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关键词,读懂德州如何打好这场秋粮“守护战”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5 15:03 1

摘要:十月的德州,鲁西北平原上本该是玉米满仓的图景。然而,连续的阴雨天气打乱了秋收节奏:田间积水漫过田埂,常规收割机“寸步难行”,农户院中刚收获的玉米凝满水汽,部分籽粒面临霉变风险。一场关乎收成的秋粮“守护战”,在德州大地紧急打响。

十月的德州,鲁西北平原上本该是玉米满仓的图景。然而,连续的阴雨天气打乱了秋收节奏:田间积水漫过田埂,常规收割机“寸步难行”,农户院中刚收获的玉米凝满水汽,部分籽粒面临霉变风险。一场关乎收成的秋粮“守护战”,在德州大地紧急打响。

“下了十来天的雨,‘棒子’都快生芽了,整宿睡不着觉!”陵城区徽王庄镇西刘村村民刘建强看着自家40亩地的玉米,语气里满是焦急。他的担忧,是德州数万农户的共同心声。

紧急时刻,一场政企民协同的秋粮守护行动,在德州全面展开:市委书记带队赴一线调研调度,农业农村、应急、气象等部门建立工作会商机制,出台应急预案与技术指导意见,从“抢收、烘干、晾晒、销售”四环节打出组合拳,将保障措施精准送抵田间地头。

关键词一:抢收

改装农机破困局,跨区调度增底气

“多亏合作社改装了收割机,政府又帮着协调跨区农机,不然这玉米真要烂在地里了!”10月12日,临邑县林子镇苗甫庵村的玉米地里,看着华辉合作社的四驱收割机在田间穿梭,农户们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为应对湿滑地块,华辉合作社自主研发调试,成功将原本的收割机前驱、后驱升级为四驱,极大地提升了作业效率。

面对雨后抢收难题,宁津县迅速构建“机械主力+人工补位”的抢收体系:一方面由农业农村部门对接跨区农机队伍,精准调配32台履带式收割机,优先服务积水严重的地块,每台机器配备2名农机手轮班作业,单日最高收割面积达220亩;另一方面组织700余支志愿服务队,吸纳党员干部、返乡青年、种粮大户等,采取“分组包片”模式,重点帮扶孤寡老人、残疾人等无劳力家庭。

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德州构建起“本地储备+跨区调配”的农机保障网。截至目前,全市已检修农机具25万台(套),储备大中型拖拉机1.4万余台、履带式收获机械237台;市供销社系统额外从周边省份调配620台玉米联合收割机、42台专用履带收割机支援抢收,13部机收服务热线24小时在线,农户一个电话就能联系到农机。

天衢新区赵虎镇马庄村的玉米田曾被积水“围困”,党员干部得知情况后,当即联系挖掘机,带领村民冒雨开挖排水沟。“政府给设备,党员带头干,咱老百姓跟着上,3个小时就把水排出去了!”村民王建国踩着刚退去积水的田埂,看着开进地里的收割机,语气里满是感激。

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的政企民齐心协作,才让农田解了“围困之急”。

关键词二:烘干

分类收购不拒收,流动服务暖民心

“价格也合适,我这八九万斤玉米全拉过来了。要是没这个烘干点,在家里放着全得生芽!”在陵城区边临镇粮食烘干服务点,刘建强看着自家的玉米被一一过秤、收储,悬了半个多月的心终于落了地。

与传统烘干点不同,这里最让农户安心的是“不拒收”原则。无论是籽粒饱满的优质玉米,还是发了芽、有霉变迹象的玉米,都能被接收,再根据品质分类处置。“我们有4个立体仓,总仓容8000吨,日烘干能力能达到500吨。”烘干服务点负责人李万岭说,优质玉米会对接饲料厂,发芽玉米则联系有专项需求的加工企业,从根本上解决农户“卖粮难”。

为了让农户快速找到烘干点,德州市农业农村局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了218个烘干中心(点)的地址、联系方式和烘干能力;市供销社系统的67台(套)烘干设施也24小时运转,日烘干量超1万吨,确保湿粮“应收尽收、应烘尽烘”。

针对偏远村庄农户运输不便的问题,德州各地还拿出了“定制化方案”:武城县调配可移动烘干机,直接开进村里提供服务,烘干成本比农户自行运输降低一半;临邑县协调工业企业,将闲置的工业烘干设备转用于农业,实现24小时不间断烘干;夏津县供销社联合当地合作社打造“粮食银行”,农户把湿粮存进合作社,由企业负责烘干、储存,等市场价合适了再销售,“存粮像存钱一样方便”。

一系列妙招实招,实现政府搭台、企业运营、农户受益。

关键词三:晾晒

共享场地扩空间,政企联动稳销路

“以前晒粮只能占公路,又危险又怕下雨。现在合作社院子能晒粮,踏实多了!”10月14日,庆云县一村农户张大叔蹲在合作社的晾晒场上,翻着金灿灿的玉米,脸上满是笑容。

为破解“晾晒难”,德州发起“场地共享”倡议:全市各级机关敞开大院,企业开放厂房,合作社腾出晒场,累计开放晾晒场地14338处。其中,市供销社系统动员67处为农服务中心和167个基层社,盘活闲置厂房、仓库等资源,设立临时晾晒场地13万余平方米;同时腾空23万余吨仓容,联系收储企业开展湿粮收购,让农户“晒得放心、存得安心”。

在销售端,德州的农业产业链优势进一步凸显。乐陵星光糖业是全国知名的粮食加工企业,今年秋收期间,企业按市场价敞开收购湿玉米,还提供烘干、脱粒一条龙服务,日处理能力达5000吨,“农户拉来湿粮,当场就能结算,不压价、不拖欠”。市供销社腾空23万吨仓容,构建起“加工企业+储备库+合作社”的多元收购体系。

“政府帮我们找销路,湿粮当场结算,不压价!”临邑县农户的感慨,道出了农业大市对种粮农户的保障力度。

关键词四:服务

党群同心强保障,科技赋能提效率

面对这场秋收“大考”所带来的问题,德州各级各部门“火力全开”,助力粮食颗粒归仓。

“要不是他们来帮忙,我这2亩玉米真不知道咋办!”禹城市安仁镇的村民李大爷笑着说。安仁镇俭刘村20多人的锣鼓队化身志愿服务队,队员涵盖老党员、返乡青年,已经帮助农户抢收玉米20余亩,烘干潮粮2000余斤,3户困难家庭在他们的帮助下完成了秋收。

这样的场景在德州随处可见:临邑县成立12个“三秋”生产工作帮包指导组下沉一线,为秋收提供技术、机械、人力全方位保障;平原县统一调度原有的2238套收割设备以及新购入的76台履带式收割机,做好窗口期玉米抢收工作……

科技,也成为这场秋粮“守护战”的“硬核支撑”。气象部门每日发布秋收气象专报,指导农户避雨抢收;农业部门印发技术手册,推广晚播小麦“四补”技术;各地发布“烘干地图”,农户扫码即可找到最近服务点。省、市财政还安排专项补助,支持玉米烘干与抢收作业,平原县18家烘干点已享受到农业电价优惠。

这场与时间赛跑的“保卫战”中,从改装农机的技术突破到分类收购的民生温度,从党员干部的冲锋在前到供销系统的资源统筹,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秋粮“守护战”中,德州用全链条保障、全方位服务,把实事办进了农户心坎里,以实际行动扛稳了粮食安全的“德州担当”。

来源:耳匋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