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德国联邦机动车管理局(KBA)的一组数据在全球车市炸了锅:比亚迪当月在德国新车上牌量达到3255辆,同比暴涨2225%。
2025年9月,德国联邦机动车管理局(KBA)的一组数据在全球车市炸了锅:比亚迪当月在德国新车上牌量达到3255辆,同比暴涨2225%。
要知道去年同期,比亚迪在德国只卖出了约140辆,短短一年就翻了20多倍,市占率直接冲到1.4%——这意味着在"汽车发明国"德国,每100辆新车里就有1.4辆挂着BYD的车标。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份成绩是在其他中国车企表现疲软的背景下取得的。
同期,蔚来在德国仅售出20辆,同比下降9%;长城汽车销量69辆,同比暴跌73%。两相对比,比亚迪的爆发式增长含金量不言而喻。
比亚迪与德国市场的缘分始于2022年10月,彼时它刚进入这个被大众、宝马、奔驰垄断的市场,经销商只有6家,品牌认知度几乎为零。
但短短三年时间,它就完成了从边缘玩家到增长黑马的跨越。
时间线拉得更长些,比亚迪的增长势头愈发清晰:2025年第三季度,它在德国销量5495辆,同比增幅835%;1-9月累计销量11818辆,较2024年同期增长560%。
经销商网络更是从最初的6家扩张到120多个城市展厅,覆盖德国80%以上的人口。
慕尼黑一家展厅的销售主管透露,9月分到的200辆配额48小时就被订完,客户排队要排到年底,试驾预约更是排到了三周后。
为了加快交付,比亚迪紧急开通"中欧快线"铁路专列,从重庆到杜伊斯堡仅需18天,比海运快一倍。
德国网友的讨论更能反映真实市场热度。有车主表示,试驾完比亚迪SealU再开大众ID.4,感觉像回到了十年前,"ID.4车机卡顿、加速拖沓,BYD的OTA却像iPhone一样能连夜升级"。
还有人调侃:"BYD车标远看像宝马,近看是'BuildYourDreams',梦想成真只要4万多欧"。
在汽车工业底蕴深厚的德国,比亚迪能快速突围绝非偶然,而是精准踩中了市场痛点。
第一招,比亚迪在德国的主力车型SealU(对应国内宋PLUSEV冠军版),WLTP续航达到520公里,起步价却只要4.59万欧元,比同配置的大众ID.4便宜近6000欧元。
要知道在欧洲,这个价格差距足以影响大部分家庭用户的选择。
更关键的是产品适配性。针对德国充电桩密度不足的问题,比亚迪推出的宋PLUSDMi混动车型,亏电油耗仅4.4L/100km,完美解决了续航焦虑。
而汉EV凭借600公里续航与L2.5级智驾功能,又成功抢占了高端市场,形成了全价位覆盖。
第二招,2024年10月,比亚迪在德国还只有约25家店面,到2025年底就完成了120家网点的布局目标。
这种扩张速度背后,是比亚迪成立的全新子公司直接对接本土经销商,省去了中间环节,效率大幅提升。
第三招,比亚迪推出的8年电池质保、免费家用充电墙盒、24小时移动充电车等服务,被德国《图片报》称为"中国式的安心套餐"。在注重长期使用体验的欧洲市场,这种服务组合拳迅速建立了口碑。
第四招,2025年下半年,特斯拉ModelY后驱版突然涨价,大众ID.4又因产能问题交付延迟,比亚迪恰好在这个窗口期推出"续航+价格"双重优势的车型,成功收割了大量刚需订单。
比亚迪的爆发式增长,已经让欧洲车市的巨头们坐不住了,最直接的反应就是调整价格策略。
大众率先出手,宣布ID.4即刻官降2000欧元,还推出0息金融方案,被外界视为"正面迎击BYD"。
特斯拉的动作则有些反常,柏林工厂生产的ModelY后驱版反而提价1500欧元,马斯克在社交平台回应时坦言:"中国市场太卷,卷到欧洲来了"。
比价格战更能说明问题的是行业大佬的表态。Stellantis集团(零跑汽车母公司)CEO唐唯实直言:"如果中国EV保持这个价格和技术节奏,欧洲品牌窗口期只剩2-3年"。
这种紧迫感,足以证明比亚迪带来的冲击有多大。
从全球市场来看,比亚迪的威胁同样不容忽视。CounterpointResearch发布的报告预测,比亚迪有望在2025年以15.7%的全球市场份额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纯电动车销量冠军。
而2025年第三季度的数据已经显露端倪:比亚迪纯电车型销量达到58万辆,比特斯拉领先超过8.5万辆,连续四个季度力压对手。
其推出的超快充系统采用1000V高压架构,能实现5分钟续航400公里,充电速度远超特斯拉Supercharger(10分钟充275公里)。
比亚迪在海外的疯狂扩张,背后其实是本土市场承压后的战略转向。
2025年9月,比亚迪全球乘用车销量同比下降5.9%,公司不得不将年度目标从550万辆下调至460万辆。
就在全球销量承压的同时,海外市场却成了最强劲的增长引擎。2025年9月,比亚迪海外销量达71256辆,同比增长115%;1-9月累计海外销量697072辆,同比增幅123%,距离全年100万辆的目标仅一步之遥。
王传福在内部会议的讲话点明了其中关键:"出海是生死战,欧洲是制高点"。对比亚迪而言,欧洲市场的意义不仅是销量补充,更是品牌升级的跳板。
咨询公司Horváth的调查报告显示,比亚迪在欧洲的品牌认可度在半年内从10%升至36%,成为进步最大的中国品牌,海豚车型还被评为2024年欧洲"最值得购买汽车"。
这种战略重心的转移已经初见成效。
2025年4月,比亚迪在欧洲14国的销量达到11123辆,不仅远超特斯拉的6253辆,还在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核心市场全面领跑。在意大利,比亚迪更是以超10%的市场份额登顶新能源销量冠军。
如果说现在的增长靠产品和价格,那么比亚迪未来的竞争力则藏在三大长期布局里。
2025年9月1日,欧盟碳关税(CBAM)正式落地,中国电动车出口成本平均增加8%,约1.2万欧元/辆。
面对这一政策,比亚迪早已准备就绪:匈牙利塞格德工厂虽推迟至2026年量产,但投产后本地化率将达65%,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都能本地生产。
更关键的是,匈牙利工厂将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通过光伏屋顶实现30%的电力自给,再加上海运改铁路减少22%碳排放,车辆碳足迹可降至16吨CO₂/辆,接近欧盟基准值。
这意味着比亚迪能从根本上规避碳关税风险,还能靠"欧洲制造"标签进一步打消消费者顾虑。
在2025年慕尼黑国际车展上,比亚迪带来了兆瓦闪充技术,最高峰值充电速度达到每秒2公里,计划2026年二季度在欧洲投入200-300座闪充桩。
同时,比亚迪在匈牙利设立的欧洲总部与研发中心,正在推进智能驾驶多语言交互系统的本地化开发,适配欧洲路况和用户习惯。
从锂矿开采到电池生产,从电机、电控自研到整车制造,比亚迪的垂直整合模式在成本控制上优势明显。
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终端售价上,更让它在供应链波动中保持稳定。2025年第一季度,比亚迪研发费用超过142亿元,同比增长34%,持续的技术投入正在构建更深的竞争壁垒。
比亚迪的扩张决心已经非常清晰。其目标是2025年在欧洲卖出20万辆,其中德国占8万辆;到2030年冲进欧洲新能源市场TOP3,与大众、特斯拉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
从深圳工厂到莱茵河畔,比亚迪用一条2225%的增长曲线,正在改写"汽车发明国"的游戏规则。
比亚迪在技术、渠道、服务上的持续投入,正在让越来越多的欧洲消费者接受"中国智造"。
来源:听云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