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爱打卡地藏徐霞客 600 年前 “国民顶流” 早遍中国美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5 10:50 1

摘要:现在的人总说“打卡中国十大美景,才算读懂山河”,可很少有人发现,咱们追着打卡的黄山云海、漓江竹筏、丽江古城,早被一位600年前的“旅行博主”踩遍了足迹。他就是徐霞客——凭着一双布鞋、一支笔,用30年走遍大半个中国,写下2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把自然奇观与人

现在的人总说“打卡中国十大美景,才算读懂山河”,可很少有人发现,咱们追着打卡的黄山云海、漓江竹筏、丽江古城,早被一位600年前的“旅行博主”踩遍了足迹。他就是徐霞客——凭着一双布鞋、一支笔,用30年走遍大半个中国,写下2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把自然奇观与人文故事刻进山河里。如今中国人最爱去的那些“顶流景点”,恰是他人生轨迹的“活地图”,每一步都藏着他“以脚步为尺,以笔墨为镜”的执着。

早年溯源:太湖与西湖的“启蒙课”,埋下山河梦的种子

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19岁的徐霞客第一次走出江苏江阴的家门,目的地是离家不远的太湖。那时的他还没料到,这趟“短途游”会变成一生的征途——他坐着乌篷船沿湖而行,在洞庭山脚下记录“山骨透剔,石理精奇”,连湖边渔民晒的渔网、煮的银鱼羹都写进日记,活脱脱像现在年轻人打卡“小众景点”时的细致。

而真正让他爱上“山水叙事”的,是杭州西湖。22岁那年,徐霞客踩着青石板走进苏堤,正值春日桃花盛开,粉白花瓣落在碧波里,他在游记里写“堤上桃柳相间,每至花发,绿荫红雪,掩映湖中,尤为奇观”——这场景,和现在游客在苏堤拍“桃花映湖”的画面几乎重合。他还绕着三潭印月走了三圈,摸了摸苏轼当年修的石塔,在日记里算“塔距岸可五六里,月光穿潭,影成三叠”,如今我们在西湖上乘船找“三潭印月”的打卡点,其实是在追随他当年的目光。

那时的徐霞客,还只是个“初阶旅行者”,却已养成“遇景必记、遇奇必探”的习惯。他在西湖边住了7天,每天天不亮就起身,从断桥走到雷峰塔,连湖里的鱼群、岸边的古碑都不放过。现在西湖景区里“徐霞客足迹”的指示牌,就是对这位“初代打卡人”的致敬——他或许没料到,600年后,还有无数人沿着他的路线,在西湖寻找“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的诗意。

中年探奇:黄山的雨、漓江的筏,把“险”与“美”写进骨子里

38岁那年,徐霞客迎来了人生中最“硬核”的一次旅行——登黄山。那时的黄山还没有缆车,连像样的山路都没有,他背着干粮、裹着粗布外套,在暴雨中爬上天都峰。山路湿滑,他只能抓着岩石缝隙往上挪,衣服被雨水泡透,鞋也磨破了底,却在登顶时遇见了此生难忘的云海。他在游记里写“云雾奔腾,如海浪翻涌,诸峰若岛屿浮沉”,这便是现在黄山“四绝”中最负盛名的云海(据景区数据,黄山年均云海日达52天,最佳观测点正是徐霞客当年驻足的光明顶)。

更让人佩服的是,他为了看“迎客松”,在玉屏楼的岩缝里蹲了整整一天。那时的迎客松还没被太多人知晓,他摸着树干上的纹路,记录“松破石而出,枝桠向客,如拱手状”,如今这棵树龄1300年的松树成了黄山的标志,游客们排队和它合影时,或许不知道,最早“发现”它美的,正是徐霞客。

41岁时,徐霞客又坐着竹筏漂游漓江。从杨堤到兴坪的8公里水路,他撑着油纸伞,在竹筏上记录喀斯特山峰的模样:“山皆拔地而起,如笋如簪,漓江如带,绕山而行”——这段路线,正是现在漓江最经典的“打卡段”,20元人民币背面的“黄布倒影”,就藏在他当年漂流的水域里。他还跟撑筏的渔民学认“九马画山”,在日记里数“山壁纹理如马,或立或奔,凡九匹”,现在导游还会用他的记录考游客:“能数出九匹马,才算真正读懂漓江”。

这一阶段的徐霞客,早已不是“走马观花”的游客。他在黄山记录地质地貌,指出“黄山石为花岗岩,经风雨侵蚀而成奇形”;在漓江观察水流,算出“江水落差三尺,每里流速丈余”——这些专业的记录,让《徐霞客游记》成了中国最早的地理科考文献,也让后来的游客在打卡时,多了一层“读懂山河”的深度。

晚年壮行:丽江的水、张家界的峰,把最后时光留给“极致之美”

51岁那年,徐霞客开启了人生最后一次“壮行”——走进西南秘境。那时的丽江古城还藏在群山之中,他骑着马沿着茶马古道进来,第一眼就被穿城而过的流水吸引,在游记里写“城居山上,流水穿巷,纳西民居依山而建,青石板路覆苔藓,宛如世外桃源”。他在古城住了半个月,跟着纳西老人学跳“阿哩哩”,尝了当地的腊排骨火锅(现在仍是丽江必吃美食),还记录了东巴文的写法——现在丽江古城里的“徐霞客纪念馆”,就陈列着他当年用过的马灯和日记本,游客们摸着那些泛黄的纸页,仿佛能看见他在古城里漫步的身影。

更让人震撼的是他对张家界的探索。53岁时,他走进武陵源(张家界前身),那时这里还没有“阿凡达悬浮山”的名号,只有原始的石英砂岩峰林。他踩着藤蔓爬上袁家界,看见3000多根石峰拔地而起,在游记里惊叹“石峰如笋,直刺云天,云雾绕其腰,如仙境也”——这正是现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核心景观“乾坤柱”,也是《阿凡达》悬浮山的原型。现在游客乘百龙天梯登顶时,屏幕上会播放徐霞客的游记片段,那句“天下第一桥(袁家界天然石桥)横跨两峰,非人力所能及”,成了对这片奇景最古老的“打卡评语”。

这次旅行耗尽了他的体力。在云南大理时,他因足疾无法行走,只能雇人抬着轿子继续前行,却仍坚持记录“洱海波光如镜,苍山雪顶如银”。54岁回到家乡后,他躺在病床上整理游记,临终前还念叨着“尚有滇西之美未记,憾矣”——他或许没料到,自己用生命丈量的山河,会成为600年后中国人最爱的打卡地,而他的游记,成了穿越时空的“旅行攻略”。

为什么说徐霞客是“国民顶流”?他的足迹,早成了山河的“文化密码”

现在提起“国民顶流”,人们会想到流量明星、网红景点,可徐霞客这位“600年前的旅行家”,才是真正的“长青顶流”——他走过的100多个地方里,有8个入选“中国十大美景”(黄山、桂林漓江、丽江古城、张家界、西湖、太湖、云南大理、福建武夷山),每一个都是现在游客必打卡的“爆款景点”。

他的“顶流”,不是靠炒作,而是靠“把山河装在心里”的执着:在没有GPS的年代,他手绘的地形图精准度堪比现代地图;在没有相机的年代,他用文字记录的“黄山四绝”“漓江九马”“丽江流水”,让后人能精准找到最美的打卡点;他对自然的敬畏更影响至今——比如他在九寨沟(当时尚未得名)记录“海子水色斑斓,因石而异”,现在九寨沟景区的生态保护理念,就与他“不破坏自然”的旅行原则不谋而合。

现在的我们去黄山打卡云海,其实是在追随他当年“冒雨登顶”的探索精神;去漓江乘竹筏,其实是在重走他“以筏为舟,记录地貌”的路线;去丽江古城听流水,其实是在感受他当年“流水穿城,烟火人家”的心动。他的人生轨迹,早已和这些景点融为一体——提到黄山,会想起他笔下的“奇松怪石”;提到漓江,会想起他数过的“九匹骏马”;提到丽江,会想起他记录的“纳西风情”。

有人说,“徐霞客是中国第一位‘深度旅行者’”,其实他更像一位“山河的记录者”——他用脚步把分散的美景串联成“中国画卷”,用笔墨把自然之美升华为“文化遗产”。现在我们打卡这些景点,不只是看风景,更是在与600年前的他进行一场“时空对话”:他当年蹲过的黄山岩石,现在仍有游客坐着看云海;他当年乘过的漓江竹筏,现在仍载着人看“黄布倒影”;他当年走过的丽江石板路,现在仍有游客踩着苔藓寻找古城的灵魂。

这位“国民顶流”从未离开,他的足迹藏在每一处美景里,提醒着我们:最好的旅行,不只是“打卡拍照”,更是像他那样,带着敬畏与好奇,读懂山河背后的故事——因为那些故事里,藏着中国最美的模样,也藏着中国人对自然最深情的告白。

来源:未来电竞基地(退役职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