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河南一直以“粮仓”的美誉闻名遐迩。然而,2025年这场突如其来的雨灾,却如同一记沉重的铁锤,狠狠砸向了这片孕育希望的土地,让秋收时节原本的喜悦被愁云惨雾所笼罩。
雨灾侵袭下,“粮仓河南”农民的未来之思
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河南一直以“粮仓”的美誉闻名遐迩。然而,2025年这场突如其来的雨灾,却如同一记沉重的铁锤,狠狠砸向了这片孕育希望的土地,让秋收时节原本的喜悦被愁云惨雾所笼罩。
这场雨仿佛是被谁打开了闸门,淅淅沥沥下了许久。地里的玉米,那原本饱满金黄的棒子,如今已有了发霉的迹象,一个个像是被病魔侵蚀的孩子,失去了往日的生机。而地表的湿度高得离谱,一脚踩下去,泥巴能没过脚踝,这样的状况,让收割机器根本无法下地作业。若要进行人工抢收,那真是一场与时间赛跑、与雨水抢夺粮食的艰难战斗。
和朋友们相聚时,大家聊来聊去,话题总是围绕着今年的玉米收成。有人抱怨玉米收成少得可怜,而且还不好收;有人吐槽玉米价格低得离谱,还不好卖。我家算是比较幸运的,在国庆前瞅准了时间下地抢收。当时玉米棒的收购价格是5毛钱一斤。因为是节前,还没到玉米抢收的高峰,收粮食的人也没查得那么仔细,几乎是有多少收多少。我们家1亩7分地,抢收了2500斤玉米棒,算下来收入1250元,平均亩产大约735元。
然而,好景不长。国庆节第二天到第三天,雨停的那短暂间歇,成了抢收的高峰时期。部分玉米棒收购点的收购价格涨到了5毛2 - 5毛3。可连续几天的雨水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玉米发霉的比例大幅提高。到了假期后半段,各收购点都积攒了大量玉米棒。雨水还在不停地下,玉米棒的湿度居高不下,发霉的情况也越来越多。那些没有烘干机的收购点,开始先是有筛选、控量地收,后来干脆暂时不收了。收玉米的人少了,而湿度高又掺着发霉的玉米,根本不能及时晾干,只能不断积攒。玉米棒的收购价也从刚涨上来的峰值5毛3,一路跌至4毛7 - 4毛8。其实,价格下跌还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要跑上好几个村子才能把玉米卖出去。
抢收的艰难,主要源于这连续的阴雨,它就像一道天然的物理隔绝带,把人们和玉米地隔开了。如果要下地抢收,只有两种选择。第一种是靠人工纯劳动力,可地是湿的,遇上地势较低的地方,甚至还积着水,你得蹚着水和泥,一个棒子一个棒子地掰。地少的人家,往往家里人口也少;地多的,有10亩、20亩,却不能保证家里的劳动力都能请得到假回来帮忙。而且近年来机械化普及,年轻人早已习惯了轻松便捷的生活方式,很难适应这种在雨天集中、大量又要抢时间的劳动。所以,在地里劳作的,多数是年长的人,这已经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第二种选择是把拖拉机轮胎换上履带,以此来抵抗泥地的淤陷。虽然这种方法在抢收上可行,但也要接受机械化设备强行对抗淤陷带来的副作用。那一道道20 - 30公分深的车辙,就像一道道伤疤,刻在土地上。且不说暴力碾压后的土地难看与否,后续麦播时,翻地也要多花不少功夫。而且靠机械抢收,一亩地的费用就要100左右。算上之前买种子、两轮施肥、浇水、打农药等等的成本,不计入人工,每亩地的投入都已接近400元。几个朋友碰了个均数,今年玉米亩产收入均在700元 - 800元左右,而去年的收入还维持在1300 - 1400元,收入折损了40% - 50%。抛去投入,今年的亩产收入仅300多元左右。玉米从育苗到收获,两季6个月,180天,算下来今年的收成亩产每天不足两元。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现在地里干活的大多是年长的人。这连绵的阴雨,真的是伤透了农民的心。
在科技日新月异、时代不断进步的今天,机械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人力。可为什么就没有人、没有相关的力量,在这雨季来临之前给出指引,做好防范措施呢?为什么不能让种子有更强的抵抗不可抗力的能力,让农民有更好的保障,确保粒粒粮食都能进仓呢?
现实的情况是,年长的农民种不动了,但又丢不掉土地,毕竟那是他们一辈子的寄托,是他们的根,所以不舍得放弃;而年轻的农民种不起,觉得划不来,从投入产出比来看,种地实在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所以不能去种。
河南作为全国的粮仓、农业大省,一年种两季庄稼。说起知名的作物,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小麦。就拿近处来说,延津小麦已有“中国第一麦”的美称,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等重磅媒体多次对其进行宣传报道,它还是国酒茅台的原料生产基地。河南也有水稻,原阳大米口感软糯,十分好吃。但在全国范围内,说起大米,大家首先想到的还是东北大米。近年来,借着自媒体的兴起,东北五常大米的关注度极高,名声尤其抢眼。而到了秋收时节,玉米在河南的种植范围最广,可河南玉米却鲜有亮点。河南人尤爱的那口玉米糊糊“湖涂”,始终没能走出河南,连本地的年轻人、小娃娃也慢慢地开始没那么爱喝了。玉米的最终去处,做饲料用的占比逐年走高。因为没有知名的种类,所以也就没有高收益的相关产业。
董宇辉说“谷贱伤农”,本意正在于此。一方面,农民辛苦付出,从播种到施肥,从除草到收割,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可最终的收获却与付出不成正比;另一方面,这种不成正比的结果导致年轻人纷纷出走农村,去城市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种地这件事,在自己种和转租出去之间被反复衡量。有些有头脑的农民转种果木,可却要面临诸多问题。一方面,树木长高后会影响临地的合理光照,从而招来邻居的骂名;另一方面,地方偶尔会曲解文件要义,硬要实行退林还耕,让这些农民面临风险。
老老实实种地吧,虽然趋势上是向机械化种植发展,但这也带来了隐形成本。农民们左思右想,其实政策是利民的,转租土地看似是最为合适的选择。大势所趋,要想保证土地产值,政府就会补贴那些想种地的人进行大范围承包,形成规模后就能享受补贴。于是催生了小部分包地的人,他们自买机械,靠机械减少人力投入,拿补贴实现种植变现。可大部分农民呢?种地,成了一件必须仔细衡量利弊的事。土地,在能否实现机械化的考量后,被挑三拣四。那些小块的、不成规模的土地,变成了难啃的骨头,最后丢给了年长的、未必种得动地的老人。
机械化必然是农业发展的趋势,规模化也是时代进步的标志。这一切都在试图解开一个现实困局:不想种地的年轻人和不舍得不种地、不种地就无事可做的老人的矛盾。村子的入口,贴着“家家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标语,这好像在暗示着一个农民的责任和义务。可是,多希望这可以是对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汗水和付出的最好回报,是他们最终能换回的正确答案。
再回头看看新媒体里一场场的助农活动,它们又真正能助力到每一个农民,让他们实现真正的有地可种、有钱可挣吗?我们期待着,在未来的日子里,河南这片“粮仓”能重新焕发生机,农民们能真正迎来丰收的喜悦,他们的未来能充满希望。
来源:纪录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