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第三季度的绝对盈利水平看,四家银行呈现出巨大差异。高盛本季度表现最为亮眼,净收入达到152亿美元,每股收益(EPS)高达12.25美元,这主要得益于其投资银行和金融市场业务在活跃市场环境下的超常发挥。摩根大通作为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净收入为144亿美元,略低
一、业绩与盈利:JPM一骑绝尘,CITI追赶
1. 净利润与每股收益(EPS):高盛单季盈利爆发,摩根大通体量领先
从第三季度的绝对盈利水平看,四家银行呈现出巨大差异。高盛本季度表现最为亮眼,净收入达到152亿美元,每股收益(EPS)高达12.25美元,这主要得益于其投资银行和金融市场业务在活跃市场环境下的超常发挥。摩根大通作为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净收入为144亿美元,略低于高盛,但考虑到其更为庞大的业务基础和多元化的收入结构,这一成绩依然体现了其稳健的盈利能力,其EPS为5.07美元。
富国银行和花旗集团的盈利规模相对较小。富国银行报告净收入56亿美元,摊薄后每股收益为1.66美元。花旗集团的净利润为38亿美元,每股收益为1.86美元。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花旗的业绩包含了与出售Banamex业务相关的商誉减值,若剔除该一次性因素,其调整后每股收益为2.24美元,这更真实地反映了其核心业务的持续运营绩效。
2. 核心回报率:摩根大通效率典范,花旗设定追赶目标
回报率是衡量银行经营效率的关键尺度。摩根大通的有形普通股权益回报率(ROTCE)高达20%,远高于同行,这充分证明了其卓越的运营效率、资本配置能力和业务模式的优越性。
高盛本季度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为14.2%,年初至今达到14.6%。富国银行的ROTCE提升至15.2%,显示出其在解除监管约束后盈利能力的改善。花旗集团的ROTCE为8%,调整后为9.7%。尽管与领先者仍有显著差距,但花旗已明确设定了2026年实现10%-11%的ROTCE目标,这表明管理层对其转型战略能够提升回报充满信心。
3. 收入与费用管理:正运营杠杆成为普遍现象
四家银行均实现了收入增长,并努力控制费用,以期产生“正运营杠杆”(收入增速高于费用增速)。
花旗:收入增长9%,调整后费用增长3%,所有五项核心业务均连续多个季度实现正运营杠杆。
高盛:收入增长强劲,但费用控制面临压力,第三季度总运营费用为95亿美元,非薪酬费用同比增长14%,部分源于交易相关成本和慈善捐赠等。
富国银行:收入同比增长5%,但非利息支出同比增长6%(增加7.79亿美元),主要由于一次性重组费用(severance)及与业绩相关的薪酬增加,其效率比率有进一步优化空间。
摩根大通:收入同比增长9%至471亿美元,费用同比增长8%至243亿美元,也实现了正运营杠杆,其规模效应在费用控制上得到体现。
二、业务表现:核心优势与战略侧重分野清晰
1. 机构业务(投资银行与市场业务):高盛与摩根大通的双雄PK
在面向企业和机构客户的高端业务领域,高盛和摩根大通展现出绝对统治力。
高盛:
投资银行:王者地位稳固。第三季度咨询收入达14亿美元,同比增长60%;股票承销收入4.65亿美元,增长21%;债券承销收入7.88亿美元,增长30%。其并购业务在全球领先优势巨大,年初至今宣布的交易规模领先第二名2200亿美元。投行业务储备达到三年新高。
市场业务:固定收益、外汇和大宗商品(FICC)业务净收入35亿美元,增长17%;股票业务净收入37亿美元,其中融资业务收入创纪录达17亿美元,增长33%。
摩根大通:
公司与投资银行(CIB):收入199亿美元,同比增长17%。投资银行费用增长16%,市场业务中固定收益收入增长21%,股票收入增长33%。其业务前景乐观,管道强劲。
花旗:
同样拥有强大的机构业务平台。市场业务收入增长15%(固定收益增12%,股票增24%);银行业务的投资银行费用增长17%。其Services业务(包括交易服务)表现稳健,收入增长7%,托管和管理资产(AUCA)增长13%至近30万亿美元。
富国银行:
正在努力追赶。其企业和投资银行部是增长重点,自2019年以来招聘了超过125名董事总经理,投资银行业务费用同比增长25%,在美国的市场份额自2022年以来增加了超过120个基点。但其市场业务规模与前述三家相比仍有差距。
2. 财富管理与资产管理业务:各方必争之地
此业务因其资本消耗低、收入稳定的特性,成为所有银行的战略重点。
高盛:将其作为未来增长的支柱。管理资产(AUS)创纪录达3.5万亿美元,第三季度末资产与财富管理业务管理资产达3.5万亿美元。财富管理客户资产达1.8万亿美元。另类投资募资势头强劲,第三季度募资330亿美元,年初至今700亿美元,并将全年预期上调至1000亿美元。
摩根大通:资产与财富管理(AWM)业务创纪录收入61亿美元,增长12%。资产管理规模(AUM)达4.6万亿美元,增长18%;客户资产达6.8万亿美元,增长20%。税前利润率高达36%,显示出极强的盈利能力。
花旗:财富业务收入增长8%,客户投资资产增长14%,季度净新增投资资产创纪录达186亿美元。其战略是与BlackRock等第三方合作,坚持开放架构。
富国银行:财富和投资管理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推出了Wells Fargo Premier服务,前九个月净投资流入增长47%。但其承认,该业务的贷款渗透率和顾问生产力与领先同行相比有提升空间。
3. 个人与商业银行业务:富国与摩根大通的传统优势区
这是富国银行和摩根大通的根基市场,提供稳定的存款和贷款基础。
富国银行:核心聚焦美国市场。消费者小企业银行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信用卡收入增长13%;平均贷款实现增长,期末贷款余额环比增长为三年多来最强劲。
摩根大通:消费者与社区银行(CCB)收入195亿美元,增长9%。消费者韧性十足,信贷指标稳定。其Sapphire信用卡新账户获取量为历史最佳。
花旗:美国个人银行(USPB)收入增长7%,品牌卡和零售银行业务均表现良好,并持续进行产品创新。
三、战略转型与展望:路径各异,目标清晰
1. 花旗集团:史诗级重构,聚焦五大核心业务
花旗正处于其历史上最深刻的战略转型之中,即剥离非核心资产(如Banamex)并重塑为一家更精简、更专注的银行。其战略核心是:
组织结构重组:围绕五大核心业务(Services、Markets、Banking、Wealth、USPB)进行管理,旨在提升问责制和效率。
成本削减与效率提升:转型的核心目标之一是降低费用基础。2025年转型支出预计略低于35亿美元,并预计2026年随着项目完成,支出将下降。公司已产生约6.5亿美元severance费用。
技术赋能:大力投资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将AI嵌入工作流程,其专有AI工具已被使用近700万次。在数字支付创新方面,如Cititoken服务,也处于领先地位。
资本释放:成功出售Banamex 25%股权是去合并化的重要一步,将释放约370亿美元的风险加权资产,为未来资本返还和业务投资提供弹药。
目标:明确设定2026年ROTCE达到10%-11%的目标,并将在2026年5月的投资者日分享长期目标。
2. 高盛:从交易驱动到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的规模化
高盛的战略演进清晰可见,即降低对波动性较大的交易业务的依赖,构建更稳定、可规模化的资产与财富管理引擎。
One Goldman Sachs 3.0:推出由AI驱动的更集中化运营模式,旨在提升效率并为增长创造产能。这是一个为期六年的计划,聚焦于销售赋能、客户入职等跨部门工作流自动化。
资产与财富管理为核心:通过收购(如Industry Ventures)和合作(与T. Rowe Price),加速平台建设。其1000亿美元的年度募资目标彰显了其雄心。
投行优势巩固:继续强化其在投行领域的领导地位,利用深厚的客户关系为资产管理和财富业务导流。
监管机遇:管理层对监管环境改善(如SLR减免、巴塞尔III终局规则调整)持乐观态度,认为这将改善其相对于非银机构的竞争地位。
3. 富国银行:后资产上限时代的增长冲刺
解除资产上限是富国银行的转折点,其战略全面转向出击。
资产负债表扩张:第三季度末总资产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企业和投资银行部的交易相关资产自2023年底以来增长15%,并预计继续增长。
全方位投资:在信用卡、投资银行、财富管理等领域加大投入,寻求市场份额提升。例如,信用卡新账户在2025年前九个月同比增长9%。
成本优化:尽管进行投资,但仍致力于成本控制。自2019年以来,总费用下降了36亿美元,预计到年底实现约150亿美元的总费用节省。员工人数较峰值减少24%。
明确的中期目标:设定了雄心勃勃的中期ROTCE目标为17%-18%,并将CET1比率管理在10%-10.5%(当前为11%)。这意味着未来将通过业务增长和大规模股票回购来优化资本。
4. 摩根大通:稳健领跑,持续投资未来
摩根大通的战略可概括为“在稳健中创新,在领先中布局”。
全方位投资:持续在各个业务线进行投资,包括技术、人才和市场扩张。其人工智能投入巨大,虽未明确量化节省,但致力于通过AI提升生产力。
资本战略:产生大量有机资本,拥有显著超额资本。其资本配置优先考虑支持业务增长(如未来10年5000亿美元的贷款支持计划)、战略性投资(如100亿美元的直接股权投资),并保持灵活的股票回购和股息政策。
深度美国市场渗透:长期目标是实现15%的全国零售存款市场份额,并通过深化客户关系而非恶性价格竞争来实现。
风险管理:对宏观经济和信贷风险(如NDFI敞口)保持高度警惕,强调审慎的承销标准。
四、资本、信贷与风险状况
1. 资本充足与股东回报
四家银行资本均非常充裕,远高于监管要求。
CET1比率:花旗13.2%、高盛14.4%、富国银行11.0%、摩根大通14.8%。均大幅超过其各自的最低要求。
股东回报:第三季度,花旗向股东返还超过60亿美元(其中50亿为回购);高盛返还33亿美元;富国银行回购了61亿美元,并预计第四季度规模相当;摩根大通虽未披露当季具体数据,但一直是最大的股票回购者之一。这体现了行业强大的资本生成能力和对股东回报的承诺。
2. 信贷质量:当前稳健,未来存忧
当前信贷环境整体良好,但银行对未来的潜在风险保持谨慎。
花旗:信贷成本为25亿美元。消费者信用卡组合信用质量良好(约85%的消费者FICO评分在660或更高)。企业不良贷款因个别降级增加,但绝对值仍低。
高盛:信贷损失拨备3.39亿美元,主要反映信用卡冲销。
富国银行:信贷表现强劲,净贷款冲销率同比下降9个基点。消费者韧性十足。
摩根大通:信贷成本34亿美元,其中净冲销26亿美元。其提及批发业务中因特定项目(Tricolor)产生1.7亿美元冲销,并指出后全球金融危机时代的极低冲销率不可持续,预计会正常化略升。
共同关切点:所有银行都强调消费者目前表现出韧性,但担忧劳动力市场可能疲软是未来最大的风险。对于非银行金融机构(NDFI)的贷款风险,各家银行均表示其敞口结构良好(如高担保、投资级),但承认这是一个需要高度关注的领域,在经济下行时可能暴露风险。
五、美国发展:战略调整,拥抱未来
1. 宏观经济看法
银行普遍认为全球经济比预期更具韧性,美国是引领者,受AI和技术投资驱动。但对中国增长放缓、欧洲结构性问题表示关注。高盛和摩根大通均看到并购和IPO市场的复苏迹象,对企业高管信心回升持乐观态度。
2. 利率环境与净利息收入(NII)
降息环境对银行的NII构成压力,特别是资产敏感的银行。摩根大通提供了2026年初步NII展望约950亿美元(非市场部分),并指出利率是其逆风因素。富国银行预计2025年全年NII与2024年477亿美元大致持平。各家银行都依赖贷款增长(尤其是信用卡和商业贷款)来部分抵消利率下降的影响。
3. 技术变革与数字化
人工智能
:四家银行都将AI置于核心战略位置。花旗使用AI工具近700万次;高盛利用AI重塑运营模式;摩根大通投入巨大。AI被用于提升客户服务、风险管理和运营效率。
区块链与数字货币
:花旗在数字支付创新领先,集成Cititoken服务。富国银行和摩根大通也积极探索。行业共识是机构客户需要实时、低成本的资金流动解决方案,代币化存款是重点,而稳定币是补充但存在摩擦。
4. 监管政策
银行普遍期待监管环境的明朗化和优化,特别是巴塞尔协议III终局规则的最终版本。高盛和摩根大通都认为更合理的监管将有利于受监管银行与非银机构竞争。富国银行则在等待新规以确定其资本目标。
六、综合对比与结论
通过对四家银行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的深度数据对比,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层级分化明显:摩根大通凭借其全方位的领先优势,包括20%的ROTCE、近5000亿美元的季度营收和无与伦比的业务广度,稳居行业第一梯队,是银行业“规模、稳健与增长”的典范。高盛则凭借其152亿美元的单季净收入和投行霸主地位,在特定领域展现出极强的爆发力和溢价能力,位居另一维度的领先位置。
战略路径清晰各异:富国银行和花旗集团同处“转型追赶”阵营,但战略侧重不同。富国银行战略相对直接:解除束缚后,利用其庞大的美国客户基础,通过投资和效率提升,冲向17%-18%的ROTCE中期目标,是一场全面冲刺。而花旗的转型更为深刻和复杂,是一场“刮骨疗毒”式的全球业务重构,其成功与否取决于超过三分之二转型项目的最终落地效果以及能否实现10%-11%的ROTCE这一阶段性目标。
未来的核心战场:财富管理与资产管理已成为所有银行的战略共识。高盛和摩根大通已建立起巨大领先优势(AUM分别达3.5万亿和4.6万亿美元),并将此作为未来增长的主引擎。花旗和富国银行正奋力直追,通过开放架构或深化内部协同等方式,挖掘其现有客户基础的巨大潜力(如花旗提及的5万亿美元客户资产机会)。
共同的挑战与风险:四家银行共同面对三大挑战:一是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劳动力市场可能走弱对信贷质量的潜在冲击;二是在降息周期中如何维持NII的稳定;三是如何在迅猛的技术变革(尤其是AI)中保持领先并控制好投资风险。此外,对NDFI等新兴风险领域的管控能力,将是考验银行风险管理成色的试金石。
综上所述,美国四大银行巨头在2025年这个关键时点,正沿着各自选择的战略道路疾驰。摩根大通和高盛凭借已建立的强大护城河,试图将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而富国银行和花旗集团则充满斗志,希望通过成功的战略转型实现王者归来或价值重估。未来的竞争将不仅仅是财务数据的比拼,更是战略定力、执行能力、技术创新和风险驾驭能力的综合较量。投资者可密切关注其ROTCE目标的达成情况、成本控制的有效性以及在各战略重点业务板块的市场份额变化,以此作为评判其投资价值的关键依据。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