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哥去年还在镜头里啃烤串,今年已经把亚美尼亚最古老的陶罐酒庄搬进了杭州天目里。11月签下的独家代理,Voskevaz Winery的陶罐酒刚到港,海关数据直接飙红——全国从亚美尼亚多进了37%的酒,他一家就吞掉15%。
“刷到这条的人,今晚别急着下单红酒,先看看6100年前的酒窖长啥样。
”
曾哥去年还在镜头里啃烤串,今年已经把亚美尼亚最古老的陶罐酒庄搬进了杭州天目里。11月签下的独家代理,Voskevaz Winery的陶罐酒刚到港,海关数据直接飙红——全国从亚美尼亚多进了37%的酒,他一家就吞掉15%。
别小看这数字,换算成瓶,足够把西湖边所有长椅摆成红酒长城。
更离谱的是,人家卖酒不靠直播喊“上车”,靠考古。1月新更的vlog里,他钻进Areni-1山洞,6100年前的发酵池边,考古学家拿刷子扫土,他拿手机扫二维码——观众边看他边学,弹幕齐刷“原来葡萄酒是液体兵马俑”。
那条视频B站+抖音双平台冲了50万粉,评论区一水儿“曾哥,链接呢?
”链接没放,先把杭州体验店挤爆了。
周末下午去,得排队领号,门口小哥递的不是传单,是亚美尼亚语小卡片,背面印着“你好,干杯”,现学现用,氛围直接拉到高加索山脚。
店也奇葩,不卖单瓶,卖“故事套餐”。198一位,先听15分钟“陶罐酿酒法”非遗小课,再尝三款酒,最后送一只手工陶杯,杯底刻着女方名字“Ani”。
对,曾哥把跨国狗粮也烧进杯子了。
去年订婚的亚美尼亚姑娘,现在中文水平能怼黑粉,小红书账号“亚美尼亚Ani”第一条笔记就是“他向我爸妈保证,婚后每年至少回埃里温酿一次酒”,点赞10万+,比某些明星官宣还猛。
亚美尼亚国家电视台连夜跟进,把这段“网红+考古+卖酒”的混搭当成国家案例,标题简单粗暴:《中国小伙让6100年历史变现》。
节目播出后,当地酒庄邮箱被中文询价塞爆,粗略数了数,200+封,主题行整齐划一:sample+price list。
酒庄老板在镜头前摊手:“以前只知道中国大,现在知道中国流量更大。
”
流量怎么落地?
曾哥把套路拆成三步,抄作业不谢:
1. 先找文化锚点——6100年酒窖就是时间锚,比任何广告语都硬。
2. 再拆体验门槛——198套餐里,酒只占成本三分之一,剩下买的是“能发朋友圈的考古课”。
3. 最后把爱情当彩蛋——跨国恋、手工杯、双城婚礼,全是情绪放大器,女生喝完酒连杯子都舍不得扔,复购自然上来。
有人酸,说搞这么花哨,酒本身不行吧?
海关报关单甩出来:同款陶罐干红,伦敦酒商去年拿90分,价格翻三倍。
曾哥卖198套餐里那一杯,折合不到批发价一半,等于用考古门票把钱赚了,还顺手打破“进口酒=贵”的刻板印象。
网友总结更损:“以前割韭菜靠故事,现在割韭菜靠史记。
”
下一步他准备把婚礼搬进酒庄,中式的花轿在葡萄架下抬一圈,再换亚美尼亚传统鼓乐,抖音直播权已经有人出价七位数。
姑娘Ani偷偷在评论区回复粉丝:“婚礼敬酒环节用我们自己酿的那批,酒标还没贴,打算手写双方名字,喝一瓶少一瓶。
” 底下立刻刷屏:“链接呢?
”
链接依旧没放。
曾哥在最新动态里留了一句话:“酒可以等,6100年都等了,不差这一会儿。
” 评论区集体破防——原来最狠的饥饿营销,是拿六千年当倒计时。
来源:末将龙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