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调“大比武”· 调解故事 | 王迪:以情释法,以理连心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5 16:47 1

摘要:夏日的社区调解室里,我正整理着调解材料,门外传来缓慢而迟疑的脚步声。抬头望去,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扶着门框,手中紧紧攥着一个磨损严重的公文包,我连忙起身搀扶,他的手在微微颤抖,眼睛里布满血丝。

夏日的社区调解室里,我正整理着调解材料,门外传来缓慢而迟疑的脚步声。抬头望去,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扶着门框,手中紧紧攥着一个磨损严重的公文包,我连忙起身搀扶,他的手在微微颤抖,眼睛里布满血丝。

“我叫李国栋(化名),今年七十八岁了,我有个徒弟,不,曾经亲如儿子的徒弟,借了我八十万,八年了......”故事如潮水般涌出。李老口中的“徒弟”黄伟(化名)曾是他最得意的弟子,八年前,黄伟看中一个投资项目急需资金周转,李老毫不犹豫地将毕生积蓄80万元借给了他,连借条都是后来补的。没想到黄伟投资失败,血本无归还背上了债务。

“我本来不急的,可我女儿生了二胎,家里实在住不下。本想收回借款帮女儿换套房,结果......”结果是他卖了自己的房子给女儿买房,自己和老伴租了个小两室。而黄伟从最初的承诺还款,到后来电话都不接了。

“我知道他困难,但这八年里他换了宝马车,孩子送去国外读私立学校......”李老擦擦眼角,“我只想有个说法。”

送走李老,我陷入了沉思。这起纠纷表面是债务矛盾,深层却是情感信任的崩塌。为帮双方化解矛盾,我首先联系了黄伟所在的社区,了解到他确实投资失败,但现在经营着一家小装修公司,确有偿还能力。果然,前几次联系,黄伟都是找借口推脱。我改变策略,不再电话沟通,而是选择下班时间直接上门。那天雨很大,我在他公司门口等了两个小时,当看到浑身湿透的我,他终于松口:“明天我来调解室。”

第一次面对面调解充满火药味。李老情绪激动:“我待你如子,你却这样对我!”黄伟则低头不语,全程躲避目光。我立即启动“背靠背调解法”,将两人分开交谈。

与黄伟单独沟通时,我采取层层突破策略,先从师徒情谊入手:“李老说你以前总帮他换煤气罐,下雨天必去检查房屋漏不漏水”,黄伟眼眶红了。再谈到现实:“您孩子读的私立学校,一年学费不少吧?李老却为了女儿卖了房子租房住。”最后谈及法律后果:“拖欠借款这么多年,真要诉讼起来……”黄伟终于吐露真心:“我不是不还,是没脸见师父。当年拍胸脯保证赚钱,结果亏了,后来确实有点钱就想先紧着家里,越拖越不敢面对。”

另一边,我引导李老看到黄伟的不易:“他公司前年差点破产,还是咬牙挺过来了。您知道他现在每天工作几小时吗?十六个小时。”李老愣住了,显然不知情。

第二次调解时,氛围明显缓和。我抓住核心矛盾——不是不想还,而是如何还,运用“利益平衡”原则,我提出几个方案:一次性偿还但减免部分;分期付款但附加利息;以工抵债(黄伟的装修公司可提供服务)。

经过三轮协商,双方最终达成一致:黄伟先偿还20万元,剩余60万元分三年付清,期间免费为李老女儿的新房提供装修服务。这个方案既照顾了黄伟的现金流压力,也解决了李老女儿的迫切需求。

签字那天,李老突然按住协议书:“利息就算了,就当给孙子的教育基金。”黄伟愣了片刻,突然跪在地上泣不成声:“师父,我对不起您……”

看着这对师徒重归于好,我想起前辈说过的话:“调解就像解缠绕的毛线,不能生拉硬拽,要找到线头,耐心地、一圈圈地解。”利益纠纷只是表象,情感心结才是真正的线头。

作为调解员,我们不仅要用法理厘清责任,更要用情理唤醒初心,让背道而驰的人们重新看见彼此的好,找回信任的勇气。这其实也是调解工作最珍贵的意义——不仅解决矛盾,更连接人心。这起纠纷化解让我越发认识到,那些关乎平凡百姓生活的“小事”“具体的事”里,隐含着“司法为民”的大文章。

(作者:王迪 泰和泰(昆明)律师事务所律师,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员)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