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把有色股加进自选的股民直接懵了——10月9日夜盘沪铜还在88090元/吨的高点震荡,10月11日早盘就砸穿83000元/吨关口,48小时跌幅狠吞6.12%,伦铜单日跌幅更是飙到3.73%。A股有色板块跟着“栽跟头”,相关个股开盘集体下挫,跟踪板块的ETF单日
急跌6%!铜价48小时“过山车”,有色股跳水,行情真到头了?
刚把有色股加进自选的股民直接懵了——10月9日夜盘沪铜还在88090元/吨的高点震荡,10月11日早盘就砸穿83000元/吨关口,48小时跌幅狠吞6.12%,伦铜单日跌幅更是飙到3.73%。A股有色板块跟着“栽跟头”,相关个股开盘集体下挫,跟踪板块的ETF单日跌超3.5%,有人慌忙割肉喊“见顶了”,也有人盯着屏幕犯嘀咕“这是洗盘吗?”。这波急跌到底是趋势反转还是短期震荡?铜价的支撑逻辑真崩了?
3大推手砸出跳水,短期情绪在“闹脾气”
这波铜价跳水不是基本面出了岔子,说白了就是“贸易扰动+资金跑路+预期跑偏”搅在一起的情绪宣泄,跟供需硬逻辑没多大关系。
第一个是贸易摩擦升温的“精准打击”。10月10日“黑色星期五”那天,相关贸易言论一出,美股三大指数直接暴跌,大宗商品市场跟着遭重。铜被称作“经济体温计”,对贸易环境特别敏感,市场一下就慌了,怕下游制造业订单受影响,铜需求跟不上,先抛了再说,典型的“恐慌先于事实”。
第二个是获利盘集中“兑现离场”。从国庆前到10月9日,沪铜短短几天就涨了4390元/吨,还刷新了近16个月峰值,不少机构和散户早就赚得盆满钵满。这种时候只要有点风吹草动,手里攥着利润的资金肯定先砸盘锁定收益。有圈内消息说,前期炒高的资金一看局势不对,直接批量离场,散户跟风抛售又放大了跌幅,说白了就是“涨多了总要歇口气”。
第三个是库存波动被“过度解读”。10月以来全球电解铜库存确实累了5.22万吨,总量到了69.57万吨,但仔细看数据,绝对量还在历史低位,根本没到供应过剩的地步。可部分投资者硬是把短期库存变化当成“拐点信号”,再加上少数下游企业提了句“高铜价下采购意愿降了”,消息一放大,看空情绪就像潮水一样涌了上来。
供需硬逻辑没破,3个数据撑住底气
判断铜价是不是真见顶,不能光看短期跳水,得盯着供需基本面的“硬骨头”。从最新数据看,支撑铜价的长期基础压根没动摇。
1. 供应端:矿端缺口扩大,减产停不下来
全球铜矿现在正面临“挖不出来”的困境,而且短期补不上。9月8日,印尼Grasberg铜矿遭遇泥浆溃涌,基础设施受损,四季度产量近乎归零,2026年还要再减27万吨。加拿大Teck Resources也下调了两大铜矿产量指引,智利Quebrada Blanca铜矿因尾矿坝工程问题,产量预期从21万-23万吨砍到17万-19万吨。
国内这边更紧张,9月电解铜产量112.10万吨,环比降了4.31%,10月还有6家冶炼厂要检修,预计再减产4.73万吨,产量可能跌到108.25万吨。更关键的是,全球24家头部铜企2025年产量指引比年初下调11.4万吨,全年矿端几乎没增量,供应“紧平衡”格局根本没破。
2. 需求端:政策托底,旺季刚需藏不住
铜的需求背后有政策和产业双重支撑,不会因为短期情绪就消失。国内《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持续发力,四季度电网投资、新能源项目都进入冲刺期——一台新能源车用铜量是燃油车的4倍,光伏电站每兆瓦要耗2吨铜,这些绿色转型需求只会增不会减。
而且“金九银十”的旺季刚需藏不住,有电缆企业透露,最近刚订了3000吨铜赶工期。海外市场也给力,东南亚、拉美这些新兴市场在搞工业化,基建和制造业扩张持续拉铜消费,“新能源增量引领、传统行业托底”的格局很稳。
3. 机构态度:喊“调整”不喊“反转”,支撑位明确
多家机构都直接表态,这波下跌是高位调整,不是行情到头。国信期货分析,沪铜下方83000-85000元/吨的支撑区间很强劲,跌穿的概率不到10%。更重要的是宏观面有托底,美联储降息周期启动,会直接降低铜的持有成本,对大宗商品是长期利好。机构普遍预测,四季度到明年全球铜库存还会持续去化,调整后依然值得布局。
短期来看,铜价可能还会受情绪影响晃一晃,但“矿少、需求旺”的核心逻辑没变,就像市场里常说的“僧多粥少”,长期供需缺口摆在那。可问题是,这波调整到底要持续多久?83000元/吨的支撑位真能守住吗?手里持有的有色股该逢低补仓还是先离场观望?
来源:高贵梦想1w3