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管是上班族,还是做生意、搞投资的,当下的日子似乎都不好过。每当夜深人静之时,你是不是也会睡不着?又在为钱的事儿闹心?
不管是上班族,还是做生意、搞投资的,当下的日子似乎都不好过。每当夜深人静之时,你是不是也会睡不着?又在为钱的事儿闹心?
我懂。真的。那种感觉就像深夜里一个人站在空旷的十字路口,四面八方都是呼啸而来的车,你不知道该往哪儿走,也不知道会不会被撞飞。每个月工资一到手,还完花呗信用卡,交完房租水电,剩下的钱,买几件衣服、吃几顿好的,就没了。看着账户里那点余额,安全感比纸还薄。这篇文章,不教你怎么一夜暴富,那是骗子干的事。我们就聊点实在的,聊聊怎么让你睡个好觉,怎么让钱这个东西,不再是你心里的魔鬼。
我有个哥们,前段时间跟我喝酒,喝到一半,一个三十多岁的大老爷们,眼圈红了。
他说,感觉自己活得像个笑话。每天累死累活,通勤来回三个小时,在公司被老板当孙子训,回到家还得笑嘻嘻地哄老婆孩子。就这么点工资,一分钱不敢乱花,孩子报个兴趣班都得咬咬牙。
最让他破防的,是刷手机。刷到个以前的同学,人家环游世界了。刷到个网红,又提了辆玛莎拉蒂。再刷到个讲搞钱的博主,说普通人只要抓住什么什么风口,一年就能赚到一百万。
他把手机往桌上一砸,说,操,这个世界是不是就我一个傻逼?为什么别人赚钱跟呼吸一样简单,我赚钱就跟吃屎一样难?
我估计,有这种感觉的,不止他一个。
咱们这代人,可能是历史上信息最过载,也最焦虑的一代。焦虑的根源是啥?就是我们每天都被迫看到太多“别人家的生活”。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你过得好不好,参照物就是你村里的张三、李四。张三家今年多养了头猪,你觉得他牛逼。李四家盖了新瓦房,你羡慕得不行。但也就到此为止了。你不会知道,在千里之外的京城,有个王五,人家家里已经有抽水马桶了。
现在呢?你手里的那个小破手机,就是个联通全世界的“焦虑放大器”。你不仅知道王五家有抽水马桶,你还知道他昨天刚在马尔代夫喂了鲨鱼,他老婆的爱马仕包包颜色比你家墙皮都多。
更要命的是,无数的人还在你耳边疯狂地喊:你也可以!只要你努力!只要你抓住机会!三十岁实现财富自由不是梦!
于是,你就开始怀疑人生了。是不是我太笨了?是不是我没抓住机会?是不是我就是个废物?
这种情绪,就像一锅温水,慢慢地煮着我们每一个人。煮到最后,就是失眠、焦虑、自我否定。
其实,问题的根源,不是你不行。而是你拿来对比的那个“尺子”,从一开始就歪了。
你看到的那些光鲜亮丽,绝大部分都是被精心包装过的“商品”。网红提玛莎拉蒂,可能是租的,为了拍视频给你看,让你去买他的课。同学环游世界,可能花的也是父母的钱,或者他根本没告诉你他为了攒这次旅游的钱,吃了三年的泡面。
我们都掉进了一个叫“幸存者偏差”的陷阱里。你只看到了那个淘金成功、抱着金块回家的幸运儿,却没看到成千上万个死在淘金路上的倒霉蛋。媒体和资本,只会把那个幸运儿的故事讲给你听,因为这个故事能刺激你,能让你产生消费冲动,能让他们赚到你的钱。
所以,咱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个该死的“焦虑放大器”关掉一部分。把那些天天贩卖成功学、鼓吹一夜暴富的账号拉黑。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让你焦虑,然后好收你的智商税。
记住,绝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一地鸡毛。这才是常态。承认这一点,不丢人。
好了,把外边的噪音关小之后,咱们再来聊聊钱这个东西本身。
很多人对“搞钱”有个巨大的误解,以为搞钱就是去“赚”钱。今天多个兼职,明天做个副业,后天学个新技能。这当然没错,提高主动收入的能力,在任何时候都是对的。
但这只是事情的一面。就像一个水池,你只想着怎么把进水的管子开大一点,却没注意池子底下有好几个窟窿在漏水。
那个窟窿是啥?就是我们的“消费观”。
说个扎心的事。我们现在大部分的消费,都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情绪”。
你买那件新衣服,真的是因为你没衣服穿了吗?还是因为你觉得穿上它,能让你在同事面前更有面子?
你喝那杯三十块的奶茶,真的是因为你渴了吗?还是因为工作太累了,你想用这点甜味来麻痹一下自己?
你换那个最新款的手机,真的是因为旧的不能用了吗?还是因为广告告诉你,拥有它,你就是最酷的仔?
我不是说不能消费,人活着当然需要快乐。但我们必须得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正处在一个“消费主义”精心构建的巨大陷阱里。
所有的商家,都在研究怎么让你心甘情愿地把钱掏出来。他们利用心理学,利用大数据,给你制造各种“需要”。他们把商品和“美好生活”、“身份地位”、“个人价值”这些概念捆绑在一起。
买了这支口红,你就是独立女性。
穿了这双球鞋,你就是潮流先锋。
开了这辆车,你就是人生赢家。
说白了,他们卖的不是东西,是一种“幻觉”。让你误以为,通过消费,就能填补内心的空虚,就能实现阶层的跨越。
但结果呢?买完之后,那种快乐,持续不了三天。紧接着就是更深的空虚,和看着账单的悔恨。然后你又需要下一次消费来刺激自己。
这就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你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就像流沙一样,从指缝里溜走,根本攒不下来。没有积蓄,就没有抵御风险的能力。生活稍微有点风吹草动,比如一次裁员,一场大病,就能把你瞬间击垮。
焦虑,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要想改变和钱的关系,第二步,就是要学会“对抗”。对抗消费主义的洗脑,夺回自己对钱的掌控权。
怎么对抗?不是让你去过苦行僧的生活,啥也别买。而是建立一个“资产思维”。
这词听着有点装逼,我给你翻译成人话。
你每次花钱之前,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买的这个东西,是“资产”,还是“负"债”?
啥叫资产?就是能帮你往口袋里装钱的东西。
啥叫负债?就是不断从你口袋里往外掏钱的东西。
这个定义,不是我发明的,是《富爸爸穷爸爸》里说的,堪称经典。
举个例子。你花1万块买了台顶级配置的电脑。如果你是靠这台电脑做视频剪辑,接活赚钱,那这台电脑就是你的“资产”,是你赚钱的工具。
但如果你只是为了打游戏,追剧,那这台电脑就是“负债”。因为它不仅让你花了一万块,后续还会不断地让你花钱(买游戏、充会员、交电费),而且它还在不断贬值。
再比如车。很多人觉得有车就是资产。但在大部分情况下,车是典型的“超级负债”。你买了它,就要给它交保险,给它加油,给它做保养,给它交停车费。它每天都在不停地吞噬你的钱。除非你能靠这辆车赚钱,比如开网约车。
想明白这个道理,你的消费观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你会开始谨慎地对待每一笔“负债”型的支出。你会发现,生活里90%的东西,其实都不是必需品。你以为你需要它,其实是商家让你以为你需要它。
当你能控制住自己的消费欲望,开始把钱花在刀刃上,你就已经跑赢了大多数月光族。你就拥有了攒下第一笔钱的可能性。
这笔钱,就是你“慢慢变富”的起点。就是你养的那只“会下蛋的鸡”的本钱。
好了,现在我们不焦虑了,也开始攒下钱了。接下来,就是最核心的问题了:怎么让钱生钱?
这就是我们从小到大,在教育里最缺失的一环:财商教育。
我们父母那代人,最好的理财方式,就是存银行。因为那时候银行利息高,经济发展快,存钱确实能让财富增值。
但现在时代变了。你把钱放银行,看起来利息是正的,但实际上,你的购买力可能在逐年下降。这就是“通货膨胀”。今天的一百块,和十年前的一百块,能买到的东西,天差地别。
所以,我们必须得学习投资。
一听到“投资”这两个字,很多人脑子里就冒出K线图、各种复杂的数据、还有巴菲特那张看不懂的老脸。觉得这事儿离自己太遥远了,水太深,不敢碰。
没错,投资这事儿,确实专业。你想通过短线炒股,今天买明天卖,发家致富,那难度跟你出门被雷劈两次差不多。普通人进去,基本上都是当韭菜的命。
因为你是在跟谁玩?你是在跟华尔街那帮顶尖的数学家、心理学家、计算机专家玩。你是在跟有内幕消息的机构玩。你拿你的业余爱好,去挑战别人的专业饭碗,你觉得胜算有多大?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一说投资就亏钱,一亏钱就觉得投资是骗局。
但实际上,我们普通人,有一种几乎是必胜的投资策略。
这个策略,简单到令人发指,但99%的人都做不到。
那就是:定投指数基金。
我知道,这六个字一说出来,你可能又懵了。啥叫指数基金?
我再给你翻译成人话。
你觉得中国未来二十年,经济会完蛋吗?大概率不会吧?只要国家还在发展,经济总体上是向好的。
你觉得全世界未来二十年,会因为外星人入侵而毁灭吗?大概率也不会吧?全球的科技、生产力,总体上也是在进步的。
好,只要你对人类的未来有最基本的信心,这事儿就能干。
所谓“指数基金”,你就理解成,你不是在买某一家公司的股票,而是在买“一篮子”公司的股票。
比如你买个沪深300指数基金,就相当于你同时买入了中国A股市场上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300家公司的股票。这里面有AI高科技、有互联网、有银行保险。你买了这个基金,就相当于成了这300家公司的迷你小股东。
这300家公司,是中国经济的火车头。只要中国经济不崩,它们总体上就会赚钱。它们赚钱,你作为股东,你的基金净值就会上涨。
当然,中间肯定会有波动。经济好的时候涨得多,经济不好的时候会跌。就像今年,很多人买基金都亏了,就开始骂街。
但如果你把时间拉长到十年、二十年,你会发现,它的曲线,虽然曲曲折折,但总体趋势是向上的。这就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所谓“定投”,就是你不管它是涨是跌,每个月固定一天,拿出固定的钱,无脑买入。
比如,你规定自己每个月15号,发了工资,就拿出1000块买入沪深300指数基金。
这么做有啥好处呢?
当基金价格高的时候,你这1000块买到的份额就少。当它价格低,跌得大家都在骂娘的时候,你这1000块反而能买到更多的份额。
这就叫“摊平成本”。
你坚持这么做,三五年、十年八年下来,你的平均持仓成本,会比市场上大部分人都低。等到牛市一来,别人可能刚刚解套,你已经赚得盆满钵满了。
这个方法,背后的逻辑,就是“用时间换空间”。赌的不是某家公司的命运,赌的是整个国家的国运。
股神巴菲特老爷子,就曾经说过,他死后,留给他老婆的遗产,就是让她90%买标普500指数基金(相当于美国版的沪深300),剩下的买国债。他认为这是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最好的方法。
连股神都这么说,你我这样的普通人,还有啥好折腾的呢?
这个策略,听起来是不是很简单?但为啥说99%的人做不到?
因为它有三个“反人性”的地方。
第一,它太“慢”了。它不能让你一夜暴富。你需要像种树一样,慢慢地等它长大。而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最缺的就是耐心。看到别人炒币一天翻倍,你还能不能安心地每个月就赚那几个点的收益?很难。
第二,它需要你在“熊市”坚持。当市场一片惨绿,所有人都在恐慌性抛售,你账户里的钱每天都在缩水,你还能不能面不改色地继续往里投钱?这需要巨大的心理素质。大多数人都是“追涨杀跌”,高点冲进去,低点割肉跑路。
第三,它太“无聊”了。定投指数基金,不需要你天天去看盘,不需要你研究财报,不需要你听各种小道消息。你只需要像个机器人一样,到点就买,然后忘了它。这种“无为而治”的感觉,会让很多觉得自己很聪明的人,手痒痒,总想搞点“骚操作”。结果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收益二百五。
这就是“慢慢变富”的真谛。它不是一个技巧,它是一种“心法”。
它要求你,对抗一夜暴富的诱惑,接受财富需要慢慢积累的现实。
它要求你,对抗消费主义的洗脑,建立先人后己的消费观。
它要求你,对抗市场的波动和人性的恐惧,坚持做长期而正确的事。
说白了,理财,到最后,理的不是钱,是人心。是你自己的欲望、恐惧和耐心。
这个过程,就像一场修行。
在这场修行里,你还需要一个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你的“赚钱能力”,也就是我们一开始说的,把进水管开大的能力。
千万不要以为,学会了理财,就可以躺平了。恰恰相反。
投资能给你带来的,是“复利”的魔力。但复利这个东西,需要两个要素:足够长的时间,和足够大的“本金”。
时间我们有,但本金需要我们用劳动去换。
你每个月只能拿出500块去定投,和每个月能拿出5000块去定投,十年之后,差距是巨大的。
所以,努力工作,提升自己的技能,想办法增加自己的主动收入,这个是根。投资理财,是让你这棵树长得更茂盛的枝叶和果实。根不深,树是长不大的。
千万别本末倒置。看到很多人,工作不好好干,天天就研究炒股,想靠这个翻身。这基本上就是缘木求鱼。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钱,永远是流向那些不缺钱的人。你越是想靠投资发财,就越容易成为被收割的韭菜。因为你的心态是急躁的,你的操作是变形的。
只有当你把投资当成一种“辅助”,一种让你的财富“保值增值”的手段,而不是发家致富的唯一途径时,你才能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
而平和的心态,恰恰是在投资市场里活下来的最重要的法宝。
你看,这事儿是不是有点辩证的味道?
当你把“慢慢变富”这个观念,刻进你的脑子里之后,你会发现,整个世界都清静了。
你不会再因为别人晒了一辆豪车而焦虑,因为你知道,那可能是个巨大的“负债”。
你不会再因为某个币涨了一百倍而FOMO(害怕错过),因为你知道,那种钱不属于你,你想抓住它,大概率会被它烫死。
你不会再因为股市的短期下跌而恐慌失眠,因为你知道,这正是你用更低价格收集廉价筹码的好机会。
你的生活重心,会从“怎么快速搞到一大笔钱”,转变为“怎么持续地攒下更多的本金,并把它投到能穿越时间周期的好资产里去”。
这个转变,会让你变得从容、淡定。
你会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因为你知道,健康的身体,才是你持续赚钱和享受生活的本钱。一场大病,能瞬间清空你所有的努力。
你会开始珍惜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因为你知道,钱买不来真正的爱和陪伴。财富的意义,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而不是让你成为一个被数字奴役的守财奴。
你会开始享受一些不花钱或者花小钱的乐趣,比如跑步、阅读、晒太阳。因为你内心的富足,不再需要靠昂贵的商品来证明。
这就是我说的,这篇文章会彻底改变你和钱的关系。
当钱不再是你的主人,不再是让你夜夜失眠的魔鬼,而是变成了你手中的一个工具,一个帮你实现美好生活的仆人时,你就真正自由了。
这种自由,跟你有多少钱,没有绝对的关系。我见过身家千万但依然焦虑得像狗的人,也见过月入几千但活得安然自得的人。
关键在于,你有没有一个清晰的、可执行的、并且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财富地图”。
“慢慢变富”,就是这样一张地图。
它不承诺你能走到金山银山,但它能保证你走的每一步,都踏实、安稳。它不会让你一夜之间到达罗马,但它能确保你走在一条通往罗马的正确的路上,而不是在原地打转,或者掉进悬崖。
这条路,注定是孤独的,因为大多数人都想走捷径。
这条路,注定是漫长的,因为它需要用“年”作为时间的单位。
这条路,注定是朴素的,因为它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传奇故事。
但,这恰恰是唯一属于我们普通人的,通往财富自由的康庄大道。
所以,从今天起,别再为那些遥不可及的暴富神话焦虑了。那些故事,就像天边的彩虹,好看,但你永远抓不住。我们要做脚踏实地的人。关掉那些让你心烦意乱的APP,给自己泡杯热茶,认真规划一下你的“资产”和“负债”。从攒下第一个1000块开始,从定投第一笔100块的指数基金开始。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来源:财富情报局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