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6月,一名九十多岁老年客户在年轻女子陪同下来到银行,要求支取2万元定期存款。工作人员发现陪同女子行为异常,多次电话提及“公司直播”等内容,立即提高警觉。
转自:合肥在线
一、案例回顾
2025年6月,一名九十多岁老年客户在年轻女子陪同下来到银行,要求支取2万元定期存款。工作人员发现陪同女子行为异常,多次电话提及“公司直播”等内容,立即提高警觉。
柜面人员询问取款用途时,老人称“用于装修”,但因其高龄且无子女陪同,情况可疑。银行负责人介入后发现,陪同女子对与老人关系的描述前后矛盾,从“侄女”变为“朋友”,并承认“向老人借钱”。银行立即启动反诈预案:通过公安反诈系统登记、银警群报备并联系警方,同时以技术原因为由延迟办理。民警到场后联系老人子女,证实并无装修计划,成功劝阻取款。
次日,老人独自返回,透露拟借款给陪同女子所在公司,并称有“正规合同”。经工作人员耐心劝导,老人最终意识到风险,办理转存后离开。
二、风险揭示
1. 诈骗分子常以“关怀陪伴”为名接近独居老人,利用情感需求建立信任后实施诈骗。
2. 所谓“正规合同”“公司公章”等往往是诈骗道具,通过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3. 老年人缺乏家人日常陪伴和及时沟通,更容易被诱导参与高风险资金活动。
三、风险提示
1. 金融机构:应加强老年人大额资金交易的关注,及时提示风险,完善银警协作机制。
2. 家庭成员:要多与老人沟通交流,普及防骗知识,关注老人资金动向。
3. 老年人自身:切勿轻信高回报承诺,涉及资金出借前务必与家人核实,警惕陌生人过度热情。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