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与前面分析的城市逻辑相似,成都楼市的“震荡”也主要源于 “规划概念透支”、“供应量过大”以及“配套落地迟缓” 所带来的价值回调。在市场上行期,这些区域涨幅可能领先;但在市场下行或平稳期,它们的价格支撑也最弱,波动最为明显。
与前面分析的城市逻辑相似,成都楼市的“震荡”也主要源于 “规划概念透支”、“供应量过大”以及“配套落地迟缓” 所带来的价值回调。在市场上行期,这些区域涨幅可能领先;但在市场下行或平稳期,它们的价格支撑也最弱,波动最为明显。
以下是成都最容易出现价格波动(震荡)的几类区域:
1. 概念炒作过热、位置偏远的远郊板块(风险最高,波动最大)
这类区域在规划利好出台时,吸引了大量投资客,房价被迅速推高。但当市场退潮、配套落地不及预期时,价格泡沫最先破裂。
视高片区(眉山市,属天府新区眉山区域):
上涨期(2017-2018): 凭借“天府新区”和“成都南拓”的超级概念,打着“成都下一站”的旗号,吸引了大量成都外溢投资客。房价从三四千元一路飙升至一万三四千元,创造了“神话”。
震荡/回调期(2019年至今): 随着成都楼市降温、严格的限购政策(视高不限购反而成了劣势),以及最重要的——其行政归属不属于成都,导致产业和人口导入远不及预期。配套缺失、通勤距离过长的问题暴露无遗。房价经历了断崖式下跌,目前价格较高点已腰斩有余,是成都周边最典型的“价值崩塌区”,大量投资客被深度套牢。
东部新区(部分区域):
特点: 作为成都未来的“双核”之一,国家级战略,规划级别极高(天府国际机场、未来科技城)。
波动原因: 这是一个需要极度谨慎区分的区域。东部新区的核心启动区(如三岔湖TOD、未来科技城)有实质性投入,但发展周期会非常长(10-20年)。而新区范围内更偏远的乡镇,则纯粹是概念炒作。当前,整个东部新区都处于“投入期”,二手房市场极不成熟,流动性差,价格完全依赖预期支撑,波动风险极大。 自住客户目前基本无法入住。
黄龙溪、牧马山等别墅/文旅板块:
特点: 主打低密度和生态环境。
波动原因: 这类产品受众面非常窄,流动性极差。在市场下行期,其价格跌幅远大于普通住宅,且非常难以变现。
2. 供应量巨大、同质化严重的新兴居住区
这类区域位于成都的限购圈层内,但因为有大量可开发土地,导致新房集中供应,内部竞争激烈,价格战频发。
行政学院TOD-青龙湖板块(龙泉驿区):
上涨期: 凭借地铁2号线、行政学院TOD综合开发概念和青龙湖生态资源,房价一度高企。
震荡期: 区域内在售和待售项目众多,产品同质化严重。当市场转冷,开发商为了去化,不得不采取降价策略,导致新房价格体系混乱,并严重冲击了二手房市场的信心和价格。
怡心湖板块(双流区):
特点: 对标“锦城湖”,规划为产城湖一体化的高端板块。
波动原因: 虽然规划美好,但实际建设进度和产业导入速度存在疑问。同时,板块内楼盘供应集中,与相邻的锦江生态带等板块存在直接竞争。其房价在冲高后,已出现上涨乏力甚至回调的压力。
郫都区(郫筒、犀浦外延)、新都区(大丰外延)等:
特点: 是成都西北和北面传统的刚需外溢区域。
波动原因: 土地和新房供应持续不断,导致市场长期处于买方市场。这些区域缺乏高能级的产业和顶级配套支撑,对主城依赖度高,房价抗波动能力较弱。
3. 主城区内部分“老破小”及“学区属性不确定”的房产
青羊、锦江区的部分老旧小区:
上涨期: 凭借“青羊二区”、“锦江二区”等顶级学区资源,即使房子破旧,房价也极其坚挺。
震荡期: 与全国趋势一致,在“教师交流轮岗”、“多校划片”等教育均衡化政策的预期下,顶级学区的“学位”价值正在被重估。这类房产的价格根基一旦动摇,可能面临巨大的回调风险。
相对抗跌、价值稳固的核心区(作为对比)
理解了哪些区域震荡大,也就明白了成都楼市的“压舱石”在哪里:
高新南区(金融城、大源西): 成都的产业和财富中心,聚集了大量高收入人群,需求坚实,配套顶级,是成都楼市的“硬通货”和价格天花板。
天府新区中央商务区(天府公园西/东): 虽然同属新区,但这里是天府新区的“核心区”,有省级、市级资源的持续投入,城市界面新,规划能级高,是高端改善客群的首选地之一,抗跌性较强。
主城核心区(攀成钢、浣花溪、三圣乡等): 土地稀缺,生活便利性无可替代,拥有成熟的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价格非常稳定。
成熟的改善板块(如武侯新城南区、锦江生态带成熟区域): 城市界面好,品牌开发商聚集,居住氛围浓厚,主要以自住改善需求为主,价格支撑力较好。
总结与建议
当前成都房价“大幅震荡”最典型的区域,首推完全依靠概念炒作且不属于成都行政范围的视高。而东部新区、部分供应量过大的近郊板块则存在较高的潜在波动风险。
给您的建议:
1. 坚决回避“飞地”房产: 行政归属不属于成都的区域(如视高),无论概念多好,都要极度谨慎。房产的价值最终要依托于城市的公共服务和产业基础。
2. 区分“核心区”与“概念区”: 对于东部新区这类国家级战略,要聚焦其真正的核心启动区,并做好长期持有的准备。对于外围乡镇概念,保持警惕。
3. 关注真实供需: 在成都“双核”发展模式下,要研究每个板块的土地供应量和未来几年的新房上市量。避免进入供应量过大的“红海”区域。
4. 用自住眼光衡量价值: 在“房住不炒”的总基调下,用自住的需求(通勤、教育、商业、环境)去衡量一个板块的价值,通常不会出错。拥有坚实产业和人口支撑的核心资产,永远是 safest choice。
总而言之,成都楼市正在经历深刻的分化。在做出决策前,请务必深入了解目标区域的行政归属、规划落地情况、产业人口导入以及真实的二手房流动性,避免在震荡中成为“接盘侠”。
来源:高冷饺子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