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6日至28日,聚焦贵州桥梁建设与发展的纪录片《跨山海》在贵州日报天眼新闻平台播出。该片分为《千年梦想》《时代脉动》《山海相逢》三集,带领观众走进了一部镌刻在喀斯特山区的钢铁故事。以桥梁为线索,从宋代普济桥的石韵遗风,到明代葛镜桥“三建乃成”的执着坚守,再
9月26日至28日,聚焦贵州桥梁建设与发展的纪录片《跨山海》在贵州日报天眼新闻平台播出。该片分为《千年梦想》《时代脉动》《山海相逢》三集,带领观众走进了一部镌刻在喀斯特山区的钢铁故事。以桥梁为线索,从宋代普济桥的石韵遗风,到明代葛镜桥“三建乃成”的执着坚守,再到如今花江峡谷大桥“横竖均创世界第一”的恢宏气象,《跨山海》不仅展现了天堑变通途的工程奇迹,更深刻解读了贵州从地理封闭到精神突围的文化内涵与发展轨迹。
一、桥隧古今的文明远征
纪录片开篇,镜头快速掠过花江峡谷大桥、甲秀楼等标志性建筑,气势恢宏。伴随侗族大歌空灵的吟唱,画面推开迷雾,从桥梁局部缓缓延伸至整个花江大峡谷,拉开古今对话的序幕。影片回溯了贵州人跨越天堑的千年梦想。宋代普济桥的石砌拱券、明代葛镜桥“三建乃成”的悲壮传说,都是先民以血汗与智慧在峡谷间写下的壮丽诗篇。这些古桥不仅是通行的工具,更是顺应自然、敢于创造、坚忍不拔的精神图腾,奠定着贵州人“劈开重山”的文化基因。
片中,贵州省文联主席欧阳黔森所言:“贵州贫穷,因此特别想通过交通来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穷则思变,就要靠修路搭桥打洞,这种精神一直在我们贵州人的骨髓里,‘我要脱贫,我要改变我们落后的面貌’,因此形成了一种立体的历史记忆。”每一座桥都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发展足迹,遇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创精神深植于这片土地的血脉中。
当镜头从古老石桥缓缓移向现代桥塔,影片完成了从历史执念到现代梦想的叙事承接。正如花江峡谷大桥总工程师刘豪所言:“在贵州修桥,就是在挑战各种不同的极限。我们不仅要克服复杂的地质条件,更要修得出经得起各种考验的桥梁工程。”如今,花江峡谷大桥正是建设者们面对峡谷强风与复杂地质交出的完美答卷,它延续了千百年来贵州人民对“天堑变通途”的追求,也成为连接希望与未来的纽带。
二、钢铁速度里的生活温度
如何将冰冷的建筑转化为温热的时代脉搏?《跨山海》以创新视角给出了答案。影片通过宏大的航拍镜头与真实的人物故事交织,从居民洋溢着幸福的笑脸、“明显看到了盼头”的朴实话语切入,展现桥梁如何重塑贵州的时空格局。花江峡谷大桥这一世界级工程,将两岸车程从两小时缩短至两分钟,实现的不仅是物理距离的压缩,更是发展速度的飞跃。
影片还细腻刻画了因桥而变的百姓生活:山里生鲜得以快速通达沿海商超,“黔货出山”之路畅通无阻;乡村旅游因路而兴,特色产业借桥发展。这些画面打破了工程纪录片惯有的技术叙事,塑造出桥梁作为“生命线”与“希望线”的温暖形象。
三、面向世界的开放宣言
《跨山海》不仅是一部工程纪录片,更是贵州面向世界的开放宣言。第三集《山海相逢》将视野从峡谷深处延伸至全球格局,带领观众看见了一个不一样的贵州形象。
贵州正主动融入长三角、大湾区、成渝经济圈,乃至“一带一路”的宏大格局。凭借在万桥建设中锤炼出的“啃硬骨头”技术实力,“贵州建造”已成为一张闪亮的中国名片。正如片中所述:“3万余座桥梁如繁星点点,与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共同编织成一张横连东西、纵贯南北的交通网络。这张网络承载着贵州的发展希望,更成为沟通内外的‘超级纽带’。”而花江峡谷大桥的建成,不仅是技术的巅峰,更是贵州联通世界的新起点。在“万桥飞架,联通世界”的坚定信念下,贵州大地正完成从地理洼地到交通枢纽、再到精神高地的深刻跨越。三万座桥梁,托起的是一个开放、联通、自信的新贵州。这片曾因群山连绵而发展受阻的土地,如今却以群山为台,以桥为碑,铸就了实干精神的丰碑,让贵州开放的精神高地在此崛起。
从昔日的天堑阻隔到如今的“万桥飞架”,一条贯穿古今的精神脉络在贵州山河间清晰延伸。《跨山海》以影像为史,将历史传承、现代工程与区域发展熔铸一体。它让贵州的山水不仅是桥梁的背景,更是这场千年跨越的参与者与见证者。古人的石桥诗篇与今天的钢铁彩虹,共同谱写着关于梦想与坚持的史诗。
通讯员 周利 李鹏 贤娟
作者周利系贵阳信息科技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
李鹏系贵阳信息科技学院数字传媒学院教师
贤娟系贵州师范学院教师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哲铭 整理
编辑 王小婷
二审 杨韬
三审 覃淋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