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长九尺”的关羽,放在如今有多高?汉墓出土的汉尺揭晓答案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5 16:22 1

摘要: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 方丈编辑| 幸运初审| 天坛

文| 方丈

编辑| 幸运

初审| 天坛

翻开《三国演义》,关羽那威风凛凛的形象总让人过目难忘。

书里说他"身长九尺,髯长二尺",手持青龙偃月刀,骑着赤兔马,简直就是战神的模样。

九尺到底是多高呢?有人说他跟姚明差不多,也有人觉得可能就一米七八的样子。

上世纪七十年代,洛阳一座汉墓的发掘让这个争论有了答案,考古人员从墓里挖出了一把完整的汉代尺子。

这把穿越两千年的尺子,能告诉我们关二爷的真实身高吗?

现在咱们说身高,拿米尺一量就完事了,全国统一标准。

古代可不是这么回事。

春秋战国那会儿,天下分成好几个国家,每个国家的"一尺"长度都不一样。

齐国人说的一尺,到了楚国可能就变成八寸或者一尺二寸,乱得很。

做生意的商人最头疼这个,拿着自己国家的尺子到别国去量布匹,经常算不清账。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觉得这样下去不行,就下令把度量衡全部统一起来。

从那以后,朝廷铸造标准的尺子,发到各地去用。

这个制度听起来挺好,实际执行起来问题还是不少。

改朝换代之后,新皇帝上台,往往会重新制定标准。

汉朝有汉朝的尺寸,唐朝又改了一套,宋朝再改一遍。

几百年下来,"一尺"这个概念变来变去,跟物价似的不停涨。

商朝时期的尺子特别短,一尺只有十七厘米左右。

要是按这个标准算,关羽九尺就是一米五三,这身高放现在连当兵的标准都够呛,更别说在战场上叱咤风云了。

明显不合理。

到了汉代,情况就不一样了,一尺的长度涨到了二十三到二十四厘米之间。

再往后看,宋朝的尺子更长,一尺能到三十厘米。

如果《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用的是宋代标准来写关羽身高,那关二爷就得有两米七往上了,这就太夸张了,都快赶上现代NBA中锋了。

1974年,洛阳一个建筑工地施工的时候,挖掘机突然碰到了硬东西。

工人们停下来一看,发现地下有一座古墓。

考古队赶到现场,经过仔细勘察,确定这是一座东汉时期的墓葬,距今差不多有一千九百年的历史。

墓里的陪葬品不算特别丰富,但有一件东西引起了专家们的极大兴趣——一把保存完好的骨尺。

这把尺子是用动物骨头磨制而成的,虽然埋在地下快两千年,表面已经发黄发黑,尺身上的刻度却还清晰可见。

专家们小心翼翼地把它清理出来,拿到实验室进行测量。

结果显示,这把汉尺全长二十三点一厘米。

这个数据非常重要,因为它不是从史书上推算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的汉代实物,最有说服力。

有了这把尺子做标准,很多历史谜题就能解开了。

史书上记载的人物身高、建筑尺寸、布匹长度,都可以换算成现代的厘米数。

关羽的身高问题,也就有了科学依据。

九尺乘以二十三点一厘米,等于两百零七点九厘米,约等于两米零八。

这个身高放在现在,绝对算得上人高马大,走在大街上回头率百分之百。

两米零八是个什么概念呢?咱们可以对比一下《三国演义》里其他人物的身高。

诸葛亮在书里的描述是"身长八尺",按照汉尺换算就是一米八五左右。

诸葛亮这身高在现代也不矮了,妥妥的模特身材。

刘备的记载是"身长七尺五寸",换算下来大概一米七三到一米七五之间,这个高度在古代算是中等偏上。

关羽比刘备高了三十多厘米,站在一起对比相当明显。

古代战争讲究气势,将军的体型往往能影响士气。

关羽往战场上一站,手里的青龙偃月刀据说有八十二斤重,这么高的个子挥舞起来,光看着就让对手腿软。

史书上说他"美须髯",胡子又长又漂亮,配上这身高,威严感直接拉满。

有人可能会问,古代人不是普遍比较矮吗?怎么会有这么高的人?这个想法其实不完全对。

古代确实平均身高比现代人低一些,主要是营养条件跟不上,普通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自然长不高。

贵族和将军就不一样了,他们从小吃得好,还有条件练武健身,出几个高个子很正常。

孔子就是个例子,史书记载他"长九尺有六寸",换算下来接近一米九。

古代确实存在身材高大的人,只是比例比现在少得多。

《三国演义》虽然是小说,罗贯中写这本书的时候可下了不少功夫。

他生活在元末明初,那个年代的文人都要读《三国志》这样的正史,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基本的了解。

书里写关羽身长九尺,不是他随便编的,而是有史料依据的。

陈寿写的《三国志》里,关羽确实被描述为"雄壮威武"。

民间传说更是把关羽神化,说他身高体壮,力大无穷。

罗贯中写其他人物的身高也很讲究。

刘备、诸葛亮、张飞这些主要角色的身高记载,跟正史的描述基本吻合,不会离谱到哪里去。

这说明他在创作的时候,确实参考了当时能找到的历史资料,不是瞎编乱造。

当时明代使用的尺子长度跟汉代不一样,罗贯中写"九尺"的时候,心里想的可能是明代的尺寸,但他记载的数字本身是按汉代标准来的。

这就造成一个有趣的现象:用明代尺子量出来的关羽会更高,但用汉代尺子量才符合历史真实。

小说里还有很多细节能看出罗贯中的严谨。

关羽的兵器青龙偃月刀重八十二斤,这个重量按照汉代的斤两换算,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二十公斤左右。

一个两米多高的壮汉,挥舞二十公斤的长柄武器,虽然费力但确实做得到。

如果关羽只有一米七,拿这么重的武器根本耍不动。

这些细节互相印证,让人物形象更加可信。

关羽的身高虽然重要,但真正让他流芳百世的,还是他的所作所为。

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家喻户晓,为了找到刘备,他一个人带着两位嫂子,连过五座关卡,斩杀六名大将,这份勇气和忠诚让人敬佩。

千里走单骑更是体现了他的义气,明明在曹操那里享尽荣华富贵,却因为对刘备的承诺,毅然离开。

华容道义释曹操这一段,最能看出关羽的人格魅力。

他明明可以杀掉曹操,为刘备除掉最大的对手,但想到曹操当年对自己的恩情,还是放他一马。

这种知恩图报的品质,比任何武功和身高都更加珍贵。

后来败走麦城被杀,死得虽然凄凉,但他拒绝投降的气节,让敌人都肃然起敬。

民间把关羽当成财神爷来拜,看中的不是他的身高,而是他的"忠义"二字。

生意人讲究诚信,关羽对刘备的忠诚,对朋友的义气,正是商人们追求的品质。

庙里的关公像通常都是红脸长须,威风凛凛,但信众祈求的是生意兴隆、诚信经营,跟身高半点关系都没有。

洛阳那把汉尺的出土,解决的不只是关羽身高这一个问题。

很多古代建筑的尺寸、文物的规格、史书上的度量记载,都可以通过这把尺子得到准确的换算。

比如汉代的房屋进深、城墙高度、车辆宽度,以前都只能靠推测,现在有了实物标准,研究起来就精确多了。

这把尺子还证明了一件事:汉代的度量衡制度执行得相当好。

出土的其他汉代尺子,长度基本都在二十三到二十四厘米之间,误差很小。

这说明当时的工匠技术高超,朝廷管理也很到位。

统一的标准让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动变得顺畅,这对于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来说非常重要。

有了科学依据之后,很多以前的争论就没必要继续了。

关羽到底多高?两米零八。

这个答案既符合史书记载,又符合人体生理,还跟小说情节相吻合,已经足够令人信服。

那些说关羽只有一米六或者有三米高的说法,都可以放一边去了。

数字之外的启示

关羽的真实身高搞清楚了,但这件事本身给人的启发更值得思考。

历史人物的伟大,从来不是靠身高体重这些数字来衡量的。

关羽之所以成为武圣,成为被后世敬仰的英雄,靠的是他的品格和精神。

即使他只有一米七,只要做出那些忠义之举,同样会被人记住。

很多历史书上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其实都是为了烘托人物性格。

说关羽身材高大,是为了表现他的威武;说诸葛亮羽扇纶巾,是为了显示他的儒雅。

这些描写虽然基于事实,但更重要的是传达一种精神气质。

读者看到"身长九尺"这四个字,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

现代人对古人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考证数字上。

身高、体重、年龄这些数据固然重要,但更应该关注他们的思想、行为和对后世的影响。

关羽留给后人的,不是两米零八的身高记录,而是忠义二字的精神遗产。

这份遗产穿越千年,依然能够感动人心,激励人们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结语

汉墓出土的那把尺子,让关羽的身高之谜有了准确答案。

两米零八的身材,配得上他关武圣的威名,也符合史书和小说的记载。

这件事告诉我们,历史研究需要科学依据,不能光靠猜测。

不过话说回来,知道了关二爷的确切身高,并不会改变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一个人的伟大,从来都不是用尺子量出来的,而是用行动和品格赢得的。

信息来源:

《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中国计量出版社,1984年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汉墓发掘报告(1974-1975)》

陈寿著,《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中华书局,1959年

罗贯中著,《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

《中国历代度量衡考》,丘光明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

来源:麟史通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