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的大学课堂,已经不再像高等学府的课堂。越来越多的大学老师,都在感叹自己——“像是在带一群小朋友。”
说大学像幼儿园是侮辱幼儿园,大学生远不如幼儿园小朋友
大学老师,越来越像“幼儿园阿姨”
现在的大学课堂,已经不再像高等学府的课堂。
越来越多的大学老师,都在感叹自己——“像是在带一群小朋友。”
老师在讲台上拼命讲,学生在台下拼命滑手机;
老师布置作业,学生说“太焦虑”;
老师提醒迟到,学生说“我最近状态不好”;
老师要求到课,学生说“我抑郁”;
老师稍微严厉一点,学生就说“我被冒犯了”。
于是,大学老师被迫变成了情绪安抚员、心理辅导员、课堂哄娃员。
有的老师甚至开玩笑说:“现在带大学生,和带幼儿园班没什么两样,只不过幼儿园小朋友更听话,大学生不如幼儿园的小朋友。”
幼儿园小朋友“难教”,但他们还有进步心
幼儿园的小朋友确实认知有限,他们不知道世界有多大,也不懂社会规则,
但他们有一颗想长大的心。
他们会因为老师的表扬而努力画得更好、写得更整齐;
他们会因为集体的活动而想表现得更积极。
哪怕是闹脾气的小孩,哄两句、讲道理,他们也会努力去改变。
可现在的大学生呢?
他们什么都懂,但什么都不想做。
“手机自由”成了大学生的“精神鸦片”
大学课堂上最常见的景象,就是低头的课堂。
老师在讲马克思、讲科研、讲人生规划,学生却在刷短视频、逛小红书、看游戏直播。
有人说,这一代学生太自由了。
但这不是自由,而是被算法“圈养”的娱乐依赖。
他们在信息洪流中“自我消解”,
他们用“放空”对抗焦虑,
他们在“我抑郁了”“我需要疗愈”的自我暗示中,彻底与现实脱钩。
“我抑郁了”成了万能挡箭牌
老师想管学生,学生一句“我心理状态不好”,
整个教学系统立刻进入“防风险模式”:
——不能批评,不能点名,不能催促,不能太严。
因为你不知道,这个学生是真的情绪问题,还是用“心理健康”做盾牌。
但你一旦触碰到学生的“敏感点”,他可能真的会“想不开”,
于是老师只能退后、再退后。
久而久之,大学课堂成了**“温柔陷阱”**:
没有要求、没有标准、没有责任,只有“尊重感受”和“不要压力”。
大学不再是高等教育,而成了情绪收容所
大学本应是青年人思想与能力成长的阶段,
但现在的校园,却越来越像一个情绪避风港。
学生在这里不学习、不探索,只是“躲避社会、逃避竞争”;
他们用“考研”“考公”延长舒适区的时间;
他们口口声声说“我要成为社会精英”,
却在最该自我打磨的岁月里,拒绝一切成长的痛感。
教育的悲哀,不在学生堕落,而在标准坍塌
真正可怕的,不是学生玩手机、逃课、划水,
而是全社会开始默认这很正常。
老师被要求“理解学生”;
家长被告知“不要施压”;
学校被提醒“要关注情绪”。
结果是:谁都不敢管,谁都不愿教。
大学成了“平静的养老院”,老师像“幼儿园阿姨”,
而学生却连“幼儿园小朋友的上进心”都失去了。
成年人标准,必须回归大学
大学不是心理诊所,更不是情绪疗愈营。
大学应该是让人学会承担、学会奋斗、学会面对现实的地方。
如果一个大学生连上课听讲、作业完成、生活自理都做不到,
那无论他读多少年书,也只是一个情绪成熟度停留在幼儿园的成年人。
教育的温度,不是无底线地包容;
教育的尊严,来自于要求与责任。
来源:抽烟不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