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健在《人民日报》撰文:观众只是不喜欢又长又难看的剧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5 13:03 1

摘要: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林永健直接在《人民日报》发文,撕开了影视圈光鲜外表下的烂摊子——现在明星拍戏不拼演技拼排场,谱儿摆得越来越大。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林永健直接在《人民日报》发文,撕开了影视圈光鲜外表下的烂摊子——现在明星拍戏不拼演技拼排场,谱儿摆得越来越大。

林永健在《精品是怎样炼成的》一文里,把行业乱象怼得明明白白。这位协会副主席的话一出来,影视圈里外立马炸了锅。

这篇10月14日发的文章里,林永健没点任何演员的名,但他说的那些破事,早让不少人脸红到发烫。

林永健对“剧本中心制”举双手赞成,还撂下狠话:剧本是一剧之本,“本子要是歪了,就算你是影帝影后,演得越卖力,扑街扑得越难看”。

他用俩词概括好剧本的门道:“根”要扎得深,“梗”要玩得真。

所谓“根”,是生活,是老百姓的日子,是现在观众认的价值观。他毫不客气地吐槽:现在好多剧被骂“悬浮”,根本原因是“编剧躲在高星酒店里,喝着咖啡吃着大餐,瞎编民间疾苦”。

而“梗”不是网上的烂梗,是勾住观众的故事钩子。他还调侃:现在观众精得很,“悬疑剧刚播第一集,凶手一露脸,弹幕直接飘来一句:‘一看就是他,溜了溜了!’”

可顶流带着编剧来改剧本,最难受的其实是导演。林永健一针见血:导演要是全听明星的,戏就成了“明星定制款”,故事逻辑早碎成渣了。

他在文中连说三个“得”,划下好导演的底线:既得“懂戏”,知道哪段该下重笔墨;又得“给戏”,敢给演员创作空间;还得“镇戏”,碰上顶流带编剧改剧本,能镇住场子不跑偏。

这特别考验导演的本事:“不能太软,丢了艺术追求;也不能太倔,听不进正经建议。”

选角上,林永健也提了硬标准:三个“度”——角色匹配度、演技胜任度、艺德涵养度。

他坦言,用流量明星确实省心:数据好看,招商也容易,但副作用谁都躲不开。观众最烦的就是“强行喂饭”——管你角色合不合适,先塞个明星再说。

所以他主张“看戏下菜碟”:不选最贵的,只选最对的。

林永健这篇文章金句满屏飞,最戳人的是这句:“观众不是厌弃长剧,是厌弃又长又烂的剧;也不是只爱短剧,是爱短剧里那种不啰嗦、够真实的爽劲儿。”

这话和《人民日报》今年7月的文章撞了思路——当时那篇文章就说,微短剧靠“快准狠”抢市场时,长剧也凭“稳扎稳打有亮点”证明:长剧的生命力不在猛火炒的热闹,而在慢火炖的入心。

编剧赵冬苓今年3月也在《人民日报》里说过类似的话:“参差多态才是好看的艺术世界。”就像小说分长短中篇,影视剧也该有不同类型、不同主题,各有各的表达。

林永健还专门提了制片人:作为作品的“总掌勺人”,不能光会抠门省钱,得懂怎么把钱花在刀刃上。

他建议钱要花在刀刃上:花在剧本上,请好编剧,给足创作时间;花在制作上,实景搭建、服化道往精致了做;花在“看不见的地方”,给主创留够围读剧本、排练和体验生活的时间。

题材选择上,他劝制片人:“别死盯着‘爆款配方’,得去找‘下一道新菜’。”还戳穿行业陋习:“什么火就一窝蜂跟风抄,太没出息。”

林永健这篇文章直接在业内炸了锅。有制片人在社交平台感慨:“现在影视圈哪儿是什么导演或制片人中心制?分明是‘流量说了算’。”

影视创作不是流水线造零件,不能只靠数据和流量撑着。林永健文末点透了创作的本质:“拍的不只是戏,是时代,是老百姓的日子,是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来源:豆棚聊个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