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漫剧出圈,是否掀起下一波Madein China的浪潮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5 16:55 1

摘要:28 岁的上班族贾元,每天睡前总爱窝在沙发里刷短视频。最近,一部名叫《全民转职:我的技能全是禁咒》的 AI 漫剧,让他彻底 “沦陷” 了 —— 每集不到三分钟,剧情却像坐过山车似的反转不停,爽点一个接一个;动画效果精致到挪不开眼,男女主角的颜值更是 “在线爆表

让用户 “上头” 的内容密码

28 岁的上班族贾元,每天睡前总爱窝在沙发里刷短视频。最近,一部名叫《全民转职:我的技能全是禁咒》的 AI 漫剧,让他彻底 “沦陷” 了 —— 每集不到三分钟,剧情却像坐过山车似的反转不停,爽点一个接一个;动画效果精致到挪不开眼,男女主角的颜值更是 “在线爆表”。他一口气连刷七八集,直呼 “过瘾”。更贴心的是,平台算法仿佛摸清了他的喜好,精准推送了一堆同类作品,不知不觉间,他的收藏列表已经塞得满满当当。

这些让人欲罢不能的 AI 漫剧,在内容上有着清晰的 “吸粉套路”。目前市场上的主流作品,几乎都围绕玄幻、科幻、奇幻这 “三幻” 题材展开,像一把把钥匙,为观众打开了通往各种异世界的大门。剧情节奏更是 “抓心”——“开局即爆点、每集有反转”,高度浓缩的情节像磁石一样,牢牢勾着观众的情绪,成了不少人日常消遣的 “电子榨菜”。

而这股热潮背后,藏着一个庞大且饥渴的用户市场。巨量引擎的数据给出了答案:超 5 亿的泛二次元群体,正成为推动这场行业变革的核心力量。其中,漫剧的核心受众 ——Z 世代,占比更是超过 60%。但矛盾的是,目前市场上专门为这群年轻人打造的短剧供给量,却少得可怜,供需严重失衡。

在《办公室生存指南》这部作品中,通过借助 AI 技术摇身一变成为 Q 版职场番,18-25 岁年轻观众的占比从原本不起眼的 12% 飙升到 58%,衍生周边的销售额更是直接突破千万元大关。这组数据不仅印证了二次元用户对优质动漫短剧的强烈付费意愿,更暴露了背后巨大的消费潜力,也为 AI 漫剧的未来指明了清晰的方向。

从 “试验场” 到 “规模化生产”

贾元的体验并不是个例。当下,AI 漫剧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席卷市场,同时AI 技术还在悄悄打破真人短剧和动漫短剧的 “次元壁”。近期,红果短剧平台上线了用 AI 转绘的动漫短剧《心动的信号》;此前爆火的真人短剧《武极天尊》,其动画版也在紧锣密鼓地制作中。这一系列动作都在说明:AI 动漫短剧已经从早期的技术试验场,正式迈入了规模化、工业化生产的新阶段。

曾经的动态漫,处境其实有些尴尬 ——“既不如动画流畅,又不如漫画自由”。但如今,在 AI 技术和短剧商业模式的双重 “加持” 下,它正暗流涌动,重新焕发生机。不少业内人士预测,AI 动漫短剧很可能成为继真人短剧后的下一个风口:它既能把动漫内容推向更广泛的 “非核心动漫人群”,也能给日渐同质化、快饱和的短剧市场,添上一抹差异化的新色彩。

根据行业预测,到 2027 年,微短剧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大关。在这片巨大的市场里,完成了技术和内容升级的 AI 动漫短剧,能不能占据一席之地?答案其实越来越清晰 —— 短剧和动漫,都要迎来 AI 赋能的新时代了。

要知道,受限于技术、成本和拍摄场景,真人短剧很难规模化制作玄幻、末世这类超现实题材;但动漫不一样,通过绘画、建模,就能把创作者的想象力变成看得见的画面,视觉风格也更灵活。尤其是在 AI 技术不断升级的当下,动漫短剧不仅能填补真人短剧的题材缺口,还能帮自己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 “破圈” 和品牌建设。

短剧和动漫将迎来AI赋能时代

AI 到底能给漫剧行业带来多大的 “降本增效”?数据最有说服力。

据研究数据显示,一部 35 集、每集 7 分钟左右的精品漫剧,用传统动漫制作模式,往往需要数百人的团队忙上近 9 个月,总成本得花 100 多万元。但如果用 AI 辅助制作,制作周期能缩短到 4 个月,成本也能降到 50 万元以下;要是批量生产,甚至能做到几万元一部剧。

这种 “降本奇迹” 的背后,是 AI 对漫剧生产链的深度 “改造”—— 剧本生成、角色建模、场景渲染、分镜制作这些环节,都被算法重新梳理,变成了像 “数字工厂” 一样高效的流水线。

心影次元的创始人就提到,中文在线通过自研的工具链,把传统动漫短剧制作的 11 个环节,压缩到了 4 个核心步骤,最终实现 “生产周期缩短 70%、成本降低 50%” 的突破。这一成果,也印证了 “技术驱动工业化” 的可行性。

“以前做一集动态漫,从脚本到视频至少得花几周;现在 AI 几分钟就能搭好框架,还能自己定义角色和分镜。” 一位早期试用 AI 工具的创作者这样说。她制作的《逆命王妃》,成本低到每分钟 2000 元,而且只靠 5 人团队,花 1 个月就完成了。

而位于上海的心影次元人工智能有限公司,正是最早布局这片蓝海的 “吃螃蟹者” 之一。2025 年上半年,随着其核心产品 ——ELSER.AI 的强势登场,公司已经累计上线 17 部 AI 漫剧作品,全球总播放量直接突破 16 亿次,成绩相当亮眼。

不少人好奇,心影次元的 ELSER.AI 凭什么这么 “能打”?答案就藏在它自研的四大 AI 模块里:Writer Agent 负责写剧本,Director Agent 管分镜,Actor Agent 生成角色,Animator Agent 则像个 “全能后期”,把画面、声音、字幕精准合成到一起。尤其是 Animator Agent,融合了多种视频大模型,被业内称为 “划时代的图层融合引擎”。

在实际测试中,ELSER.AI 在剧本质量、角色一致性这些关键指标上,表现甚至超过了 GPT-4o 等通用大模型,原因很简单 —— 它更懂 “漫剧到底需要什么”。下面就来具体拆解这四大模块:

1. Writer Agent:自带 “爽点雷达” 的编剧助手

为了摸透漫剧的 “爆款密码”,心影次元搭建了一个亿级规模的结构化剧本数据库,还对里面的情绪爆点、节奏转折做了精细标注。这个模块还采用了 “渐进式生成框架”,会按照 “起 — 承 — 转 — 合” 的逻辑输出剧本,就算是零基础的用户,也能快速上手写剧本。

2. Director Agent:给每帧画面装 “导演之眼”

分镜生成不再是 “随机出图”。这个模块用了独创的 DiT-MoE+ComfyUI 融合架构,会把剧本拆成 “全局” 和 “主体” 两部分:全局负责控制场景、景别、构图,主体则聚焦角色的动作和形象,既能保证画面风格统一,又能有电影般的质感。

3. Animator Agent:告别 “画面穿帮”,实现精准控帧

传统 AI 生成视频,经常会出现动作脱节、场景割裂的问题。而 Animator Agent 通过 “图层融合技术”,让用户能对角色、光影、音乐这些元素进行分层调控,真正让 AI 漫剧进入 “精准可控” 的生成阶段。

4. Actor Agent + 场景模型:不让角色 “表情崩坏”

AI 生成角色,最让人担心的就是 “上一帧帅、下一帧怪”。Actor Agent 能确保角色的口型和台词匹配、动作自然流畅;专属的场景模型则会统一画面的光影色调,避免不同镜头之间出现 “画风跳跃” 的尴尬。

AI 漫剧的未来怎么走?

技术红利只是 AI 动漫短剧的 “起点”,真正决定行业未来的,是能不能搭建起可持续的商业闭环 —— 这需要从内容生产逻辑、用户互动模式到价值延伸路径,进行全方位的探索。

这场技术变革,已经吸引了各方玩家入局:产业链上游——版权方手握网红小说等大量原创资源,光是卖剧本就不愁销路;平台方——纷纷下场,高调宣布补贴 IP 改编费、推出渠道分成等扶持计划,抓紧抢占市场;制作方——竞争越来越激烈,主要是 AI 科技公司和转型的传统漫画公司在 “比拼”。

这些玩家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补全了内容和技术上的短板,打通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除了产业链竞合关系外,更值得期待的是 AI 漫剧的 “出海破圈潜力”。过去,国产短剧出口海外,常被文化差异、演员形象、语言这些问题困住;但漫剧本身就有 “跨语种” 的特质,传播的文化壁垒相对较低。

有了 AI 加持后,同一部漫剧的素材,还能根据不同市场的特点,快速生成不同语言、不同人物形象、不同服饰场景的版本,大大节省了资金和时间成本。目前,心影次元已经有数十部漫剧在海外上线,覆盖日韩、北美、中东等地区,市场反馈相当不错。

在全球对高质量数字内容的需求持续增长的背景下,AI 技术为中国漫剧行业开辟了全新的创作维度。随着内容品质、人才储备和市场生态不断成熟,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 AI 漫剧能走得更远,走出属于自己的 “新天地”。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