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案纪实:1986年247次列车爆炸案,45人死伤,现场血肉横飞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5 16:39 2

摘要:1986 年 1 月 14 日清晨 8 点 20 分,武昌站的站台广播准时响起,配属广州铁路局长沙机务段的 ND2 型内燃机车牵引着 16 节车厢缓缓启动,这是开往广州站的 247 次直快列车,车厢由 XL22 型行李车、CA23 型餐车等组成,载着数百名旅客

1986 年 1 月 14 日清晨 8 点 20 分,武昌站的站台广播准时响起,配属广州铁路局长沙机务段的 ND2 型内燃机车牵引着 16 节车厢缓缓启动,这是开往广州站的 247 次直快列车,车厢由 XL22 型行李车、CA23 型餐车等组成,载着数百名旅客奔赴南方。

按照运行图,他们本应在次日凌晨 5 点 30 分抵达目的地,没人预料到这场旅程会在午夜戛然而止。

入夜 22 点,列车已换由株洲机务段的机车牵引,刚驶出湖南宜章县白石渡站,正以 70 公里时速穿行在京广线白石渡至坪石区间的正线上。车厢里多数乘客已进入梦乡,只有少数人还在低声交谈,窗外的夜色浓稠如墨。

22 点 11 分,当列车钻进一条隧道时,机后第 5 节硬座车厢突然传来 “轰” 的一声巨响,整列火车猛地震颤,车厢内灯光瞬间熄灭,浓烟顺着缝隙喷涌而出。

正在车头驾驶的司机本能地拉下紧急制动,列车在惯性作用下滑行了 219.4 米,最终停在新岩下铁桥上。“当时以为是撞了山,后来听见哭喊声才知道出事了。”

幸存的列车员多年后回忆。爆炸后的 5 号车厢成了人间炼狱:座椅、茶几被气浪掀飞,行李和衣物散落一地,破碎的玻璃混着血肉铺满地板,6 具焦黑的尸体蜷缩在座位旁,还有 1 具男孩的尸体被挂在铁桥护栏上,哭喊声与呻吟声穿透夜幕。

当班列车长立刻让运转车长跑向区间通话柱求救 —— 那时铁路还未配备无线列调系统,只能靠固定电话联络。广州铁路公安局坪石站派出所的干警最先赶到,随后宜章、乐昌两地公安也陆续抵达,一边保护现场、安抚乘客,一边将伤员送往坪石铁路医院和铁道部隧道工地医院。

1小时25分钟后,摘除大破的 5 号车厢,247 次列车才重新启动,只是车厢里的血腥味,久久无法散去。

4 天侦破:从爆破证到牛仔裤的线索

“怎么又炸了?” 老列车员的喃喃自语,揭开了这起案件的特殊背景 ——1984 年 12 月 18 日,同一趟列车曾在荣家湾至黄秀桥区间发生爆炸,造成 1 死 8 伤,没想到一年多后悲剧重演。广州铁路公安局连夜在坪石组建专案指挥部,一场与时间赛跑的侦破随即展开。

现场勘查很快有了发现:爆炸中心位于 5 号车厢 98 号座位旁,但地板损坏不严重,说明爆炸点在半空中。技术人员从残留物中检出硝酸铵、黑索金和二硝基熏氨酚,确认是混合炸药,还找到导火索碎屑,排除了定时或遥控引爆的可能,判断是有人当场用明火点燃。

更关键的线索来自线路旁捡到的一本爆破作业证,证件显示持有者是广东始兴县的卢某某。

干警们立刻传唤卢某某,却发现他没有作案时间:一周前他从郴州老家返回始兴,爆炸时正在家中。“证是在郴州站买票时被偷的。” 卢某某的说法得到核实,这条线索暂时中断。

此时尸检报告带来新突破:有一具男性尸体损毁最为严重,右手腕被炸断,右侧肢体溃烂,爆炸点应在他右侧大腿 30 公分处,警方推断此人要么是凶手,要么紧邻凶手,而其他尸体损伤程度远轻于他,凶手的可能性极大。

这具无名尸体约 20-30 岁,身高 1 米 68,卷发,穿着蓝色太空衣和当时流行的 “牛头牌” 牛仔裤。干警在他左上衣口袋里找到三样东西:一张白石渡至广州的硬座车票、一封铅印介绍信、半张残缺的信纸。

根据介绍信内容,警方找到宜章县白石渡镇派出所,很快锁定了嫌疑人 —— 新车湾刘家村的刘回万,其年龄、身高与尸体特征完全吻合,且曾烧过石灰,具备爆破知识,常跑江西崇义的经历也与介绍信内容相符。

1 月 18 日凌晨,警方以查赌名义敲开刘回万家,他的妻子曹某娟坦言,炸药是刘回万去年 9 月从同村刘永红处买的。

搜查中,干警发现了一截 4 米长的导火索,与现场残留物完全匹配。顺着刘回万的社会关系排查,湘运 107 车队司机陈某进入视线,刘回万离家后一直住在陈某的宿舍里。

传唤陈某及吴某、邝某、胡某后,案件真相终于浮出水面:案发当天上午,刘回万在吴某协助下两次试爆炸药,爆炸声惊动了附近村民。傍晚 5 点,两人在小饭店吃饭后,刘回万买了 21 点 58 分的车票,回到宿舍待了近两小时。

21 点 30 分,吴某送他到车站,刘回万递过两个写着地址的空信封,托他代笔告知父母和岳父 “这一去不回了”。十几分钟后,列车爆炸。

1 月 18 日,距离爆炸发生仅 4 天,案件宣告侦破。邝、胡、陈、吴因知情不报、订立攻守同盟被批捕,这起造成 7 死 38 伤的重大爆炸案,终于画上句号。

警钟长鸣:铁路安全的转折点

247 次列车爆炸案并非个例。上世纪 80 年代,我国铁路安全正处于探索阶段,1980 年北京站爆炸案、1988 年沪杭铁路事故等接连发生,每一次悲剧都推动着安全体系的完善。

正如 1988 年沪杭铁路事故后,铁路部门推出客车始发试闸、车站侧线电码化等制度,247 次列车的两次爆炸,也加速了无线列调系统的普及和危险品检查的强化。

案发后,铁路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爆破物品专项整治,严格规范爆破作业证的管理,同时在列车上配备无线通讯设备,在车站增设危险品检测仪。

“以前上车全靠人工查,现在有了仪器,安全多了。” 一位退休乘警说。这些措施虽无法挽回逝去的生命,却为后来的铁路安全筑牢了防线。

如今的京广线早已实现全封闭运行,列车配备了全方位监控和智能报警系统,危险品检查更是 “逢包必检、逢液必查”。但新岩下铁桥旁的纪念碑上,45 个伤亡数字仍在无声提醒:每一项安全制度的背后,都是用生命换来的教训。

本文系社会新闻/真实案件改编,人名为化名,本文图/选自网络

来源:文史书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