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爆燃大反转!雷军没了1000亿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5 09:55 1

摘要:昨日凌晨,天府大道一辆小米SU7 Ultra碰撞前车后越过中央绿化带并起火燃烧,驾驶员不幸遇难。

作者 I 李东阳 报道 I 李东阳朋友圈

雷军和小米SU7再度迎来惊魂24小时!

昨日凌晨,天府大道一辆小米SU7 Ultra碰撞前车后越过中央绿化带并起火燃烧,驾驶员不幸遇难。

揪心的是,事故发生后,现场多位民众自发参与抢救,但车门完全无法打开,接着底盘和车内出现明显的爆炸,救援工作只能耽搁,望着车子无能为力。

由于事件主角是新能源话题之王小米,叠加车门无法打开、车辆爆燃等话题,引发了全网热议,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也被抛在了台面上。

经过一天一夜的舆论拉扯,一场被全民围观的小米车祸初步迎来了真相:

驾驶员存在酒驾行为,且车辆存在超速行为,但剧烈碰撞后为何会打不开车门仍旧是个谜。

但即便如此,从昨天开始关于这场车祸小米是否有责任的舆论对垒并没有因为警方公布初步调查结果而停止。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这不但是小米汽车的宿命,更是整个新能源汽车的课题。

靴子还没落地,真相还没大白,一切讨论就还有可延展的空间。

某种程度上也是个好机会,把新能源车企宣传、安全能力这点事抽丝剥茧,摆开在台面上一次性说个明白,将类似的悲剧扼杀在摇篮里,这或许是小米泼天流量之下的使命所在。

图源:成都公安

首先最重要的问题是:车门究竟为何无法打开?

小米客服回应:“成都事故车无法打开车门,碰撞时车辆会自动解锁,通过拉动车门外把手就能开启车门。”

图源:微博@澎湃新闻

这与小米汽车官网的SU7用户手册介绍相一致,彼时在之前的交通事故中,小米就曾说过若遇到车辆断电车门锁死的情况,可尝试在车辆下方找到应急解锁,“车辆配备了机械把手,在断电的情况下也可以打开。”

这里还有一个前提不容忽视,即便上述说的操作全都精准无误发生,但遭到剧烈碰撞后的车门能否顺利开启谁也无法保障。

但目前究竟车辆无法直接打开门是车辆碰撞之后电气系统失能造成的,还是物理结构变形导致门卡住,仍需要进一步的调查。

不过从交通法规的角度处罚,这次事故的归责是清晰的,酒驾是驾驶员全责。

其实,“一辆出车祸的车”本来算不得什么大新闻,也并不是符合爆款新闻的法则,但就像当初“车祸必带特斯拉”一样,因为它是小米汽车,立刻就有了迅速传播的理由。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小米“完美营销”的一种流量反噬,导致小米一有事就上热搜。

但这一次的小米SU7无疑是幸运的,因为舆论并没有给小米SU7这起车祸太多的发酵时间。

而且与之前因为智驾驾驶产生的事故不同,这次小米的直接责任明显要小得多。

不过10月13日开盘后,小米集团股价直线跳水,盘中跌幅一度达到8.7%,最低触及47.5港元,创下4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截至上午收盘,股价仍下跌7.82%,对应市值蒸发超千亿港元,相当于20万辆SU7的售价总和。

不客气的讲,之所以本次事故还能热度沸腾,其实与小米汽车近一段时间以来在道路上的事故以及售后等方面的争议不断出现有关。

也就是说,小米汽车仍旧没有呈现出一个完全值得信赖的姿态,在这方面其仍旧是车圈新人。

小米的造车路,一直以来都是争议与成长相伴而行。

过往的几款车各自缔造了前所未有的销量奇迹,但泼天流量之下关于小米汽车“抄袭还是致敬”的疑问从未散去。

更早一些小米在9月以远程OTA升级的方式,对超过11万辆SU7标准版宣布召回,又引发了车圈内外对其质量和品控的热议。

召回的原因是,SU7标准版在L2级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启用时,对极端特殊场景的识别与处置能力存在不足,若驾驶员未及时接管车辆,可能增加碰撞风险。

企业将通过OTA技术为召回范围内车辆免费升级软件,以消除潜在安全隐患。

这番操作更像是小米汽车对年初那场事故的善后,毕竟在此之后监管对于车企智驾宣传和智驾安全性能的要求都上了一个台阶。

还有今年9月,多位YU7车主在社交媒体抱团发声,发现新车前挡风玻璃有“测试车”字样痕迹,怀疑自己购买的新车实为测试车。

图源:小红书网友

如果说这只是随即测试留下的痕迹,那么另外一则“小米汽车被曝要求用户提前支付尾款”,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图源:小红书网友

之前社交媒体上,不少车主哭诉商量好的提车前一天付清尾款却翻脸不认人,被要求提前支付尾款,否则可能面临订单取消、定金不退的风险。

更要命的是,正式上市的一两年时间里,有关小米汽车的投诉声音一直存在。

如有消费者吐槽,下单时支付页面和销售并未告知具体交付日期,之后APP显示预计交付时间过于漫长,远超合理等待期限,严重影响自身的用车计划。

还有人干脆表示“着了营销的道”,认为小米汽车在营销层面的花活没有切实贯彻到售后。

让消费者更加窒息的是雷军每逢演讲中会细数小米汽车的不易与成就,而安全问题和争议则闭口不提。

之前说过,雷军的宏伟目标是小米要经过15到20年的努力,成为全球前五的汽车厂商。

但步子迈得太大,难免会暴露出不少问题,尤其造车本身就是一项复杂工程。

回到这次小米汽车的事故危机,我想先谈一下很多网友都关心的一个问题:

为何现在新能源汽车出事,消费者都要第一时间找车企,舆论也会首先拷打车企?

和过往燃油车时代车祸新闻的讨论焦点放在性别、事故原因上不同,自特斯拉开始,一起新能源车祸发生之后,最先被讨论、被质疑的一定是这辆车、这个品牌安不安全,有没有错。

并非对这种风向存在质疑,因为这种讨论本身一定程度上是合理且正当的。

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因为相较于上百年燃油车工业沉淀下来的在各种设计上的安全信任,人们对尚属于“新事物”的新能源天然地具有陌生感。

当事故发生时,消费者往往无法判断故障是人为操作失误还是系统缺陷,只能将责任归咎于车企,正所谓功能越多风险就越多。

尤其智能驾驶把车从头武装到了脚趾,这些花样设计让车主的学习成本大大增加,甚至用生命试错。

图源:雷军微博

二是传统汽车事故的责任认定主要依据驾驶员操作和机械故障,但新能源涉及电池热失控、智能驾驶算法等问题,需要专业鉴定才能厘清责任。

这些核心数据掌握在车企与调查机构手中,普通消费者难以获取,如在过往的事故中,如果车辆发生严重损坏,数据的调取只会更加困难。

三是新能源市场尚处激烈竞争阶段,品牌信任度是车企的核心竞争优势,为维护形象,往往会快速响应事故需求。

甚至于不少车企在事故的第一时间选择是撤热搜,避免讨论升级,这一点各位都心知肚明。

无数残忍的案例已经证明,目前车辆在此类涉及生命安全的场景下,主动安全性依旧没有实质性的进步。

所以,到底如何才能定义一辆新能源“好车”?

一切都应建立在安全性的基础之上,毕竟不完美的技术可以迭代,但生命只有一次啊!

来源:首席营销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