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团购车辆普通清洗”、“30分钟洗车,全车型34.9元”、“40分钟抛光服务仅68元”、“玻璃去油膜原价98现价68”、“车漆除锈套餐,全车型90分钟,原价298元,现仅198元”、“养护套餐原价599,现价388”……几乎每个套餐都强调免费饮品、停车
4S体系洗美业务如今的内卷程度,不亚于前些年的独立售后。
短视频平台上,发布洗美类视频的4S店明显增多,且价格一个比一个吸引眼球。
以去年快速崛起的“中升洗美”为例,正以极高频率推出价格极具颠覆性的各类洗美项目:
“19.9团购车辆普通清洗”、“30分钟洗车,全车型34.9元”、“40分钟抛光服务仅68元”、“玻璃去油膜原价98现价68”、“车漆除锈套餐,全车型90分钟,原价298元,现仅198元”、“养护套餐原价599,现价388”……几乎每个套餐都强调免费饮品、停车免费、全车型适用。这种“高品质服务+颠覆性价格”的组合拳,无疑将对本地洗美市场造成巨大冲击。
此外,诸如“奥迪精洗99元”“大众4S店洗车9.9元”“东风风神19.9元标准洗车”“精洗+打蜡99元”“某某洗美中心推出超值微精洗服务”等内容也比比皆是。
这些低价竞争策略,是不是似曾相识?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正以新的规模效应冲击着主机-4S体系的洗美格局。
虽配方相似,但4S体系显然也想走出新花样。
《汽车服务世界》注意到,中升集团悄然布局了“中升甄品·咖啡小馆”,并将其作为洗车团购的核销处,试图通过场景化体验,将基础权益做得更极致、更具记忆点,潜移默化地提升客户对品牌的好感与忠诚度。
近年来,作为主机厂-4S体系与独立售后共同关注的新增长点之一,洗美业务的地位和价值变化显而易见。特别是“中升洗美”“贴膜酷酷”等项目的出现,更表明4S体系的洗美业务定位已发生根本性转变。
然而,与独立售后逐渐形成的“洗美业务必须首先实现健康盈利”的生存导向不同,当前4S体系布局洗美的逻辑起点,并非追求该业务单元自身的盈利能力,而是将其视为整个售后生态的“战略入口”。
这种认知差异,根源在于主机厂-4S体系与独立售后在成本结构和商业模式上的不同,但也导致4S体系在洗美业务上陷入一种尴尬:一边是部分4S店尝试探索“战略入口”的体验标准,一边是大量4S店在低价竞争中艰难寻找可持续的转化路径。
一、4S洗美如何从“免费午餐”变成“战略入口”?
去年,“中升洗美正式上线中升GO”的消息引发业内广泛热议。除了中升在售后业务上的出色盈利表现外,热议还源于主机厂-4S体系洗美业务的“尴尬”处境及其所能创造的效益。
此前在相关文章中,《汽车服务世界》曾提出:洗美业务是4S店售后服务体系中最大的短板之一;且在4S店发展史上,其洗美业务基本难以盈利。
具体来看,4S洗美业务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
阶段一是2015年以前,可以被视为“成本中心时代”,4S店的洗美业务就是“免费的午餐”。
这一时期,国内汽车市场处于“黄金十年”的高速发展期,主机厂-4S体系呈现“卖方市场”特征,核心利润来源于新车销售差价和厂家返利,售后高度依赖保修期内的保养和维修,车主对购车后服务价格不敏感。
这时候的4S洗美定位为售后服务的附属品,是“必须提供却无需独立核算的标配服务”。
尤其是洗车,纯粹是一项成本支出。客户购车时赠送全年无限次或若干次免费洗车,有些店发卡,有些店连卡都不发,车辆进店即可洗;客户进店保养、维修后,也会提供免费洗车。这种情况下,服务自然没有标准化可言,唯一的标准是“洗快点”。
阶段二是2015年-2020年左右,也就是“新车利润下滑”时代,4S体系的洗美从“免费的午餐”转向“限量免费”“个别收费”,被动尝试创收。
随着市场环境变化,尤其是独立售后崛起、新车竞争加剧以及厂家对售后考核标准提高,原有模式难以为继,主机厂-4S体系开始对洗美业务进行第一轮重新定位。
4S体系减少免费洗车频次,少数店尝试推出低价收费洗车,并将打蜡、内饰清洗等基础美容项目与保养套餐捆绑销售,试图让洗美业务产生一定收入。
但是,这对主机-4S体系来说是一个被动尝试创收的过程,所以很纠结:
一方面压力迫使其想通过收费来覆盖成本,但实际上这部分的利润和新车、事故车等业务相比又非常微薄,所以花不了多少心思;
另一方面,其核心思维仍未摆脱将洗美视为“成本项”而非“业务项”的惯性,缺乏投入精力和资金进行专业化运营的决心。
最后,一种中庸方式开始在体系内普及:把洗美业务承包给社会洗美企业。但这种“外包”模式,看似解决了4S店的成本和人手问题,实则埋下了更多隐患,且这些隐患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
一直到这两年,随着新车亏损面扩大,主机厂-4S体系的洗美业务呈现出向阶段三“价值重塑时代”转变的迹象,底层逻辑与前两阶段明显不同。
此次变革虽始于被动,但到今年已更具主动性,且具备显著的“全民”性质。
引发从业者高度关注的是,头部经销商集团主动开设独立洗美中心,将洗美从“成本包袱”或“边缘业务”提升至“战略入口”的高度,目标是构建生态化流量入口。
二、“中升洗美”为何引发从业者警惕?
新车亏损面扩大的时代,4S体系的流量焦虑不可避免地加剧。
在此情况下,主机厂-4S体系对洗美价值的重估成为必然趋势。
与独立售后一样,主机厂-4S体系在洗美价值重塑方面,核心体现在两个维度:
① 价格分层;
② 价值重新定位。
前者的大背景是燃油车台次同比下滑、保养价格被击穿;后者的大背景则是新车销售利润萎缩,迫使4S体系将售后业务独立运营,以开辟新增长曲线。
基于此,近两年中升、永达、建发汽车等多家经销商集团均将洗美业务作为战略转型的重要抓手。
从各家表现来看,目前行业主要关注的仍是中升布局的“中升洗美”,其确实取得了一些超出预期的成果。
一方面,中升洗美被视为一项真正的服务业态来经营,已构建独立门店、标准流程、统一定价和数字化会员体系。
另一方面,其“洗美中心”效果初步符合发展预期。中升在2024年业务阐述中明确提到:全年为客户提供洗美服务近800万次,每次客户入厂都是发现潜在钣喷业务的良机,也是推广精品加装、维保套餐等衍生服务的精准触点。
有业内人士认为:“中升能凭借新设备加低人工成本卷死小门店,你洗一台车收费30元,他却能将价格压到20元。”《汽车服务世界》注意到,中升洗美40-98元的洗车价格本就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今年以来活动价更是频繁,近期主打“19.9元的普洗”。
此外,部分4S店单店尝试深入挖掘洗美业务,并将焦点锁定在“高美”业务上。
三、主机-4S店真能打通“高美”路吗?
“高美”即“高价值洗美业务”。做好“高美”,是独立售后与主机厂-4S体系在“价值重塑时代”的共同目标。
高美与传统洗美的本质区别在于:
传统洗美是“流量逻辑”:被视为成本项,是获取客户的“诱饵”,业务逻辑是“洗车亏的钱,从保养上赚回来”。
高美是“用户逻辑”:直接服务于4S店最高价值的客户,业务逻辑是“以无可替代的深度服务和体验锁定客户,并创造持续的高利润”。
也就是说,传统洗美是引流型,而高美是价值型,其核心是撬动“三高”(高活跃、高消费、高传播力)客户的消费潜力。
主机厂-4S体系的探索方式主要有两种:
在店内设立专门的“高美工位”或项目组,由店内技师来操作,面向本店的高价值客户提供精品美容服务;
借助配件厂家(如嘉实多)的力量,和“美容店”达成合作,要么借助配件厂家(如嘉实多)的力量,和“美容店”达成合作,前者提供产品与技术培训、后者派驻专员入店施工的“店中店”模式进行运营。
目前,主机厂-4S体系的“高美”服务价格从数百元到数千元不等,涵盖漆面深度护理(如镀晶、车衣养护)、发动机舱清洁、内饰无菌养护、皮革翻新、轮毂轮胎拆洗养护,甚至全车空调系统清洗与消毒等多个项目。
然而,从现状来看,主机厂-4S体系的“高美”之路走得匆忙,效果并不理想,远不及独立售后。
除了与长期以来“洗美外包”的历史有关,核心原因还在于4S体系重塑洗美价值的路径始终不够纯粹。
和独立售后对照来看,这一点体现尤为明显。
首先是战略动机“不纯粹”。
独立售后做洗美,要么为引流,要么为赚钱。而4S店的洗美业务首先必须服务于主机厂的客户满意度(CSI)考核。
在这一刚性框架下,即便面临新车亏损加剧、售后流失严重,4S体系开始探索洗美的“流量经营”价值,但洗美作为独立利润中心的战略空间仍被严重挤压,导致免费洗车仍作为“标准动作”存在于几乎所有4S店。
其次就是服务设计“不纯粹”。
与独立售后极具视觉冲击力和体验感的精致洗美、深度护理不同,4S店的洗美服务长期停留在“冲、洗、擦”的标准化流水线作业,多少有些刻板,缺乏吸引力。
另外,就算4S店想要向“高美”方向升级,4S体系的组织惯性、人员技能和激励机制也很难支撑真正个性化的、耗时耗力的高端服务体验。
主机厂的标准化流程确保了服务的基本下限,但也容易扼杀创新。
第三就是考核导向“不纯粹”。
4S体系的核心考核始终是产值,特别是事故车和保养。
洗美业务由于单产低、耗时久,在考核指挥棒下自然不被重视,容易被边缘化或外包。即便认识到其锁客价值,也很难在短期内改变SA的推销习惯——他们更倾向于向洗车客户推销保养套餐,而非挖掘车辆本身的美容需求。这种根深蒂固的“转化”思维,与“通过极致洗美体验让客户产生信任和依赖”的用户经营思维存在本质冲突。
最后就是客户视角的“不纯粹”。
在客户心智中,4S店的洗美服务长期被定位为“买保养附赠的福利”。一旦4S店开始对曾经免费的项目收费,除非服务品质有肉眼可见的飞跃,否则极易引发客户的反感和流失。这种心智锚定使得4S店在洗美价格分层。
显而易见,对于“高美”业务,独立售后是将其作为差异化、利润化项目进行打造的,这是一种线性的、市场化的行为,但4S体系如今发展此类业务,依旧无法摆脱“双重目标”的拉扯——既要服务主机厂自上而下的考核要求,又要应对自身的生存压力。
四、对独立售后的启示
最后回归独立售后视角。
无论是以前的,还是如今的,主机-4S体系在洗美业务上的探索对独立售后市场均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这一点在体系“从卖车赚钱向修车赚钱转型”转型的未来,会体现得愈发明显。
面对这场由资源充沛者发起的降维打击,独立售后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其被动防守,不如主动进化。
首先,竞争维度已然升级。无论是洗美、事故车还是其他售后业务,4S体系的每一次行动,带来的不仅是价格战,更是“生态战”与“体验战”,而对独立售后而言,单纯比拼价格无异于以卵击石。
真正的出路在于,将“专业”做到极致,构筑起4S体系在短期内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专业主义迎来价值回归。
现阶段,生存压力迫使4S店继续将有限的资源向能快速产生现金流的“保命业务”倾斜,例如事故车维修、厂家索赔保养等。
像“高美”这类需要长期投入、回报周期不明确的“潜力业务”,在资源争夺中往往处于劣势,其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挤压;而4S体系因“不纯粹”而难以做好真正高美业务的困境,恰恰为独立售后指明了方向。
独立售后最大的生存策略,始终是发挥“船小好掉头”的敏捷优势,深耕细分市场,满足4S店无暇顾及或难以做精的个性化需求。
最后,从“流量思维”升维至“用户资产运营思维”。
未来的竞争将是用户心智与时间的争夺。
4S店做洗美的终极目标是构建“生态入口”, 其本质是对用户终身价值的争夺。
独立售后同样需要完成这一关键认知的转变:不应再将洗美客户视为一次性的流量,而应将其作为宝贵的“用户资产”进行长期运营和维护,通过更深度的用户运营与客户建立4S店无法轻易切断的强连接,把自己从“一个可选项”变成“唯一的选择”。
来源:汽车服务世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