜头差点杵进稻穗里。
她印象里的旱地只能点玉米、撒花生,现在稻秆却齐腰深,穗子压得弯腰,风一过,沙沙响得跟放钱声似的。
别怀疑,这稻子不泡澡,靠天喝水。
李自超团队把“中农大7号”扔在周口沙壤地,全程只浇了三次“救命水”,亩产干谷683公斤,比老家水浇田还高一截。
抗旱指数1.25,说人话就是:别人家玉米晒卷叶,它还能抬头打哈欠。
有人撇嘴:噱头吧?
河南去年连旱40天,玉米绝收成片。
观摩会那天,工作人员直接拿铁锹挖根,一铲子下去,根须抓土跟八爪鱼似的,拽都拽不断。
旁边农户当场掏出烟盒写电话:“种子到货喊我,明年我赌十亩。
”
省里动作更快,十月就发文件,三年要搞50万亩示范区,种子基地直接建到家门口。
别小看这纸公文,背后是给买保险:订单收购、节水补贴、机播机收一条龙,算下来一亩比玉米多挣四百块,水费还省一半。
种粮大户老赵掰指头算:两千亩地,光水费就省出一辆宝马X3。
更野的是,这批种子马上要坐飞机去非洲。
非洲水稻中心已经留好试验田,地点在埃塞俄比亚裂谷带,那边雨季短、蒸发大,一年只能种一季玉米,产量还低得可怜。
中国种子过去,如果能稳在400公斤,当地口粮就能翻一番。
网友神评:旱稻出国,卷到非洲老乡。
回到学校,中国农大今年给新生寄录取通知书,附赠一小袋旱稻种子,附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有新生把种子当盆栽养在宿舍,二十天长到膝盖,拍照发抖音,点赞破十万。
评论区最高赞:原来“上大学送地”是真的,只是地只有巴掌大。
旱稻不是万金油,沙土太薄、盐碱太重照样歇菜。
可它给黄淮海提供了一条退路:气候越极端,越需要这种“给点水就活”的硬角色。
老家人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现在得加一句:手里有旱稻,天旱也不跑。
来源:小汽车爸爸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