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女演员“石榴姐”在景区打工?她不是落魄,是摸清了娱乐本质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5 16:49 1

摘要:当62岁的“石榴姐”苑琼丹穿着戏服,在广东某情景区带游客唱粤语老歌时,你以为这是“落魄”?不,这是一批老戏骨干脆利落地跳出传统影视圈、直接杀向新兴经济战场的真实写照。

娱乐圈正在经历一场你看不懂的变革。

当62岁的“石榴姐”苑琼丹穿着戏服,在广东某情景区带游客唱粤语老歌时,你以为这是“落魄”?不,这是一批老戏骨干脆利落地跳出传统影视圈、直接杀向新兴经济战场的真实写照。

说白了,这不是在“打工”,而是精准拿捏时代变化下的新一轮“饭圈经济”。

一:事件还原,风光背后另有逻辑

2024年国庆长假,苑琼丹、温兆伦、江华、林俊贤等港星齐齐现身景区“营业”:

穿正装,唱老歌;穿戏服,摆造型;和游客互动合影,甚至开起直播。

苑琼丹直言,早在2023年底就决定转型做直播带货,而不是继续演戏。她的一句话极具代表性:

“演员太被动,直播让我找回主动权。”

听上去像是洒脱的转型,其实这背后,有着整个演艺产业结构性调整的信号。

二:从主角沦为“工具人”,演员不得不退场

娱乐行业的原始逻辑早就变了。

今天的大多数影视剧早已不是“内容为王”,而是“流量绑定+平台算法+资本运作”的商业游戏,给老牌艺人留的空间越来越小。

苑琼丹也坦诚表示:

“我只是配角,很多事情轮不到我主导。”

更扎心的是她的另一番话:现在的拍摄拼的是“快、省、卷”,拍一部戏的日程可以压缩到连作品质量都顾不了,人被当作应付上线时间的“工具”。

所以,你会发现:

寇振海在“大上海迪厅”又唱又跳;马景涛穿厚戏服中暑还接着演;罗家英重复饰演“唐僧”几十年不嫌腻;郑国霖这一年玩“帝王扮演”玩疯了。

说是“打工”,其实是他们主动跑到用户最密集、人流最大的场景里去,要流量、要曝光,也攒收入。

三:景区经济+情怀杀,才是这群老戏骨的新战场

在我看来,传统娱乐圈不再适配这些演员的年龄与定位,但文旅、短视频、直播等新兴赛道,恰好需要他们的“情怀杀能力”——

剧不火了,角色还活着。

你在荧幕上演了“李世民”“黑豹子”“石榴姐”,这些经典角色早已固化进一代人的记忆。

这时候,只需要穿上一身熟悉的“战袍”,站在景区一角,唱上一句“随缘”,就会引发无数共鸣和关注。

这,就是“记忆变现”。

这帮老戏骨不是被动参与,是识破了“流量本质”的狠角色。比起坐等机会,他们更懂得跑到C端、跑到用户需求的“井口”去掘金。

四:“景区明星”不是笑话,是下一个商业模板

别再笑这些演员“落寞”了,现在的“景区营业”其实是精准变现的一种新模式:

成本低:景区出场费+自带戏服+几小时营业;风险小:不靠投资、不拼收视率,合影为主;回报稳:日均几千到几万元进账,再带点私货(直播卖点东西)直接双赢。

这让我想起一个更残酷的问题:

一个顶级演员,在剧组耗时3个月,却可能挣不过他在景区“打工”3天来得畅快。

娱乐圈的金字塔已经碎片化。说句不客气的,现在是你有故事、还能亲自上场的艺人,才能活下去。

那些原地等“剧本杀”、等“天降编剧”的演员,早就被淘汰了。

五:这种转型说明什么?更大范围的“供需错位”

别小看这批港星测试的“新赛道”。在我看来,这恰好映射出一个更宏观的结构性问题:中国文娱内容创作市场,正在出现两种供需错位:

1.大制作剧集“人浮于事”:资源集中头部、新演员内卷严重、不惜堆砌流量拼输赢。
2. 中老年市场“需求空白”:观众想看熟脸、需要情怀,但平台、编剧不给机会。

那怎么办?——艺人跳出系统,自建场景。

景区成了自立门户的“秀场”;直播变成捡漏红利的“狂欢”;短视频是记忆经济的发动机。

这让我想到一个判断:以后演员的商业价值不再由“影视作品”决定,而是他/她在各种“消费场景”中所能引发的用户互动能力。

简单说,以前是演戏挣钱,现在是“演你记忆中的角色”能挣钱。

六:中国市场需要更包容的多元艺人价值体系

从国家层面来说,我们应当看到这类“消费娱乐化”背后藏着核心逻辑:这是一种富有人文情怀的“服务输出”。

别忘了,景区的“流动演出”,配合文旅,是在做中国式叙事的活化解读。

苑琼丹、温兆伦、江华、罗家英们,再一次把上世纪中国香港文艺输出的黄金年代带回了民众视野。对当代青年来说,这甚至起到了文化记忆补全的作用。

因此,我不认为他们是“边缘化”,而是以另一种方式继续担当内容传播的使命。

未来,如果我们的影视创作系统、文旅平台、地方政府能更系统地整合资源,把这些“有记忆力”的艺人引导到合适的位置去,我们或许能看到更多:

文旅项目由“情怀+演艺+短视频+带货 变现模式”构成的新生态。

这是一种百姓乐见,市场认同,艺人舒展的新路线,值得系统研究与战略推广。

总的来说,苑琼丹不是在“打工”,而是在用她的阅历和流量去开拓属于这个时代的另类舞台。

这些年,谁都知道明星赚钱难了。但真正敢把平台算法玩明白,把粉丝思维转换成游客留存的人,其实屈指可数。

我反而更敬佩这些老戏骨。他们没靠炒作、没卖惨、没搞对立,而是用自身价值去拥抱用户。故事说回自己,但眼光盯住了平台和变局。

现在的舞台不只有摄影棚,还有直播间和景区;

现在的演技不只是哭戏,更包括“你看见我,就想起当年的自己”。

这盘棋,不一定是结局,也可能是文娱产业的新开局。

来源:娱圈里的猹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